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麗麗(甘肅:張掖市甘州區勞動街小學)
小學1~2年級識字教學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來開展。1~2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力較薄弱,不能較長時間地專注于課堂教學,當前大部分1~2年級學生在識字方面存在形近字辨析困難、多音字的讀音掌握不準、書寫時筆順錯誤等問題。因此,教師在應用微課進行識字教學時,應當認識到當前1~2年級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問題,注重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以興趣為引導,促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作用下,提高識字能力,實現學生識字能力的培養目標。
小學1~2年級識字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識字量,還要通過識字,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文化意識,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這既是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識字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根據拼音讀出生字、課下將生字的書寫作為作業,每個生字寫一行或者幾行,課上再進行生字的聽寫。長此以往,學生便會通過這種機械的記憶方式認識漢字,由于漢字在形、音、義上的變化比較多,又有一定的組成規律,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發現這些變化規律,容易在形近字或者偏旁相同的漢字的辨別上出現問題。而借助微課,教師可以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使漢字的形象具體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觀察,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掌握漢字的組成規律,從而提高識字能力。
例如,《天地人》這一課程內容,是1~2年級學生進入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第一課,要求學生認識“天”“地”“人”“你”“我”“他”這6個生字、讀準“人”“你”“我”的字音。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資源或者是查找我國漢字演變的書籍,將這6個生字的演變過程制作成視頻,將每個漢字從古到今的寫法用動畫演示出來,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漢字在寫法上是如何演變的。在學生觀看時,教師借助動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漢字的演變,如“同學們,你們看‘天’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是人的頭頂上被一個平面物遮蓋,可以為人們遮風擋雨。直到現在,我們也經常說頂天立地這個詞,是不是與‘天’字形很相符啊!”通過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教師的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當代漢字的寫法,掌握漢字的書寫規律,也能夠了解漢字的本義,有助于學生高效地識記生字。
小學1~2年級的學生對動畫故事比較感興趣,大多數的動畫片中都有字幕,讓學生一邊觀看動畫,一邊學習和認識漢字,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加生字的積累,提高學習效率,體會不同情境中漢字的含義,感受漢字的魅力,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在小學1~2年級語文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生字制作成動畫故事展示給學生。微課的制作門檻低,可以將圖片或者文字制作成動畫,再加入聲音或者音樂,使微課更具趣味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良好的情緒的引導下,激發學習潛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掌握動畫故事的時長,既要篇幅短小,又要能夠突出重點生字。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做好備課工作,設計合理的微課漢字動畫故事。
例如,在對《春夏秋冬》這一課中的生字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霜”“吹”“落”“降”“飄”“游”“池”這6個需要認識的生字編制成漢字動畫故事,將漢字與動畫圖片相匹配,就像在看動畫片一樣。可以這樣編寫:“霜”降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每到這時候,天氣就變得越來越冷了,樹上的葉子說:“風好涼啊,把我‘吹’得到處都是,我掉在了地上,再也回不到樹上了。”只見,一片一片的樹葉開始在秋風的吹動下,“飄”呀,“飄”呀,四處“游”蕩。許多的樹葉“降”“落”在地上,就像是給大地蓋了一層金黃色的被子。有的葉子還掉在了“池”塘里的水面上,葉子說:“看我比地上的葉子們自在多啦!”“池”塘里的魚兒似乎也覺得天氣越來越冷,魚兒說:“水越來越冷啦,我的身體也越來越不靈活啦!”通過這樣的動畫短片,突出學生需要認識的生字,學生在欣賞動畫的同時,加深了對這些生字的記憶,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率。
