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穎,王 歡,徐楊瑩
(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石家莊 050062)
海南省的文化企業按規模劃分,95%以上為中小企業,缺乏規模性的文化企業,核心行業發展相對滯后。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與海南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量1.13 萬個,其中能夠達到規模以上的文化產業單位僅有150 余家,占有率僅為1.4%。2020年海南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的數量以193 位居全國倒數第六名,而且大部分文化批發、零售、服務行業都達不到要求的限額水平。
海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雖然連續多年突破百億元,2019年達到177 億元,但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一直未突破4%,2019年的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僅為3.32%,與全國的平均值4.45%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更遠遠落后于北京、上海、浙江等文化產業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占地區比重嚴重偏低,文化產量較低,文化產業規模偏小。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社會、科技等各方面的支持下,特別是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落實,海南文化產業的投資增加值在不斷上升,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 的比重不斷上升,文化產業不斷突破地區、行業以及所有制等限制,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并以創意產業園的形式吸引了眾多企業的入駐,創意產業項目吸引了眾多公司的積極投資,一躍成為海南文化產業投資的新熱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比如舉辦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海南非遺購物節、騰訊數字文創節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動,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旅客的目光。“文物+旅游”三年行動工程取得耀眼的成績。
根據海南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海南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9.8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5%,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分領域看,文化核心領域營業收入135.31 億元,較上年下降0.6%;文化相關領域營業收入174.51 億元,增長12.8%。2020年,雖在疫情的籠罩下,但海南的文化產業依舊發展迅速,海南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巨大增長,達到665.6億元。2016年到2020年海南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120 家增加到193 家。2020年8月28 日,海南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正式開業,這為國內外的文化產權交易提供了一個開放有序的競價平臺,更為海南的文化貿易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總體來講,海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片欣欣向榮的姿態。
近些年,海南的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雖然海南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已經幾次升級改革,但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依舊不適應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以稅收和立法為例,目前海南省的稅收優惠政策仍比較傳統,海南針對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主要采用直接優惠方式,即便是對于許多重點關注和扶持的企業,也是采用單一的優惠政策,在確定稅基的基礎上享受稅收優惠,減免企業所得稅等,少有新的稅收創新;海南現有的地方文化產業立法以政府規范性文件居多,缺乏高層次效力的法律規定,導致在一些文化產業項目推進時容易被抓住法律的漏洞,不利于文化產業長期穩定健康地發展。
目前,海南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三亞、海口和文昌三個離散的點。2020年,這三個地區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的營收占到海南全省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收的70%以上,尤其是海口和三亞,僅這兩個城市的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和從業人員就占到了全省的93%和64%以上,其他地區的文化產業相對薄弱,地區發展不平衡。
2020年,海南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共有8 萬余人,與北京、廣東、浙江等地區相比,無論從從業人員總數還是技術人員數量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從文化產業人員結構組成來看,高素質的專業性文化產業人才缺乏,在出版傳媒、影視音像、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管理者又缺乏文化企業的管理經驗、不懂策劃和運營、缺少創新性思維等問題,整體文化從業人員結構還有巨大的優化空間。
海南世居的少數民族雖然創造了以民族歌舞、居住建筑、生產方式、民族風情等為表現方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但其產品大多都制作簡單,沒有發展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產品和技藝;加上對本土文化挖掘不夠,開發層次較低,缺少創造性元素,導致海南的文創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從1990年開始,香港一步步明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并且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推動了文化產業比重不斷提高以及經濟創收不斷增加。香港對企業經營采取事后機制,是一種類似于負面清單的監管方式。政府不僅最大限度地縮減了繁瑣的政務程序,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同時還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文化產業主體的積極性。海南在借鑒香港簡易政務的同時,政府不能放松海南的法治建設,做到嚴格執法、認真司法,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在權力和責任劃分明確和法律環境優良的情況下,支持各種協會以及民間的機構、基金等參與文化產業的管理,注重文化產權的保護,提高參與文化產業建設的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借鑒香港的負面清單監管方式,加快劣質企業淘汰,提高文化企業的實力,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根據香港經驗,文化產業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需要確定戰略目標,并持續投入。