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新疆工程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老年教育人才是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所培養的、能夠為老年人直接或者間接提供各種教育服務的人才。伴隨著老年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構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體系、培養社會所需的老年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而通過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可以構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此外,利用互聯網技術能夠破解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速度與質量、規模與特色等難題,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老年教育服務,重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生態體系,為“互聯網+ 教育”背景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轉型與變革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
伴隨著互聯網絡信息的發展,當前社會已經進入“人—機—物”三者有機結合的世界。人類社會與信息空間和物理空間將實現融合貫通,密切聯系不可分離,形成一種“虛實相生”的智能社會空間[1]。在“虛實相生”的智能空間,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內容也正在發生變化,新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內容,包括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等內容的設定都會發生許多變化,網絡的開放特性,使得學校不再是封閉的社會單元,而是動態的、開放的、聯通的發展空間。通過運用網絡可以搜集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數據,為老年教育發展服務,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行政人員可以從事網上辦公、教師也可以進行線上授課、學校可以提供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總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學校管理、課程設置、教學資源、教學方式、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等內容都發生了轉變。
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方式將向精準、個性化的供給方式轉變。精準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的前提是要對當前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有正確的認識和深刻的把握。其次,匯聚海量的數據和資源,提供給老年教育發展所需的環境、政策、服務等外部條件。最后,依據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機構的個體差異,選擇最合適的服務。大數據技術會對老年教育當前發展現狀(優勢、劣勢、機會、挑戰) 進行精準分析。從宏觀方面來說,通過精準深入地對具體老年教育進行分析,實現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定位、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特色、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環境、課程設置、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的精準化,有助于實現老年教育因校制宜的精準化、個性化發展。從微觀方面來說,通過對具體老年教育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實現老年教育課堂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教學精準化,有助于實現老年教育因材施教的精準化教學,有助于推進老年教育因材施教的精準化、個性化發展。
伴隨著“互聯網+教育”在老年教育人才培養領域的深入推廣應用,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內容及來源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老年教育既是教育教學的集聚者同時還是傳播者。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服務形態由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和家庭為主體逐步轉變為“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組織之間、層級之間、領域之間,形成動態關聯、高效互黏、相互監督、共同發展的社會化協同的新型分工形態。”[2]而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協同的新型社會分工形態,將會實現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分工形態,由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個體等利益相關群體相互協作共同參與,實現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所需要的人、財、物、時、空等要素的優化與資源的有效配置[3],改變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形態,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提供新的分工形態。新型的社會分工形態能夠兼顧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差異化,使得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能夠根據老年人的需要,及時獲得支持或者扶持,并最終有助于老年教育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特色化;新型的社會協同分工形態有利于幫助老年教育教學管理專業化、縮短管理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新型的社會分工形態還能夠還能夠重新組合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資金來源、教育教學的消費者、教育內容的提供者、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決策的咨詢機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監督反饋都可以來自于社會供給機構,企業、政府、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愛好者個體都有可能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者。教育教學資源的多元供給,政府、社會、個人為老年教育提供資源供給,使得老年教育優質教育資源擴大供給范圍,有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合理流動。
正如生產引領消費、消費決定生產,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協調促進的關系,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亦是如此,供給結構變革與需求結構變革相適應、相協調。從現實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來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結構的形成和演變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需求機構的形成與演變是不同步的,傳統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提供的服務往往面向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共性。“互聯網+教育”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解決供需結構不均衡的問題。運用網絡信息推動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需結構的轉型與變革,可以形成老年教育人才培養需求的全覆蓋,包括宏觀、中觀、微觀等都可以實現全范圍的覆蓋結構。新型的供給結構不僅能夠滿足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個性化、特色化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要求,如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等。新型的供需協調結構性改革,還將形成同時滿足教育需要的應用型高質量老年教育人才和創新創業型高質量老年教育人才的格局。而要形成這種格局需要從改變老年教育供給的數量、質量、資源配置、服務治理機制入手,在新的需求理念導向下引領老年教育供給側改革。
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建立的資源庫、云平臺這些方面快捷的交流溝通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溝通諸多利益群體,作出科學的供給決策。這就能夠避免以往老年教育的發展主要是通過老年教育舉辦者舉辦,采用自上而下的一元供給出現供給問題。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問題,是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與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出現不匹配現象的問題。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進行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決策的時候,考慮的相關利益群體的信息不全。為此,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決策要充分考慮諸多的利益群體,讓與老年教育發展相關的利益群體都能夠參與到老年教育發展的決策,而要讓其參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去就應該有相應的參與渠道,建立網絡信息基礎資源庫[4],云平臺能夠為多種利益群體參與決策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實現多元、跨界的相關利益群體重新融合,進而實現老年教育發展供需趨于平衡的生態格局。供給什么、如何決策這不僅僅是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個人的事情,而是關系到社會、家庭、高校、個體等相關利益群體的事情。通過運用先進的網絡信息交流溝通渠道,可以催生高校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與政府、社會、家庭、高校、個體等相關利益群體進行有效的互動,助力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及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者作出科學的決策。
