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行 李 斌
(常州開放大學,江蘇 常州 213001)
終身體育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理念。關于終身體育的研究,在教學改革方面的成果較多,在教育體系的構建方面的成果較少。在實踐中,終身體育教育體系構建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新的變化,本文對此展開探討。
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1]1。終身體育作為一種現代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嬰幼兒階段、求學階段、工作階段和退休階段,構建終身體育教育學習體系的主要方式是學校體育教學專項化和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2]。體育教學專項化需要優化開展,非在校階段的體育教育需要政府支持和投入,進而完善終身體育教育體系。
終身體育教育體系由在校階段的體育教育體系和非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組成。如何在在校階段的體育教學中體現終身體育的理念,如何實現終身體育的階段性目標,如何監督和檢測終身體育階段性成果,需要在校階段的體育教學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終身體育的實現需要有落腳點和標準,在校階段體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學生熟練掌握1~2 項體育運動技能,學習健康和生理知識。其中運動技術和健康知識是客觀的,是可以考察和測量的,通過體育課堂上的“課課練”來測定鍛煉的時間和數量實現。因此,實現終身體育目標的手段之一是體育教學專項化,幫助學生熟練掌握1~2 項體育運動技能。專項體育課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體育的需要。學生學練專項,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狀態。專項體育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習慣,體育教學涉及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等不同的階段學生,每一個階段學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身體素質方面,因此,應何時開始專項化教學是一個關鍵問題。
專項體育課的重要特點是專項性,即打破行政班級授課,學生按照興趣選擇項目進行學練,且持續時間較長,專項體育課是未來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但具體從哪個學段開始專項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更佳尚無定論。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2015 年根據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試點的經驗提出,學生在掌握課程標準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時,可以至少掌握一門專項技術,了解專項術語、裁判知識等;另一種觀點認為,此專項化教學的開始時間應該在高中階段。楊東亞認為,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應該有機銜接,小學低年級綜合體育課,小學高年級走班制教學,初中階段走班制教學,高中階段模塊教學,大學階段三自主體育教學[3]。“走班制”教學、模塊化教學、“三自主”體育教學都是專項體育課的內容,該研究是以小學四年級開始的專項化教學為研究對象。
劉敬行等介紹了國際上較流行、發展成熟且已經被研究證實的適合運動員長期發展的訓練模型[4]。田麥久按照運動員發展模型的理論,把運動時期劃分為4 個階段,即基礎訓練階段、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和競技保持階段[5]。基礎訓練階段主要發展一般運動能力,即跑跳投、攀爬、翻滾、平衡、協調、靈敏等運動能力,這一時段持續時間為3~5 年。專項提高階段主要提高競技能力,需要具體到某一個項目,包括專項的體能、技術和戰術等方面,這一時段持續時間為4~6年。最佳競技階段和競技保持階段主要是應對高水平比賽,從基礎訓練階段和專項提高階段來考慮,每一個階段取最大值,則基礎訓練階段是5年,專項提高階段是6 年,這和現行的小學6 年制,初中和高中共6 年的學制是非常相似的。因此,本研究認為,應在小學階段進行多項目的訓練和學習,培養學生基本運動能力,初中階段繼續引入專項體育課,一直持續到高中和大學階段,幫助學生掌握1~2 項專項運動技術,養成參與體育鍛煉的習慣。
另外,運動訓練領域的經驗也證實:對于大多數運動項目來說,青少年相對較晚進行專項化訓練、或早期進行多樣化訓練且在晚期進行高水平專項化訓練,成年后在競技體育領域獲得成功的概率更高[6]。因此,經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在初中階段開始開展專項體育課是可行的。
初中開始開展專項體育課實踐還有一些現實的困難,例如師資和場地、排課及銜接問題。銜接問題是指初中、高中和大學三個學段體育專項教學能不能保持連續進行。理想的狀態是指初中、高中和大學階段能夠一直學練一個專項,10 年的時間學習一個專項,技術水平會相對比較高。此外,畢業以后繼續參與這個專項的可能性更大,終身體育就有持續性。常見的情形可能是學生從初中開始學習某一個專項的運動技術,初中學習了3 年,初中畢業升入高中以后可能沒有初中的專項練習,需要重新選擇專項進行練習。如果在初中、高中和大學三個學段學習的是三個不同的專項,這種情況可能的結果是三個專項都會一些,但又不是很熟練。考慮到銜接問題,在專項的選擇上一定要謹慎,比較妥帖和可行的方法是從常見的運動項目中選擇專項,例如籃排足、羽乒、健美操、游泳、武術等項目。這些項目的普及度和認可度較高,學生接觸比較多,師資和場地也比較充足,能夠有效地進行銜接。
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進程是一個逐步進行的過程,主要表現是“五分離、五規范”。即“機構分離,規范綜合監管關系;職能分離,規范行政委托和職責分工關系;資產財務分離,規范財產關系;人員管理分離,規范用人關系;黨建、外事等事項分離,規范管理關系”[7]。
