陳麗梅 王世波 錢玉婷
(云南商務職業學院 云南昆明 651700)
藥理學是醫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醫學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橋梁性學科,對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來說,前導課程有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化學等,后續課程有內科學、醫學影像診斷學等。藥理學具有藥名多、邏輯強、部分內容抽象等特點[1]。
學生中心理念缺乏[2]。多數教師認為,教學是先有“教師的教”才有“學生的學”,教學的各環節都是圍繞著教師“我認為、我要”。課前備課重心放在“我要教什么”,課堂活動設計主要關注“我要怎么教”,課后復習作業更多是“我認為這里需要強化”。多數教學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的角色是主導者,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長此以往,學生在被動學習的狀況下失去了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獲取知識的成就感。
學情分析不夠具體。關于學情分析,多數教師會在第一次上課前了解授課班級的層次、專業、人數等,部分教師會對學生前期基礎進行摸底,但都忽略了學生的學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動態變化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習慣的養成、知識的儲備等有所改變。準確把握學情是開展教學活動和確保學習效果的前提,教師應該在每次課前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從而更好地重構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才能有效落實因材施教。
教學方法手段單一。藥理學教學以傳統講授為主,“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造成學生覺得無趣,沒有挑戰,容易出現開小差、瞌睡、玩手機的現象。以教師為主的講授教學方式缺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偶爾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師生交流,未能實現深度交流。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多為多媒體課件與板書,很少會采用信息化手段和教學平臺,沒辦法滿足新時代教學要求和學生興趣。
充分了解學生,突顯主體地位。教師可在課前利用“雨課堂”教學平臺進行前測(預習效果測試),通過平臺數據分析顯示,直觀了解學生的前期基礎和學習情況,為確定課中教學內容提供科學依據。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合理選擇教學手段,課后用“雨課堂”發布教學內容相關習題,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測評,根據教學平臺教學效果反饋,在下次課中活動前期可適當安排復習環節。“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實現課前、課中、課后的一切活動和手段皆為學生服務。
迎合學生興趣,順應時代要求。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手機成為人們的必需品,學生更是對手機愛不釋手,經常用于微信、游戲、抖音、電視電影等,“雨課堂”作為依賴微信的教學平臺,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信息化背景下的高職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構建課上課下有機聯系的機制,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現創造了條件,既順應了現代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又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3]。
新學期開課前,對開設藥理學課程的20級高職影像1班、2班,用“雨課堂”進行前期醫學基礎摸底和學習習慣調研。“雨課堂”后臺數據顯示,1班醫學基礎摸底平均分為62分,2班平均分為68.4分,1班醫學基礎較2班薄弱,且兩個班學習習慣相近,故將20級高職影像1班確定為實驗組,采用“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班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講授為主)。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課前讓學生預習、課中教師講授為主、課后布置作業,實驗組采用“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見圖1)。

圖1 “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1)課前測評定內容
課前安排預習內容,雨課堂發布前測,前測內容控制在10分鐘左右完成,學生通過熟悉教材內容學習慕課教學視頻,查閱相關資料后完成前測,根據雨課堂平臺數據分析,將錯誤率高的內容作為課中教學的核心突破點。
(2)參與式教學
依據前測確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習慣,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手段,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解決教學重難點。以藥物跨膜轉運內容中,主動轉運與被動轉運特點為例,采用角色扮演、討論的方式開展教學。班級三個大組中一個大組扮演主動轉運,另一個大組扮演被動轉運,第三大組扮演評委,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在大組內前后兩排進行討論,然后由主動轉運組和被動轉運組任一成員,以對話交流的方式介紹各自的特點,組內其余成員可進行補充、糾正,交流結束后由評委組任意成員對兩個角色進行點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補充或糾正,并根據參與成員的主動性及交流點評的準確性、完整性進行課堂加分,分數納入期末總評成績。
(3)課后鞏固加反思
教師可在課后結合教學內容,用雨課堂發布作業,根據雨課堂后臺數據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并將錯誤率高的內容納入下次課導課環節。收集學生對本堂課的意見和建議,為下次課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學習效果測試,同時用雨課堂對實驗組進行混合式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比較實驗組、對照組課程學習前后的收獲情況,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前的差距及學習后的差距對比。
學習效果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平均分為66.2分,對照組的平均分為69.2分。從實驗組、對照組課程學習前后的收獲情況(見圖2)可看出,實驗組(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顯著增加,對照組(傳統教學)學習效果增幅不大;從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前的差距及學習后的差距對比(見圖3)可得,課程學習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醫學基礎相差較大,課程學習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學習效果差距明顯減小。

圖2 實驗組、對照組課程學習前后情況

圖3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習前的差距及學習后的差距對比
雨課堂發出問卷86份,回收86份,回收率100%,從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見圖4)可以看出:“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在提高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接受度不是很高,可能與傳統教學模式及學生學習習慣有關。

圖4 混合式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雨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順應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4]。但將師生習慣的傳統教學變革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做很多前期工作,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也上一個臺階,對師生來說是挑戰也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