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艷(江蘇:灌云縣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在小學階段開展綜合實踐課程教學時,信息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升,確保教師能夠對各項教學資源進行更為充分的利用,促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個性化發展,并提升教學效果,推進現代教育事業不斷創新。
首先,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激發。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自主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由于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興趣設計活動主題,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合理應用各種圖像、音頻等信息技術,使課程教學具有更高的趣味性,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社會、學校與家庭具有更為充分的認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使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發展。
其次,信息技術還可以幫助教師更為充分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信息技術可以使學校與社會緊密結合,教師在為學生設定學習主題之后,要合理應用網絡平臺,結合活動主題為學生提供錄像、文字、圖片等各種素材,同時,還可以對其他學校的優質資源進行科學應用,以拓展學生的活動領域,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對活動主題具有更為深刻的認知,有效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彌補教材中的不足,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有效提升,強化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第三,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數碼相機、電腦等信息技術工具,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自學能力和主體作用,使學生興趣愛好得到更大發展,從而實現更好的個性化發展。
最后,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教師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學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不僅要深入研究學生發展規律,使活動主題與學生心理特點相契合,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課堂掌控能力、技術應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素養。
總之,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豐富教師的專業技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大發展。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主要來源,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課堂內容,使課堂內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確保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具有更高的能動性,主動探索相關知識,使其教學效果得到全面提升。以《故事里的端午節》一課為例。在具體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組活動,分組搜集和查詢與端午節相關的資料,并對其進行歸納整理,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活動成果,由教師和其他同學對其進行科學評價。應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可以為學生賦予更多自由,學生能夠在小集體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和討論,共同參與活動項目,進而保證學生能夠迅速內化所學知識,充分理解我國的端午文化,進一步開闊學習思路。與此同時,應用這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形式,能使學生發揮更大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大的活力,實現教學質效的進一步提升。
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給學生帶來更為直接的情感刺激,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普遍是通過語言描述向學生展示具體情境,并在課堂內組織開展相關活動。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則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在課堂上展示相關景物和事物,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開展籃球訓練相關的實踐活動時,要向學生講述與籃球有關的理論知識,如籃球比賽規則、籃球場大小和籃球發展歷程等,并組織學生觀看一場籃球比賽,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認真做事的習慣和合作精神。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活動任務時,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例如,可以向學生展示國內外籃球比賽的經典鏡頭,還可以向學生展示籃球明星和重大籃球事件。總之,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活動課教學時,需要在課堂導入環節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各種籃球場景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訓練活動,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在通常情況下,小學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時,要科學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有效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飼養小動物》一課實踐活動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自己以往的飼養經歷,組織學生共同討論飼養經驗。在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圖片或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各種小動物,要求學生自由選擇和自由組隊進行飼養。隨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在動物飼養過程中需要完成哪些準備工作。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飼養倉鼠。在飼養之前,要分析倉鼠的生長習性和生長中常見的病癥,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倉鼠的飼養方法。教師在利用信息技術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各種手段查詢網絡資料,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平臺與其他同學和教師實時交流。這樣,就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
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師要科學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小學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教學時,要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改變以往單一的活動形式,強化學生學習體驗,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大發展。當學生實踐活動難度較高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反復播放活動步驟,讓學生準確理解和掌握,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例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服裝秀的活動時,可以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服裝設計流程,在視頻播放結束之后,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對服裝設計流程進行綜合探究,充分了解學生對服裝設計的認知水平。隨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適當調整視頻播放節奏,使學生對服裝設計步驟具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由分組,在組內進行加工設計,完成服裝設計任務。運用這種方式進行互動合作,可以使學生團結意識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還能激活的學生創新能力和想象力。
小學教師在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廣泛擷取活動素材,使活動形式具有更高的靈活性。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具體活動時,為了豐富實踐活動內容,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文字、錄像、圖片等各類學習素材,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活動領域。這樣,就能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確保學生能更為充分地了解活動主題,大大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垃圾流浪記》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以“防治垃圾污染”為主題,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主題確定后,要求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查詢各種污染的危害,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相關宣傳畫。
在現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互聯網資源逐漸豐富。網絡平臺中的信息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生活、教育、科技、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等方方面面;互聯網平臺可以利用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方式呈現和傳遞信息,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同時調動多重感官。利用數字資源設置虛擬環境,為學生進行主題探究提供了更大空間。學生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使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得到有效拓展,同時還可以使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具有更高的生動性和豐富性,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小學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評價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在以往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實踐結果,而忽視學生活動過程,致使師生間缺乏充分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師在進行實踐評價時,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實踐過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例如,在組織開展“家庭生活小幫手”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平臺向學生展示家庭成員在大掃除中的忙碌狀態,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家務勞動內容。教師還要為學生合理設計家務勞動實踐任務,如倒垃圾、擇菜、打掃衛生等。家庭實踐活動具有較高的長期性,教師在完成實踐活動的任務布置后,要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聯系,要求學生家長與學校配合。家長可以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拍攝視頻,并將其上傳到班級群內;教師要綜合觀察學生的勞動過程,并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做到全面和公平。在進行學生評價時,教師還需要尊重每個學生,引導學生共同參與評價,強化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用這種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升他們的勞動意識。
小學教師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時,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熱情,合理創設教學情境,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確保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提升學生各項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科學擷取各種活動素材,并對其活動評價進行合理優化,確保能夠使綜合實踐課程與信息技術得到更為有效的融合,提升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有效推進教學發展,使現代素質教育得到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