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女作家丁玲傳奇經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維榮 張敏慧
丁玲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她不僅在文學史上,也在革命史上留下了具有自己獨特色彩的印記。在她生命力最旺盛、創作熱情最為高漲的青年時期,經歷了“左聯”,到達了延安、參加了抗戰,經歷了犧牲與解放……在時代的影響與自我的思考之下,她一步一步地成長,筆下塑造的人物也如她本人一樣,由如莎菲那樣敏感多疑的少女,成長為如張裕民般穩重與勇氣并存的獻身革命事業的奮斗者。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這句毛澤東同志對她的贈詞可以看作是對她傳奇一生的概括。在對這位傳奇女性經歷的重溫之中,我們既可以看到這樣一位女性的光芒,又可以看見一代人成長的心靈之路。
說到丁玲的傳奇色彩,不得不提到她難忘的情感經歷。
1924年,湘西妹子丁玲來到北平,此時的她還沒有“丁玲”這個筆名,使用的是自己的原名:蔣偉。20歲的她在此地結識了胡也頻,二人都處在人生中青澀懵懂的年紀。由于遠離家鄉、又遭遇弟弟夭折的打擊,還由于對自己命運艱辛、前途未卜的擔憂,當時的蔣偉十分痛苦。對她頗有好感的胡也頻見此狀貌,送了她一個裝滿玫瑰的紙盒,里面還留下一張字條,將自己稱為“你一個新的弟弟”,這樣細致的舉動對少女而言無疑是一種安慰、一份溫暖,這也是二人緣分的開端。
被生活窘迫所限,不久,丁玲只能被迫選擇離開北平,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頻聽到這個消息,向朋友籌借路費,一路追隨。當風塵仆仆的胡也頻出現在蔣偉面前時,她被他的執著與熱情深深打動了,兩人間的愛情之門豁然開啟。于是,蔣偉與胡也頻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此時正是1925年的中秋時節,紅葉飄搖,秋意正濃。
1927年秋天,丁玲這個筆名正式誕生。此后,丁玲相繼創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記》等四篇短篇小說。這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記》影響尤為巨大,它被比作當時“死寂的文壇上”拋下的“一顆炸彈”,大家迅速注意到了這部非同一般的作品,丁玲這個名字,也在人群中,尤其是當時的知識分子群體中很快流傳開。
1930年11月8日,胡也頻與丁玲的兒子出生。新生命的降生讓二人激動不已,這時,胡也頻也找到了自己革命奮斗的目標,他正在申請入黨,精神境界宛如新生。生活上、思想上雙重的巨大幸福籠罩了這個家庭。
然而,幸福的同時,危險也逼近了這個沉浸在幸福中還不久的三口之家。
1931年1月17日,胡也頻前往漢口路東方旅社參與集會,不料,就在會議進行當中,租界巡捕包圍了會場,胡也頻等與會同志均遭逮捕。當晚,丁玲在家中心急如焚,夜色越來越濃,胡也頻仍不見蹤影,不祥的預感將她的心攫得越來越緊……
第二天,丁玲得知胡也頻被捕的消息。她迅速冷靜下來思考對策,然后立刻行動,顧不得產后還沒恢復的身體四處奔波,想方設法聯系沈從文、王會悟、李達等朋友多方營救,但毫無結果,甚至連探監,也只剩下了匆匆一瞥。1931年2月7日,優秀的革命家、文學家胡也頻、柔石、李偉森等五人,被敵人殺害。這一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胡也頻遇害后,丁玲僅僅在家中呆了三天就主動請纓,向左聯的中共黨組織要求到蘇區去從事文化工作。“悲痛無用,我要復仇!”她已將心中喪夫的巨大悲痛化為斗爭的意志與復仇的決心,這樣堅強的表現證明,她正在一步步從一位文人轉變為堅強的戰士。
隨后,丁玲參加了左聯的雜志編輯工作。1932年3月,丁玲宣誓入黨,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革命工作中。
1933年5月14日,丁玲的革命之路遭遇了重大挫折——在工作過程中因被叛徒出賣,她遭到國民黨特務的秘密綁架,后被押往南京囚禁了三年。
被囚禁在南京獄中的丁玲,把自己比作“一只關在籠子里的老虎”,又把自己比作“餓狼”,說自己被仇恨填滿,懷著一顆餓狼般的心。她性情剛烈,絕不投降,試圖越獄多次未果,于是又以自殺的方式抗爭,但沒有成功。在濃重的夜色里,丁玲企盼著自由的陽光。長達三年的監禁,她有時也感到絕望,寫信給沈從文安排身后事,在信里拜托他照顧自己的母親和孩子。
所幸,命運并沒有讓這位母親、作家與革命工作者帶著未了遺憾結束一生。1936年9月18日,丁玲終于逃出了南京。同年 11月,她奔赴當時紅軍中央機關所在地陜北保安,成為到達中央蘇區的第一位知名作家。
嶄新的生命與生活在前方等待著她,生命的新篇章就此開啟。
回到革命根據地的丁玲如同遠游的孩子回到了家中,她向大家講述了被綁架之后的經歷,講述了自己這一路上的坎坷和磨難。
丁玲要求上前線,11月22日,輕裝上陣的丁玲很快融入到了紅軍隊伍,經過前線的磨練,丁玲覺得自己成了戲文里的花木蘭,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戰斗。