依靠自由貿易區的靈活制度,創建政府主導的多文化產業主體。參考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民間“公私合營”模式,用多元主體激發文化產業的內在活力。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有文化社會基礎,而文化社會基礎的建立就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責任就落在了政府、各個協會以及公益機構的頭上。由政府領導,分配資金以及職責給各個組織和協會,有利于政府參與到社會文化事業中來,并對其保有領導力,推動文化產業的后續建設。海南自貿港應該區分公益和商業文化產業。對于商業文化產業,在總體文化正方向不變的情況下,放權給各個市場主體,發揮各個市場主體的能動性,激發文化產業活力,促進商業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而對于涉及普及歷史文化以及提高大眾的文化藝術素養的文化設施,都應歸入公益管理類。根據海南人口和財政的可能性,可以建設一些為公民提供免費文化課程的學校或者開辦文化講座等等,拓寬社會文化福利范圍,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居民,都可以免費公平享有博物館、文化館、劇院等文化福利,從群眾文化基礎方面全面提高海南的文化活力。
在具有一定文化產業基礎的時候,可以鼓勵和引導群眾進行各種文化活動,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增加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接受和引導有益的時尚和亞文化活動,當有更多的人接受并參與到這些文化活動中來,文化節慶必然會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的自覺延續,從而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文化產業附加值的提高和游客結構的成功調整。
1.建立合理的稅收制度。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深入,對外文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由于政策的傾斜,海南成為眾多文化公司的首要選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使文化產業迎來發展的新機遇。僅從2020年年中到2021年年中,海南電影文化新公司注冊超過2000 多家,“免稅”或許是其中最大的成因。首先政府要不斷推進稅收法治,稅收監管部門應加強逃稅風險識別及懲罰力度,避免海南成為文化貿易的“避稅天堂”;還要構建符合國際自貿港特點的稅收優惠體系和財政補貼政策,在國際文化貿易領域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2.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文化企業。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旅游等“文化+”產業是當前海南要著重發展的內容,所以要加快培養文化與各產業融合的示范基地和領軍企業。首先,應把打造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培養精品文化貿易品牌作為追求的目標,樹立起中國文化的標桿,這樣外向型文化企業才能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要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借助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交易模式開辟國際市場,對接可以提供專業指導和服務的跨境服務商,降低企業試錯率。其次,要為文化產業的交易和合作提供一個開放有序的平臺,支持企業通過新設、收購、合作等方式,在境內外開展文化領域投資合作,建設國際營銷網絡平臺。
3.推動文化+旅游的結合與發展。旅游業是海南省的王牌產業,而文化創意旅游,又在海南省當前的旅游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所以必須要促進海南自貿港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相輔相成的互補效應。海南可以將文化與科技相連接起來,利用科技的發展使當地獨特的海島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提高文創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要將海南自貿港打造成富有生態海洋文化特色的旅游消費中心,保護地域文化生態,促進文化旅游高質量、高水平、可持續發展。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是海南自貿港目前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海南省在文化產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首要突破口。
4.培育高質量文化產業人才。高等院校是海南自貿港培養人才的搖籃,政府應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積極支持各高校加強文化產業學科建設。通過觀察市場需求,設置相應的文化產業高等教育專業,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優化勞動者結構,并將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納入海南自貿港的長期發展戰略。繼續完善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使本土人才能夠與國際人才充分融合,充分發揮海南自貿港的特色優勢,使得本土培養的創新型文化產業人才具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
5.平衡文化產業區域發展。以海南當前的地區發展方向為基礎,可以以海口為北部影視、流行時尚、美食、文化節慶等金融功能區塊中心;以文昌為東部教育、出版、培訓、網絡科技和數字傳媒功能區域;以三亞為旅游、綜藝娛樂、音樂、國際運動賽事和高端時尚消費功能區域;同時可以考慮將瓊中作為本土文化的功能區域中心,與北、東和南聯動,激發中部地區的文化產業活力和潛能。
6.建設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要想發展,首先社會要由下而上進行文化構建,培育有自貿港特色的大文化生態和精神格局。建設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是進行這種文化構建的重點,是推進海南自貿港文化產業建設的地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不能過度依賴于政府,在建設中缺少民眾的意見,就特別容易造成供給與需求錯位,供需不匹配就會造成文化資源的大量浪費,基層群眾的文化自主性和創造性難以得到發揮。所以要建立起多層面多維度的交流和溝通的方式方法,要讓企業、文化機構、民眾都參與進來,徹底改變以往老舊的單方面傳輸文化的方式,著力打造原創型的文化服務社區,使不同文化需求的人群都能獲得別具一格的文化體驗。從國際經驗來看,建立文學公益機制是推進海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途徑之一。在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和統籌下,采取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發揮政府引導帶頭作用,企業參與實施,推動建立惠及全體公民的文學公益機構。
從經濟特區到國際旅游島再到自由貿易港,海南已經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高地。《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體方案》的通過,為海南的文化產業建設打通了第一公里。在深化貿易區改革的政策框架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成為政策開放、文化革新的新窗口。只要從海南的總體建設出發,貫徹落實政策設計,積極吸引國內外投資,利用獨特的優勢開拓創新,海南自貿港文化產業的建設就一定能對接國際自貿區的需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