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明龍
(臨沂職業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重要決策,教育部組織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致力于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帶動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強化內涵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切實加快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現代化進程,提高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法,積極探索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有效路徑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建設取得一定成效,體量與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一些高職院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國際辦學之路,但是仍有部分高職院校推進國際化發展的行動較為緩慢。
一方面,高職教育國際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國現有400余所高職院校與國外辦學機構開展了合作辦學,全日制來華留學生規模達1.7萬,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打造中國品牌的高職教育奠定了基礎。其中有56所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在國際化建設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余所高校及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接待境外來訪師生800人次;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將教育國際化作為學院新時代新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走出了一條引得進、留得住、出得去的“引進—創生—輸出”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新路;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在汽修專業辦學成果的基礎上加入國際元素,強強聯合,打造中韓合作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形成“2+1”即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韓國新星大學+現代汽車集團的“三方共育”合作關系。這些優質高職院校國際化建設舉措為提升高職教育國際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借鑒,有利于推動高職教育國際化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仍有部分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較為緩慢。對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年報公布的信息及各高職院校官網公布的數據進行分析,并與“雙高”院校國際化建設對比,部分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較為緩慢,有特色、有深度、有品牌、有引領的項目整體偏少,國際交流活動仍停留在領導互訪、師生互派、境外研修等淺層次上,專業人才培養項目單一,高質量國際合作項目是推進國際化發展中的短板。
目前,高職教育國際化探索比較豐富,但國際化建設還缺乏系統設計和科學布局,各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參差不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水平人才數量不夠,優質的課程資源引進不夠等成為國際化發展制約因素。
首先,國際化發展水平不均衡。縱觀近5年全國高校質量年度報告,梳理各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的內容發現,東部沿海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質量和數量優余西部地區,西部地區不少高職院校還不具備發展國際化教育的辦學條件,國際化辦學工作處于空白。
其次,國際化高水平人才隊伍不足。受經濟發展水平限制,西部地區缺乏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技能型人才數量尚不能滿足“一帶一路”人才需求,部分高職院校外籍教師及留學生處于空白。同時,一些高職院校在國際化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上存在明顯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資源后也對其進行本土化改造,課程質量難以保證,難以滿足國際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再次,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較少。從“雙高計劃”意見要求看,缺乏高素質、優質的技能型人才是制約各地市主流工廠企業、外貿發展的重要因素。部分高職院校在強化院校與院校、院校與企業、院校與國際的文化交流,加強對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方面存在不足。此外,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齡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口大等現實問題也亟待解決。
最后,國際化建設合作不夠深入。目前來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數量較少,質量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大部分合作辦學項目學費相對較高,生源綜合能力和素質也需要提高。
筆者通過提煉全國優質高職院校在體制機制建設、內涵式發展、構建國際化課程體系等方面的經驗,提出新時代高職教育國際化實踐路徑。
理念是實踐的先導,科學的辦學理念是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和動力源泉。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辦學理念,制定務實的國際化發展規劃,有助于推進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提升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加快教育轉型、實現內涵式發展。一是堅持辦學新思路。高職院校要積極對標國內一流、高水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目標、理念和模式,堅持從“單向引進借鑒”走向“雙向共建共享”的特色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在對外開放辦學中展示高職院校的優勢和特色,形成具有特色的職教國際品牌。二是汲取經驗補短板。要不斷加強高職院校之間的溝通,強化國際化發展意識,汲取好的國際化建設經驗,遵循“雙高計劃”建設的原則把國際先進的標準引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把服務國家“十四五規劃”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作為宗旨,補短板提能力,縮小水平差距,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增強其開展國際化交流合作的內生動力。
完善的政策是高職院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保障,通過政策導向、獎勵機制提高國際化辦學積極性。一是完善頂層設計,加強體制機制建設。辦學中要以問題為導向,在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完善海外辦學、教師學生國際交流、學生管理、校企合作、專業建設、頂崗實習等政策的頂層設計。還要建立健全職業資格認證和國際通行的質量保障制度,通過各種政策導向、獎勵機制提高高職院校國際化合作辦學的積極性。二是搭建交流平臺,實現教育資源雙向互動。高職院校要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搭建國際化產教融合、國際化科研合作、政校企協同等職業教育援外平臺,通過平臺交流為國際合作提供“中國建議”、培育應用型人才。同時,結合辦學實際,與全國優質高職院校建立不同層級高職教育國際化政策的有效銜接,實現教育資源引進與輸出的雙向互動。三是以需求為導向,建立課程標準。高職院校要結合國家戰略及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以國際標準為基礎,結合專業設置,建立課程標準,完善學分互認機制,在國際交流的合作中,坦誠相待增加彼此間的信任度,提高國際話語權、打開知名度。
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建設、打造高層次國際化教師團隊是提升高職院校國際化內涵建設的有效途徑。全球背景下,高職院校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師資隊伍。一是推進師資國際化、育人國際化。要借鑒“雙高”院校的成功經驗,打造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實踐教學經驗豐富、品格高尚的師隊伍,實現推進師資國際化、育人國際化、教學國際化的目標。同時,積極研究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引進一批具備國際視野、豐富經驗的國際人才,優化人才結構,提高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人員的多樣性。二是建立人才鍛煉平臺、開辟博士生培養途徑。根據高職院校學科建設和教科研需要,選派教師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建立人才鍛煉的平臺,加強與國(境)外知名高校的交流,提升國際化觀念和視野。同時,要積極搭建國際學術研討會、技能比賽等國際活動平臺,以賽促學、以研促教,完善好教師國際化培訓體系,實現“雙師”向“雙師、雙能、雙語”教師的轉變。三是創造學生國際交流合作機會,加強留學生教育。制定并實施學生境外交流學習計劃,鼓勵學生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技術服務、國際志愿者項目。同時,加強留學生教育是開展高職教育國際化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擴大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要加強留學生招生宣傳,拓寬留學生招生渠道,提升人才質量,厚植中國文化,增強留學生對中國的認同感,實現學生國際交流合作的“引進”與“輸出”雙向互動。
國際化課程體系是實現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的載體,形成職教國際品牌必須構建和完善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一是引進國外優質課程。要加強與世界高水平高校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標準和教育教學體系。積極借鑒國外優秀課程體系建設經驗,以培養高質量國際化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加強與世界先進行業企業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把好“入口關”,對引進的國外課程資源進行中國化、民族化、本土化改造,絕不能照搬,防止教學內容“水土不服”。二是開發國際化課程。依托高職院校所處地市優勢產業和技術,結合本土人才培養需求,參與國際化課程開發。中外教師要立足學科前沿,將新技術、新觀念等理論和實踐知識有效結合起來,“手拉手”合作參與集體備課、共同編寫教材、共同建設特色雙語課程項目、建設線上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課程為核心驅動高職教育國際化進程,不斷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化素養。三是推廣國際化課程。探索國際通用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優化課程與教學內容,提升國際課程平臺的運營服務水平,加快高職教育國際化課程認證速度,不斷推進高職院校與行業組織、跨國企業的合作,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出去,提高高職教育國際化水平,打造高職課程國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