單項體育協會是非營利性組織。國內的單項體育協會也是按照行政區劃的模式開展工作。目前為止,國家級的單項體育協會一共有68 個。國家級單項體育協會建制完整,功能齊全,按照上文五分離、五規范的標準評判,比較常見的體育項目的協會基本完成實體化的進程。以中國籃球協會為例,2017 年,國家體育總局將籃球運動管理中心承擔的業務轉交給中國籃球協會。中國籃球協會全權負責國內籃球事業的推進和發展。協會下設綜合部、國家隊管理與外事部、青少年發展部、社會發展部、聯賽部、三人籃球部、競賽部、技術部、公關與市場部等9 個業務職能部門以及黨委、紀委、財務、法務和外事辦公室,并成立了10 個專項委員會,以吸收更多社會力量和智慧,共同參與發展籃球事業。為了推廣和普及該項運動,中國籃球協會積極聯系省級籃球協會,加強聯系和合作。同時,省級籃球協會主動聯系市級籃球協會,市級籃球協會主動聯系區縣級籃球協會,共同商討人才培養、賽事體系、裁判員注冊管理、運動員注冊管理等事務。目前比較成熟的小籃球聯賽就是中國籃球協會著力打造的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統一培養管理體系。另外,職業籃球聯賽也是籃球協會在負責運營。
單項體育協會實體化改革后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更好地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和引領項目的發展。同時,基層的單項體育協會能夠滿足愛好者交流、溝通、社交、提升、競賽、管理、轉化等需求。但是,由于協會的場地和器材大部分是租借的,場地的建設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力量來完成,因此,建議構建非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時需引入、依靠政府和市場的力量。
國家在構建非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上已經走出重要的一步,即從1995 年開始提倡全民健身。全民健身號召人民群眾積極參加健身運動,但是從實際的服務對象來看,主要是面向非在校階段的人民群眾,主要以成年人為主。全民健身雖然不是為了構建終身體育教育體系,但全民健身體系已經在發揮體育教育作用。因此,對于全民健身體系的定位,可以作為構建終身體育教育體系非在校階段教育體系的一個著力點。全民健身體系有兩個重點,一是框架,二是服務模式。
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框架的研究比較多,肖林鵬認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有九個子系統,即全民健身活動體系、組織體系、場地設施體系、科學指導體系、資金體系、信息體系、監督反饋體系、績效評價體系及政策法規體系[8]。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服務模式主要有三種,即政府公共服務模式、市場服務模式和非盈利機構服務模式。政府公共服務模式面向社會公共需求,為大眾提供基本的體育健身環境和條件,保障大眾享有體育健身的權利。市場服務模式主要面向私人,滿足私人個性化需求和消費需求,在具體運作過程中主要依靠市場內在規律進行調節和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屬于體育產業的范疇,需要從經濟學、管理學和營銷學的角度進行分析[9]。非盈利機構即是單項體育協會或者體育俱樂部。協會或俱樂部的經費來源主要是社會捐助、贊助、政府補貼等。這些機構更關注人們基本的體育健身需要,經常利用志愿者和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開展活動,一般只為協會的會員或者俱樂部的會員提供服務。
通過對以上學者研究的成果分析發現,我國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比較完善,能夠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另外,在實際的運行中,全民健身已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已經建成省內第一批10 分鐘健身圈,居民在居住地周圍的體育公園或者健身長廊就可以滿足健身需要。另外,很多體育公園還設有社會體育指導員崗位,定期開展免費技術指導。除以上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以外,以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為抓手的龍城大聯賽也開始運行,其以賽促練,以賽交友,運動促進健康等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單項體育協會、政府和市場是服務的提供者,也是場地和器材的提供者,然而最終所有的體育活動都需要有人的參加。充分發揮個體積極性、主觀能動性是一項“軟件”工作。作為普通人想要參與體育活動,參與的渠道很便捷。比如,一名普通市民沒有專項的特長,也不喜歡復雜的運動,但是又想要鍛煉,那么可以選擇在小區的走道跑步或者快走的方式進行鍛煉,還可以選擇在小區配套的健身器材進行鍛煉。健身器材是小區建設時應配套的設施。健身器材很豐富,包括單杠、劃船機、壓腿訓練器、仰臥起坐平臺、轉體訓練器、上肢牽引器、太極推手器、太空漫步機、肋木架等,普通群眾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和鍛煉。如果想要接受正規的指導可以選擇離家近的健身房,請私教或者上團體課進行鍛煉。又如,一名普通的市民酷愛羽毛球(專項活動),可以選擇加入區一級或者市一級的羽毛球協會(俱樂部),參加協會的培訓和比賽,可能需要繳納一定的會費;也可以選擇在小區附近的羽毛球館和球友一起訓練和活動,這種情況需要自己支付場地費和教練費;還可以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羽毛球聯賽,一般需要繳納基本的保險費和參賽費。
綜上所述,在構建非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的過程中,不僅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劃和建設的主導作用,要引入市場的力量,還要充分發揮單項體育協會的引領示范作用,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個體的情況,滿足群眾體育鍛煉的個性化需求。
終身體育教育體系的再構建涉及在校和非在校兩個階段,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專項體育教育為主要改革方法,再構建則建議從小學開始培養基本運動能力,從初中開始開展專項體育課,一直持續到大學階段。非在校階段體育教育體系的構建以前的建議是以單項體育協會為主體,發揮協會的引領示范作用,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目前已經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支撐、非營利性機構和組織為骨干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方位的框架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