小學1~2年級的學生除了對動畫故事感興趣,還喜歡游戲活動,他們在幼兒時期,就是通過游戲獲得知識的。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獲得感悟,總結學習經驗。游戲活動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并且能夠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識字教學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在開展游戲活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確定游戲活動的目的。在識字教學中開展游戲活動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在游戲中認識本節課需要掌握的生字,或者引導學生正確地辨別形近字、掌握多音字的讀音,等等。這就需要教師發揮游戲活動的引導作用,不要讓學生只注重游戲,而忽略了學習任務,要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參與游戲。其次,要注重對游戲的反饋與評價。開展游戲活動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寓教于樂。在游戲之后,教師要對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記錄,并對游戲效果做出評價,從而了解學生的識字情況,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識字教學。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設計“加偏旁”的游戲,如展示“也”字,學生進行搶答,回答出可以加什么偏旁,組成什么字,再進行組詞,有的學生會回答:“加三點水旁,組成池,池塘。”有的學生會回答:“加土字旁,組成的,土地。”等等,學生爭先恐后地搶答,教師要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表揚和鼓勵,并將學生回答時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比如,有的學生會加一個偏旁,構成了一個自己還沒有學過的生字,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來確定它的讀音和組詞方法,并將這個漢字記錄下來,作為學生的拓展生字。再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設計“偏旁減法”的游戲活動,教師在微課中展示漢字:“池”“評”“相”等,要求學生快速地說出去掉偏旁后的字,并寫在紙上,由教師進行檢查指導。通過游戲活動,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到了識字的樂趣和重要性,激發了對漢字的探究熱情。
語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隨處都可以看見漢字的存在。漢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就像是無聲的語言,人們在漢字的指引下,進行各項活動、遵守公共秩序、獲得良好體驗。小學1~2年級學生的識字教學也可以結合生活情境來開展。傳統的語文識字教學,大多以教材課文內容為主,生字出自教材中的課文,學生結合課文情境能夠理解字的含義,一旦生字出現在其他文字材料中或情境中,學生有可能不理解漢字在該情境下的含義。另外,由于教材中缺乏對形近字的辨析,學生容易將所學的生字與它的形近字混淆,不能靈活地應用漢字,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微課可以將教材以外的生活情境用圖片或動畫、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漢字帶來的良好體驗,了解不同情境下漢字的含義,增強漢字的應用能力,增強對生活的熱愛之情,養成在生活中識字的習慣,逐步增加生字的積累量。
例如,教師利用微課展示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名稱、動畫片名稱以及公交車站站點指示牌、超市牌匾、學校名稱、飯店的菜單、醫院的樓層指引圖、食品的配料表、樓房的建筑平面圖等等,能夠激發學生的識字熱情,從識字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提高對形近字的辨析能力。如菜單上有“青椒炒肉絲”“清蒸鱸魚”“請掃碼支付”等一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辨別形近字,掌握形近字的發音;還能體會不同情境下漢字的含義,如“砂鍋”和“白砂糖”中的“砂”,便于學生加強對漢字的理解,便于記憶,積累詞匯。
小學生在學習生字時,由于沒有掌握正確的識字方法,沒有養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在識字時容易出錯,尤其是形近字、讀音相同的字,學生容易混淆、用錯、寫錯。另外,在傳統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大多以多遍書寫、聽寫、默寫、罰寫的方式要求學生學習生字,不但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逐漸失去對識字的興趣,還不利于學生識字能力的提高。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不利于學生漢字書寫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識字量的積累,在之后的寫作練習中容易出現錯別字,不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小學1~2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微課時,教師應強化學生對易錯字的練習,糾正不良的識字習慣和書寫習慣。
例如,學生在進行“相”字的學習時,由于初步接觸合體字,合體字的筆畫數較多,書寫起來比較煩瑣,需要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有的學生在書寫時會將左邊的偏旁寫成“禾”,在寫右半部分時,筆畫順序容易出錯,有時容易寫成“日”。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先展示這個字,然后展示筆畫數為9,將各個筆畫按照順序一一展示出來,讓學生按照逐步增加筆畫的方法進行模仿練習,然后再進行默寫,教師巡視指導,以便發現書寫過程中的問題,并對易錯點進行強調。又如,漢字“遇”的識字教學,學生在書寫左半部分時容易“連筆”寫出,使字形發生偏離,不規范,還有的學生寫完后,兩部分的間距較大,寫出的字不美觀。教師用微課對左半部分的偏旁進行筆畫的動畫展示,使筆畫看起來更清晰更形象,彌補了教材中靜態漢字的不足之處,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反復書寫練習,再依據所學知識,寫出含這個偏旁的其他漢字,強化練習。
綜上所述,微課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捷、短小精悍等特點,在小學1~2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改變傳統語文識字教學的單一模式。教師應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應用微課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制作漢字動畫故事、開展識字游戲活動、展示生活中的漢字、進行易錯字的練習等方面,優化微課在小學1~2年級識字教學中的應用,為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良好基礎,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