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睿
南京市(以下簡稱“我市”)作為“創新名城”,一直把創新教育作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十三五”期間,我市更是把創新教育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在全市范圍內積極開展基于創客教育、機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創新融合工作,通過推動我市百所“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校”的建設,聚焦教育內涵提升,在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機制、創新師資培養、創新課程實施、大數據創新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三五”期間,我市構建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三全—三課—四創”模式,簡稱“三三四”發展模式,通過這一模式整體推動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為我市建設創新名城和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夯實基礎。
2016年,我市出臺《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提出“十三五”期間全市建設100所創客教育實驗學校的發展目標。根據這一目標樹立了“三全”發展理念,即落實全學段、融入全學科、貫穿全過程。
一是落實全學段。我市一直積極思考構建全學段創新人才培養的一體協同機制,設計并提出把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建設“小學—初中—高中”跨學段課程資源,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資源保障;建立跟蹤評價機制,促進創新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提升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的目標。
二是融入全學科。從2008年開始,我市就進行了多學科的創新融合課程培訓,培訓面向語文、數學、信息、科學、物理等多門學科的教師,指導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項目化學習頂層架構模式,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推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基于“PBL+T”的跨學科研究的組織形式,最終實現提升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目標。時至今日,我市已有近千名教師參加此類創新教育培訓,為我市在創新課程打造、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師資隊伍基礎。
三是貫穿全過程。南京市注重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策源地”和師生“動力源”的作用,基于各個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律,從管理、課程、課堂、評價、環境等方面著手注入創新教育元素,為各科教師的教學創新提供條件,將學生創新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推動學生創新素養的綜合提升。
我市積極拓展創新教育載體、創新工作機制,建立“市級立項審核,區級配套監督,校級特色發展”三級聯動機制。由市教育局組織,市電化教育館牽頭,市教學研究室、市教育技術裝備中心共同參與,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充分調動區、校兩級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市級專家資源庫,確立學校為全面推進創新教育發展主陣地。具體實施中,學校探索創新課堂、構建創新課程、開展創新課題研究,為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學生的創新素養提升提供途徑。主要體現在:
一是探索創新課堂的變革。我市127所基地學校都努力嘗試轉變傳統課堂授課形式,注重興趣引導下的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習方式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深度學習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擔任“領路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和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成為創新發展的“開拓者”。
二是開展創新課程的建設。截至2021年底,全市中小學、職業學校成功孵化127個跨學科融合的創新類課程,其中,以信息化素養提升為主導的普及類課程基本實現學校和學段全覆蓋。2020年,南京市每周舉辦兩節“足不出戶,一起玩轉數字科技”創新教育系列直播課程。從2021年7月開始,該類課程被納入“金陵微校”系列和課后服務中,累計點擊量近2億次。
三是做好創新課題的研究。“十三五”期間,我市“區域中小學跨學科學習創新設計與實踐研究”等5項課題入選南京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全市所有創新基地校和區域中心基本實現全覆蓋申報“創新教育”類省、市級規劃課題,累計完成創新類市級或市級以上課題200多項,形成了“理念引領和行動實踐相結合、行政主導與學校主體相結合、整體推動與項目推進相結合”的良好局面。其中南京市中央路小學“拆客空間科技教育創新實踐”入選2021年中國基礎教育典型案例,南京市光華東街小學“光影科藝教育發展體驗館:兒童創想學習的實踐研究”入選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
我市多年來一直積極探索開發學生喜歡的創新課程,舉辦創新活動,開展創新研究,著力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著重體現在培育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思維,評價創新技能,養成創新人格4個方面的特質。
一是打造優質環境,培育創新精神。“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近4000萬元,在原有機器人實驗室、創客空間以及Steam課程基地的基礎上,建成5個區域創新中心和127所創新教育基地校。同時,組織骨干教師開展協作式研究,探索柔性教學運行機制,讓分散在各校的創新實踐活動形成整體,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優質環境和教學氛圍,從而解放學生思想,使其創新潛能得以發揮。
二是開展創新活動,激發創新思維。從2008年開始,我市就著力打造具有創新思維的一系列創新教育活動。在舉辦中小學信息素養提升活動、中小學機器人大賽等傳統創新類活動的基礎上,設計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小學“創客嘉年華”等活動,這類活動的有效開展為我市學生提供了一個激發創新思維的舞臺。據統計,我市平均每年參與各級各類創新教育活動的人數達10萬人次。南京市寧海中學在教育部創客類評比活動中獲得“創新之星”稱號,南京市高淳區椏溪中心小學在國際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中獲得金獎,南京市第一中學代表隊在世界中學生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亞軍。
三是搭建創新平臺,評價創新技能。我市通過市、區、校三級層面師生創新類活動的開展來設計學生創新素養的大數據平臺架構,經過高校專家和一線教師團隊反復討論和5年的實踐應用,逐步建成了比較成熟的創新教育平臺。平臺涵蓋競賽活動、教師培育、學校建設等模塊。目前,每個模塊通過我市特有的統一身份認證系統進行貫穿和打通,有效打破了師生、校際、市區校之間的數據壁壘。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探索學生創新素養評價,不斷積累的過程數據已在中考招生和高考招生中得到肯定和應用,助力創新人才的上升發展。在全市127所基地校的畢業生中,共有944名具有創新教育活動經歷的學生被國內外大學錄取,其中137名被國內雙一流大學錄取,59名被C9院校錄取。
四是營造創造性氛圍,培養創新人格。創新教育的最終目標不僅是對創新人才的選拔,更要在創新人格培養上下功夫,我市一直致力于營造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格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我市127所創新教育基地校中,建寧中學作為省內唯一一所由教育部門主辦的教育、保護有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的學校,他們在創造性氛圍的營造上尤為突出,該校努力打造“Cplus”創新教育品牌,通過創新教育讓學生慢慢養成了獨立思考、敢于質疑的習慣,從“我不行”的自我認知中走了出來,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價值,培養了學生的創新人格。
創新教育研究中,創新空間建設是基礎。沒有合適的場景文化,教師和學生就沒有開展創新教育學習活動的空間。“十四五”期間,我市將繼續做好創新教育場域空間的建設,為學生搭建開放、共享、協作的學習環境,努力為師生提供體驗科技的沉浸式互動學習空間。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繼續圍繞課程融合的領域和發展方向,從學科教師的專業背景出發,打破年級和學科壁壘,以校為單位組建固定的跨學科教研團隊。跨學科核心教研團隊由資深的跨學科專家型教師組成,對全校的跨學科項目進行引領和指導,確定發展思路、搭建運行框架、設計教研方式、組織探究活動、總結修正項目等。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繼續完善原有創新教育平臺綜合評價分析的功能,關注實施過程中深度學習產生的影響和效能,并對實施過程加以分析和總結歸納,做好對我市創新人才培養的跟蹤記錄工作,最終為我市創新人才選拔性培養機制的形成創造條件。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探索創新教育,點燃和激發學生內在成長的熱情和創新活力,加速推進全市教育現代化發展,為南京市實現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