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梅
(中共寧夏區委黨校,銀川 750021)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我們黨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篇布局,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謀劃發展的重要依據,以人民和人類的命運為己任,將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作為目標要求,體現了大國、大黨的情懷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1〕。人類對自然界的依賴是人的主觀意志無法左右的客觀存在。人類一經誕生,就不可避免地與大自然密切相關,不存在脫離大自然、背離自然規律的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人類漫長發展進程中必然要遵循的客觀規律。
1.人類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是先于人類而存在的客觀實在,人類不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還是自然界的產物。離開自然界的人類生存無法想象。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2〕410他告誡“我們每走一步都要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決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559-560自然界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人類賴以生存的一切物質資料均源自于自然界。人類之所以是自然界的產物,最根本的就在于人類離開自然界這個客觀環境無法生存,離開自然界的物質供給人類文明無法延續。
2.自然界使人類的實踐活動成為可能。人類因勞動而與自然界密切相連。自然界是人類勞動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和指向對象,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的一切生命活動與勞動實踐就沒有了環境依托和資料來源,人類的生存和人類文明也就沒有了發展和延續的可能。勞動實踐是人類生活與大自然之間的紐帶,實現了雙方的“共生共贏”和“能量交換”。在人與自然的共生、交融、互動中既滿足了人類的需要,也使自然界走向了“自然界的人化”與“人化自然”。
3.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作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性、科學性的當代表達,是將馬克思主義中關于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人對自然界的無條件依賴、整個人類歷史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實踐是連接人類與自然界的橋梁、在實踐中把握和遵循人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及規律等思想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創新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這一創新理論成果告訴我們,當人類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始終尊重和保護自然,始終與大自然保持和諧共生,并在付諸實踐活動時有所遵循,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會趨于和諧,人類也會得到自然界的“饋贈”和“回報”。反之,如果忽視、無視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面對自然盲目自大,在人化自然的過程中毫無底線,最終危及的必然是人類自身,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要堅決反對和摒棄的。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及保護自然對人類文明的極端重要性。建設生態文明,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之路,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文明是人類、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建設生態文明,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發展之路,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的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標志著人類文明進入了嶄新階段。這條文明發展之路必然要求人類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遵循人與自然、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且在人與自然、人類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中促使人類文明不斷發展。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是人類對藐視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所帶來的不良效應進行審視、反思和批判的結果,其目標是實現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使人類不斷走向美好生活、美好世界。因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人類文明發展有著必然聯系,離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文明無法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足跡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演進歷程讓我們在正視、分析和反思歷史中,汲取智慧、總結經驗、反思教訓,以便更好地直面挑戰、應對危機。
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1〕。生態文明是在工業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矛盾異常尖銳的時候開創出的一種新形態,是一種思想上積極審視和反思、行動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新形態,這種新形態具有先進而宏大的理念、視野和格局,是一種立足于人民和人類的美好生活、人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的“和諧共進”的文明形態。這一形態旨在規避曾經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發展過程中遇到過的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它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關注大自然的資源稟賦、生態供給和生態保護能力,重視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互通、互容、互進。這一文明以保護和尊重自然環境和生態秩序以及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既能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能科學、理性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因而是一種全新的促使人類文明走向美好與光明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始終離不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高度一致性和統一性。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37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遵循和內在要求,必然會影響到物質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忽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然會導致這幾種關系的失衡、緊張與惡化,進而“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以及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也就無法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理順,這一關系一旦理順,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就必將會達到。”〔5〕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一個環境問題、發展問題,更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我們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任何階段都離不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馬克思主義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對共產主義的追求要在現代化和生態文明高度發達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共產主義本身就是人類的高級文明形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得以實現并得到充分發展的文明形態。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6〕297。這表明共產主義社會既是生產力水平高度發展的社會,也是一個理性尊崇自然、敬畏自然,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得到徹底解決的生態文明社會,此時,人們已經遠離人對人、人對物的高度依賴而進入自由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由此,“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密不可分。
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由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態主線得以呈現。生態文明建設貫穿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全過程,即在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時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其中,“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這一生態主線盡管發展的程度不同,但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一脈相承地呈現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統一性,體現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也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漸進過程,亦即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標要求、水平層次的不斷提升過程。同時,美麗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被列入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任務中,深刻揭示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中國式現代化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凸顯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1〕。為此,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和立足點,緊緊圍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辯證統一。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不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思維與方法、觀念與模式的反思和超越,是對“只注重經濟效益”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審視和矯正。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只關注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生態價值。同樣,人類面臨生態環境問題時也不能僅僅滿足于以道德、法律等手段獲得的特定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而是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生態價值相統一的前提下,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共生。可持續發展是對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和理性批判的結果,其具體表現是人類生態文明的覺醒。人類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經歷了一個逐步認可、逐步接受的認識過程。這一過程是由重經濟發展輕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增長與環境惡化轉向兩者并重、互促共贏的過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正是基于這種轉化和共贏。中國共產黨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又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特征,不僅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而且為人類的生態覺醒和人類追求生態價值目標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開辟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類有效應對包括陸地、海洋、人工生態系統在內的整個生態環境惡化,以及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病毒傳播、生存資源短缺等問題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國擔當。應當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視角和人類關切,是對工業化時代以消耗煤和石油等主要能源的“黑色”文明進行理性反思的結果,并倡導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發展協調起來。這一發展戰略著力于使現代化進程彰顯出公平性、可持續性、共享性及和諧性等方面的特點,并使人類道德關懷的對象范圍從傳統的人際之間拓展到人與自然之間,尤其是強調人與自然代內與代際間的持續發展與和諧共生,這樣一種新型發展戰略之于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和價值是毋庸置疑的。
全球可持續發展問題是20世紀中期之后人們不斷關注、不斷探索的熱點問題。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中首次對“可持續發展”概念作出了經典闡釋,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滿足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但令人困惑的是,該理念提出以來,世界上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因此而緩和或消除,而是在許多方面和更大程度上惡化了〔7〕。的確,全球面臨的生態難題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人類的行為所造成的生態系統承載和修復能力與人類無限制的需求之間的失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以及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治理成效之間的失衡越來越嚴重,生態環境的沉淪必然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人類文明和全球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引起人類的關注和反思。“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這一全球性問題的有力回應,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發展理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將生態、綠色、美麗作為重要內容凸顯出來,而且在秉持共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彰顯出了形成全球生態治理合力的勇氣和擔當,科學而理性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1〕,充分說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作用,不僅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開辟了路徑、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道德經》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基本觀點,充分闡釋了生長萬物但不會據為己有、施澤萬物但不會自恃己功、養育萬物但不會為其主宰的基本內涵,體現了老子樸素的生態智慧,告誡我們要敬畏自然、敬畏規律,審視人類及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人類行為,為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警示和實踐反思。我們黨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新發展理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將生態、綠色、美麗作為重要內容凸顯出來,科學而理性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1〕,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之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作用,不僅為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開辟了路徑、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作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