1937年的春天,丁玲從前線回到了延安,當時的中央領導機關也正在此地。在延安的日子里,寶塔山上洋溢著明媚的陽光,潺潺的流水聲在延河回蕩與響徹,河的兩岸躍動著年輕的革命戰士們充滿青春活力與革命激情的身影,這里等待丁玲的除了美妙的春色與熱情濃烈的革命氛圍,還有一場悄然而至的愛情。
1937年5月4日,陳明來到了延安,據后來的他說,這一天是他終生難忘的日子。陳明很快適應了這里的生活,延安抗大校園活躍著他飽含熱情的年輕身影。多才多藝的他,編寫劇本,參加各種宣傳演出。6月18日,陳明參加了紀念高爾基逝世一周年的文藝演出,在由田漢根據高爾基的《母親》改編的獨幕劇中扮演著兒子巴維爾的角色。出色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臺下觀眾席中的丁玲也被這位年輕人的表演深深吸引著、感動著。
同年,丁玲牽頭成立了西北戰地服務團,主動促進抗大學生參與戰地工作。在中央的重視與推動下,西戰團的人員迅速擴充到了40余人,從抗大抽調過來的陳明也在其中。二人的交流由此變得更頻繁,兩顆心也漸漸地靠到了一起。
二人相互吸引、互相扶持,邁入了婚姻的殿堂。1942年2月的延安正值早春,冬寒還未散去,丁玲與陳明在蘭家坪的一孔窯洞里,舉行了只有兩個人的婚禮,簡單的儀式、安靜場景中,時間靜靜地流淌,他們相濡以沫的風雨人生就此開始。
在延安,丁玲尋得了自己終身的伴侶。不僅如此,延安也是丁玲歷練與成長的重要場所,在這里,逐漸成長為一位有革命意識、勇敢而穩重的革命工作者。她創作出了一系列優秀的革命文學作品,其中《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被視為典范性的革命小說,是廣受贊譽的代表作品。
丁玲筆下的革命文學作品是極其細膩而真實的,這種細膩與真實來源于她對現實的忠誠,對農民生活、農民思想的深刻體察,來源于她真正地貼近人民、關心人民、融入人民的態度。這種真實性使得她此時期的作品,尤其是《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不僅具有不俗的審美價值,還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提到丁玲所著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部與社會環境、人文歷史緊密聯系的經典作品,不得不提到這部作品的誕生之地——河北,以及丁玲與河北間的不解之緣。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本書的寫作離不開丁玲與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村緊密的聯系。小說中的暖水屯與現實中的溫泉屯,在河北這塊土地上有機地重合。正是因為這部優秀的長篇小說,溫泉屯村聞名全國。然而,丁玲同志在河北時,不單單僅停留在溫泉屯這樣一個地方,她與河北的緣分還要更深、更遠……
1946年夏天,丁玲和陳明從延安出發,前往晉察冀邊區參加土地改革,他們的目的地,是桑干河畔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溫泉屯鎮。當年10月,國民黨軍進占張家口,邊區機關回到了阜平鄉下,丁玲也結束土改工作,到了阜平。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長篇寫作過程中,丁玲的居住地更換過數次,其中阜平縣抬頭灣是她寫作時間最長的地方。據當時鄰居的回憶,她常常在屋中寫作,有時盤腿坐在炕上,有時側身坐在炕沿上。
回憶敘述得非常仔細,在細節處可見到丁玲真實的生活狀態。當時的條件艱苦,屋子光線不好,“好不容易找來一盞煤油燈,就很高級了。”還說到因缺少稿紙,丁玲就在賬本紙上寫作,由于她寫了草稿后謄抄的習慣,又由于她平時待人親切、和大家相處得很好,當時的青年們都主動要求幫忙抄寫;還寫到抬頭灣的土不肥、地段荒涼,唯一盛產的只有紅棗,丁玲同志和陳明同志就和當地的農民一樣把紅棗壓成粉面,儲存起來當糧食;又說到丁玲和周圍老鄉都慢慢熟悉起來,對房東家每人都很了解,很快深入群眾,和大家親密無間……這些細致的生活日常的點滴回憶中,讓我們倍感親切,發現了這樣一位大膽而有主見的革命干部、這樣一位才情飛揚的女作家和當地農民一樣淳樸和善的一面,可見當時,丁玲與人民群眾的貼近。在河北當地人文風貌、人民生活的深深感染之下,兩年后,在1948年,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問世。
宣化是丁玲在張家口居住期間的另一個重要地標。在此地,她深入工廠體驗生活。她與陳明等人創作了反映宣化窯工清算斗爭的話劇,還參加了《毛澤東選集》的排版水樣和校對工作,此外,她也盡己所能幫助張、宣兩地的舊劇界進行戲劇改革和指導工作。
新中國成立以后,丁玲的工作與生活更加繁忙了,盡管如此,她也始終記掛著溫泉屯同她有著深厚感情的老鄉們。丁玲曾先后三次回到溫泉屯,并稱呼屯里人是她的娘家人,特別親切。1978年,丁玲已經76歲了,她又一次來到這片土地上,走入當年自己曾經住過的院子;她走到村文化站舊址,在這里久久地駐足、沉思;她還來到了斗爭分田地時的舊戲臺前,似乎又一次聽到了記憶中農民們如驚雷一般的怒吼……
丁玲于1986年3月逝世于北京,終年82歲。她的一生猶如一篇傳奇,而在河北大地更是寫下了光輝絢爛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