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宏權 朱 俊
近年來,南京市創新教育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創新教育陣地的創設以及教育資源的建設,大力推動教育資源的共享化、公平化。通過市、區、校3級層面師生創新類活動的開展來設計全市學生創新素養的大數據平臺,經過高校專家和一線教師團隊反復討論和實踐應用,逐步建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創新教育平臺架構。重視新型創新教育模式的構建,通過在中小學積極開展基于創客教育、機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創新融合以及推動市百所“中小學創新教育實驗基地學校”建設,在教育管理模式創新、形成拔尖創新人才機制、創新師資培養與課程實施、大數據創新評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成功構建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三三四”發展模式,整體推動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此外,南京市還著力打造具有創新思維的系列教育活動。如在舉辦中小學信息素養提升活動、中小學機器人大賽等活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設計了中小學創客嘉年華活動,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激發創新思維的舞臺。據統計,南京市平均每年參與各級各類創新教育活動的教師數量達10萬人次。
雖然南京市創新教育的開展產生了比較顯著的成效,但在開展過程中依舊遭遇了不少困難與挑戰。一是創新教育的師資力量不足,創新教育教師隊伍整體專業化水平有待加強。二是創新教育課程難以開展,有些學校未開設相應的創新教育課程,部分開設課程的學校也僅能利用社團時間和課后時間組織進行。三是創新教育難以進行有效評價。現有的創新教育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現有課程的評價標準也還需進一步明確。雖然創新教育競賽能夠對學生的水平和能力進行一定的評價,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對此,筆者認為,一要做好頂層設計。創新教育的發展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和學校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探索創新教育的發展,在組織架構層面,從市、縣、校各級“自上而下”設計和統籌規劃創新教育發展。比如江寧區的智慧教育云視頻平臺,其建設需要建立一體化解決方案,而不是簡單的各種產品的堆積。只有結合教育理念、教育現狀等進行平臺構建,才能真正實現教育云平臺的推廣應用。
二要完善基礎環境建設。要重視教育平臺如江寧教育云視頻平臺等的發展,積極推進教育統籌部署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平臺融合發展,構建互聯互通、應用齊備、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關部門要健全創新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對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大力促進相關硬件設備和網絡環境的搭建,完善教學設施配置,提升辦學水平。做好創新教育場域空間的建設,為學生搭建開放、共享、協作的學習環境,努力為師生提供體驗科技的沉浸式互動學習空間。
三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協同政府、企業、地方高校和中小學校等多方力量,推進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促進創新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完善創新教育師資的專業成長生態網絡。各中小學校在努力推進創新教育發展過程中,要做好典型案例和優秀做法的總結和提煉工作,形成可區域推廣的、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先進經驗。依托地方高校專家學者的優勢,邀請相關學科專家對創新教育教師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和指導,與高校專家合作,從理論、實踐等方面獲得切實指導,以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服務關系,企業定期對創新教育的教學工具、平臺進行更新與維護,并針對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及時開展相關培訓。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應及時與企業方進行交流,以獲得指導和幫助,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四要優化創新教育模式。堅持“三三四”創新教育發展模式,從全學段到全學科,將創新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創新實踐新格局,助力形成信息化教育創新新局面。以課程創新為支撐,以課題創新為突破,以課堂創新為基礎,優化“三課”路徑,增強創新實踐的系統性、引領性和實踐性。聚焦“四創”目標,從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人格等方面激發學生創新實踐活力,構建創新教育和實踐的良好生態環境,多元協同創新發展,切實培養未來的創新實踐人才。將人工智能技術與創新教育課堂教學融合,構建創新教育的智能學習環境,形成創新教育智能評價體系,緊密跟蹤學生學習情況,針對學生學情分析研究設計個性化定制,助力更加精準化、精細化的課堂教學。加強對科技活動的重視,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定期開展科技創新比賽,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與思維發展,切實做到以“賽”促新,以“創”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