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的依據不能夠局限于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的原有經驗,而是應該通過確切的數據確定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數據資源在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中有重要作用,成為老年教育人才供給的重要依據。大數據可以真實地反映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真實狀況,揭示出背后存在的問題,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具體而言,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管理變革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從供給硬件的管理轉變到供給軟件的管理。以往老年教育的管理主要側重于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場地、基礎設施等硬件達標狀況,但是相對來說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軟件顯得更為重要。
二是從診斷評性管理轉變到全過程管理。以前對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管理主要是結果式的診斷性管理,網絡信息技術的嵌入使得全過程的管理變成了可能,通過互聯網可以及時快捷地搜集數據,利用數據可以進行全過程的管理。
三是從事后監管到實時預警。原有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監管主要集中在事后監管,而之所以事后監管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通暢、觀念更新不足。而借助互聯網這一先進的交流溝通工具就可以實現實時的監管。
四是從一元主體的管理到多元主體的管理。以往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監管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門的負責,但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具體到老年教育發展的狀況不僅和政府部門有關,而且還和家庭、用人單位、受教育者個體緊密相關,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事關全局,為此,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交流溝通工具互聯網方便快捷地溝通信息,這不僅解決了以往以偏概全的問題,同時還符合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客觀規律。
隨著以移動電視、數字傳媒等新媒體為主的網絡信息技術革命的來臨,其特征體現在個性化、智能化、開放化,信息技術革命會對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產生深遠的影響。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環境處于網絡信息技術的環境,教育教學資源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如慕課等先進的教育教學資源;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經驗、發展思路等可以通過網絡征求意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機遇、合作途徑等方面也伴隨著互聯網的運用變得更加廣闊。互聯網重新構造了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新形態,提供了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新環境。
一是重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環境。未來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的環境將會更加開放化、智能化,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豐富的資源。
二是重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內容的供給。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內容供給不僅包括培養適應社會的應用型、創新型的高質量人才,而且還包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內委培等多種方式途徑結合,這為學校、家庭、社會提供符合其發展需要的供給內容。
三是重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教學方式。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泛在學習[5]、仿真探究學習、遠程實時協作學習、自主合作學習等都是教育教學的主要方式。教育教學更為關注的是培養學生篩選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利用互聯網服務自身教育教學的能力。
四是重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監管評價。監管評價具有反饋的功能,也是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關鍵環節,為此只有建立在客觀精準的大數據上,才能夠確保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監管評價更客觀公正,實現全過程的監管和評價,使監管評價科學化。
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新形態,將助力形成全新的“互聯網+教育”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新體系,新的供給體系是突破以往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中供給同質化、計劃指令發展的供給體系,實現傳統供給與網絡供給相互補充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體系,最終形成一種特色化、市場需求驅動為導向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新取向,基于互聯網基礎上形成的新體系[6],包括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新理念、新制度、新實踐。
一是供給理念的新轉型。從單純依靠老年教育人才培養者單向供給,轉型為供需諸多利益群體共同參與,特別要強調的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驅動供給。辦人民滿意的優質老年教育服務,以需求為導向[7],按照市場需求供給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例如,某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機構在辦學實踐中更新理念,讓學校、地方、社會用人單位等多方利益群體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實踐中,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供給與需求在實踐中緊密聯系起來,這種依據實踐中實時的、各方的供需變化不斷更新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方案,就是供給新理念的體現。
二是供給制度的轉型。從單純依靠老年教育自身制定制度,轉型為相關利益群體共同參與的制度供給。通過互聯網構建諸多利益群體參與的制度供給平臺,讓與老年教育利益相關的群體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老年教育的各項制度建設中去,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發展集思廣益,最終助力形成既符合老年教育又符合各方利益群體的供給制度。
三是供給實踐的轉型。這里的供給實踐主要是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實踐應轉型為服務社會發展、服務地方經濟發展[8]。例如,某老年教育人才培養機構在辦學實踐中堅持需求導向,依據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來調整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也就是說,在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方面一定要堅持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同時還應該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實現老年教育發展的特色化[9][10],進而實現特色化、市場需求驅動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供給體系。
推進互聯網時代的老年教育,既是創新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事關老年人生活的民生工程,對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互聯網+ 教育”在供給內容、供給方式、供給形態、供給結構、供給決策、供給監管等方面為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變革帶來了新的機遇,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只有抓住“互聯網+教育”在以上方面帶來的新機遇,才能夠與“互聯網+教育”時代的發展相適應,進而促進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進步。也就是說,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只有抓住“互聯網+教育”的新機遇,才能夠真正適應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趨勢,助推老年教育的向前發展。
加強網絡資源建設,積極拓展老年教育社會功能,多措并舉推進“互聯網+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信息化綜合素養和應用技能,服務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享受智慧生活。借助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讓各方力量充分參與到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體系中,根據實踐發展需要,不斷獲取有效的信息,能夠構造出“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生態,形成特色化、市場需求驅動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發展新體系。
各類學校可以開設老年教育的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強學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發揮社區教育辦學網絡的作用,實現多層次的老年教育人才培養。在人工智能新技術背景下,各方應積極應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利用好各級老年教育體系的網絡、平臺和資源優勢,增強老年教育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更好地促進老年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