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 關 博,2
1.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2.東北民族傳統體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五行通背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和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中的特色拳種之一,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都有著非凡意義。同時,高校作為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使命擔當舉足輕重,所以,五行通背拳在“申遺后”如何守正創新,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就成了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校園體育鍛煉保障當中包括鍛煉時間保障、鍛煉指導保障、場地設施保障、運動安全保障等。[1]五行通背拳的傳承受早期傳統武術文化思想制約,早期傳承方式僅在師徒和家族之間進行傳承,這種傳承方式就為后期埋下了禍患。習練傳統武術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僅考驗習武者的身體素質,還需要長期的實踐積淀,所以這就間接導致相關專業性指導人才后繼乏力。同時,馬斯諾的需求理論中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與學生的需求心理是不謀而合的。[2]在習練五行通背拳時更講究的是言傳身授和文化育人,這一過程更加考驗的是傳承人對于這一拳術在實踐教學和理論知識上的深刻認知。恰恰就是因為在五行通背拳專業指導人才匱乏、專業場地設施不足以及無法及時提供課后遠程指導和后備安全保障,所以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從而造成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被覆滅,這一過程更會直接導致學生的獲得感大大降低。
鍛煉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皆強調個體、行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校園環境作為情境的重要元素與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密切相關。[3]校園氛圍作為人與人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學習的相對穩定且持久的環境特征,若在校園體育文化交流中感知到被排斥、否定,則會直接導致學生對體育鍛煉行為產生抵觸情緒,所以說校園氛圍是學生踐行體育鍛煉行為的一個必要條件。而普通高校在輿論環境、制度環境、文化環境、競賽環境體系建設上無法進行完備,直接導致學生在練習五行通背拳時無法加深其認知,在認知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就會造成學生在五行通背拳文化知識學習、實踐和競賽中無法得到充分體驗, 就更無法做到從“濡化”走向“內化”。因為領悟不了五行通背拳的核心精髓,就無法感受其魅力所在,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將直接導致學生的參與感大大降低。
魯迅和梁啟超先生曾認為中國人的肌肉不夠發達,必須提倡斯巴達精神, 甚至認為西方體育文化代替中國傳統體育是時代的進步與文化發展的必然。[4]而五行通背拳傳統文化當中更多詮釋的是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這與西方體育文化所追求的剛勁、張揚、對抗、規則、超越的競技體育精神是截然相反的。生命周期理論認為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 其體育價值觀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體育文化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認同也會愈發明顯,而體育興趣的產生源自于學生個人對體育的需求,[5]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當“和合共生”的包容文化理念下的五行通背拳傳統文化滿足不了其當代青年人的實踐價值需求,抉擇問題便會日益凸顯,同時伴隨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就會間接導致學生需求出現偏移,當主體適應行為形成時,“自下而上”的協同發展思想將會與之相隨,從而導致文化誤解甚至文化沖突,致使五行通背拳傳統文化的傳承更加舉步維艱。因為五行通背拳這一文化無法得到弘揚,就將直接導致學生的自身認同感大大降低。
在生態系統理論發展心理學中,布朗芬布倫納曾提出個體發展模型是發展個體嵌套于相互影響的一系列環境系統之中,在這些系統中,系統與個體相互作用并影響著個體發展。而在生態理論系統中又將其分為微觀、中間、外圍和宏觀四個系統, 層層擴展或包融成一體。在高校體育課程建設上亦是如此,體育課程延續性上缺乏由簡至繁、層層深入。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將其嵌套于五行通背拳這一課程之中,目前課程體系的建設只停留在微觀層面。在新時代背景下明確了學生在體育發展進入新階段,使學生普遍掌握1—2項運動技能,而目前高校體育課程建設只停留在了微觀層面,因為五行通背拳缺乏專業指導老師,僅僅只是在每學期開設了通識選修課課程,而對學生出于對所修學分的考慮,一般只是將其作為一節體育課,并沒有達到思想上的高度認知。學生的認知度不夠將直接導致五行通背拳進階課程的開設,在課程無法遞進和學生認知度有限的雙重困境下,直接導致五行通背拳很難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個體化發展需求,致使傳承者無法深入進行理論和實踐學習,直接導致學生的自身內驅力大大降低。
充足的課余時間、專業的人才指導、場地的設施保障、安全的運動防護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鍛煉的可入性心理, 還可以激發學生鍛煉欲望、提高參與熱情,在完備保障中從而實現自我效能感的滿足,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外部動機,產生依賴心理。在現存條件下亟需加強五行通背拳傳承梯隊建設,拓寬專業人才培養渠道,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將傳承方式逐漸由師徒傳承、家族傳承轉化為學校、社會傳承為主要載體。依托高校這一有利資源定期在學校官網、公眾號、抖音App加強相關技術講解和理論知識宣傳,使學生在心理和生理達到自我效能感的滿足,從而實現五行通背拳傳統文化符號在學生身上的烙印,感受其自身作為傳承者的光榮和使命,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獲得感。
鍛煉堅持認知決策理論認為, 自然環境和人際氛圍可以在豐富鍛煉參與選擇和提高鍛煉機會上促使個體堅持鍛煉。豐富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利于豐富傳承者的體驗與感受、正性情緒和學習欲望, 還可以成為決策鍛煉的信息記憶, 使傳承者個體保持運動規律、頻繁自主鍛煉成為可能。五行通背拳作為高校中的特色文化拳種,應統籌建設利用好五行通背拳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內部建設“非遺”傳承基地、以五行通背拳這一“非遺”項目傳承體驗中心向外進行輻射,形成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傳承體驗中心在內,充分做到集制度、傳承、體驗、教育、培訓、競賽等功能于一體的完備體系,從而提高校園特色文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同時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契機”。而五行通背拳不僅具有重道、重德、重巧、重防衛、重整體思維、重辯證思維等諸多文化特色,[6]同時還蘊含著天人合一、和合大同、仁義至上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突破自身的文化框架,將自身置于不同國家的文化語境下,產生情感共鳴。利用五行通背拳這一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國際化傳播,使本民族薪火相傳逐漸向西方體育文化進行活態傳承,擴大國、內外受眾群體,“由外向內”進行反向刺激,不僅有利于消除西方體育文化強勢話語體系,還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從而提高學生文化認同感。
以高校現存軟、硬件教育資源為起點出發,使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資源整合資源相融合,深挖五行通背拳課程體系發展的深度。以課程教學中心為核心,形成“教學班→體育場館中心→教務處”的一體化組織管理系統, 重點統籌課內、外一體化良性發展。對五行通背拳現有課程體系進行組織設計與管理,打造延續性課程,達到由簡至繁、層層深入學習,不能如過眼云煙一般,要充分做到使學生們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與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心有機融合,重新制定五行通背拳課程大綱,在內容設置、課程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評價、體質健康測試指標上協調中間系統與微觀系統的關系,[7]促進課程從微觀向中間系統進行轉化,通過體質監測量化指標使學生有跡可循,切實感受到自身身體素質提高。在言傳身授過程中要做到革故鼎新,取精用宏,打破傳統武術教學觀念,融入思政元素,通過文以載道、以武育人的教化思想,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達到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從而提高學生自身內驅力。
新時代背景下伴隨著對于高校體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重新審視多重體育文化思想之間的相互交融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對五行通背拳又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這就亟需我們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再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再次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與活力,利用五行通背拳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媒介,達到全面提升高校學生傳統文化核心素養的目標追求,這對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展現大國自信,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