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淼 李 娟 董金英
紅色檔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的重要資源支撐,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征程的首要佐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檔案資源的開發和活化利用工作,多次指出檔案工作存史、資政、育人的不可替代作用,強調特別要把蘊含黨的初心使命的紅色檔案保管好、利用好,把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歷史記錄好、留存好。
紅色檔案是指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全體華夏兒女在不同歷史時期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切有存留價值的物質載體和信息總和,是中國共產黨引領人民在實踐活動中保留的歷史遺存和精神印記。其中包括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大致可分為文書檔案、照片檔案、音像檔案等類型,具有歷史憑證價值、教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等時代價值[1]。
河北省擁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代表性案例。在紅色檔案的開發和活化利用方面,已取得豐碩成果。以往的研究利用成果已凝結成西柏坡精神、塞罕壩精神、李大釗精神、李保國精神等,彰顯了地方紅色文化的持久影響力,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河北省正定縣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起點,是習近平治國理政系列思想實踐的重要來源地。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形成的全新理念和開展的執政實踐是正定縣紅色檔案資料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正定縣紅色文化的重要來源。
各級檔案館是我國紅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創新實踐的先鋒陣地。正定縣檔案館是河北省第一家正式揭牌的縣級檔案館,有“全國檔案系統先進集體” 稱號,館藏紅色檔案共計631件。在檔案信息數據庫建設方面,有如下舉措:第一,自2007年以來,正定縣檔案館積極穩步推進紅色檔案資源數據庫建設,逐步將革命歷史檔案進行數字化錄入、掃描。完成對相關紙質檔案的常規收集和電子化、數字化處理,通過大量走訪完成音、視頻采集錄制工作。第二,完善專題檔案分類管理制度。截至2021年,已完成領導人專題檔案、黃春生專題檔案、旅發大會專題檔案、“廁所革命”專題檔案等專題檔案的征集歸檔工作,共處理各類檔案計1297件。第三,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檔案服務理念,積極響應《“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號召,協同搭建檔案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助力河北全省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紅色檔案異地跨館查詢利用工作,率先安裝《河北省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紅色檔案異地跨館查詢利用系統》,推進檔案數字資源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共享利用。
黃春生作為習近平主政正定時期關懷、培養的先進個人,其事跡、案例是習近平“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的真實寫照。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萌發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思想,探索了一系列新實踐,形成了“人才觀”等一系列縣域治理新觀點、新理念。習近平不僅撰寫了《人才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不可估量》《尊重知識重視人才》等文章,還主持起草、審定《關于進一步解放思想,放寬政策,加快我縣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并形成“正定縣招攬人才九條規定”。習近平指出人才問題既是正定縣發展振興的當務之急,又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百年大計。對人才問題要早重視、早落實、早見效。習近平指出:“人才不足,已成為阻礙正定縣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特別是經濟部門,除少數企業暫時能夠應付局面外,大多數企業和單位都不同程度地面臨科技人才和技術骨干力量不足的局面,有的甚至到了連正常生產都無法維持的地步。”[2]在這種人才極度短缺的嚴峻形勢下,他招賢納士,采取“內用”“外招”“上請”“下挖”“近補”“遠育”[3]相結合的六大舉措“十二字真經”。他又不拘一格選拔安排人才,建立“人才賬”,他曾說道:“講文憑也要講水平,不拘一格不包括文憑”[4]。
黃春生本是岸下村的普通農民,經過長期的一線農業生產和刻苦鉆研,培育出“冀棉二號”優質棉種,獲1982年河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習近平得知情況后,將黃春生確立為自己的科技聯絡員,并支持其在永安鄉西邢家莊發展千余畝試驗田,探索糧棉間作。試驗成功后,縣里破格錄用黃春生為國家干部,授予其助理農藝師職稱,上調至縣農科站專門從事優種繁育工作。黃春生的優種繁育研究為正定縣推廣“一麥一棉”農業發展新路做出突出貢獻,是習近平“念好人才經”、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具體體現。
追溯紅色記憶,發揚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紅色文化是高校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中“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的重要支援性資源。越來越多的高校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學改革,通過思政課教學與紅色檔案資源在線展示的雙向融匯,以“互聯網+”思維打造紅色檔案資源助力思政課教學的常態工作機制[5]。
2021年,正定縣檔案館發揮服務地方文化教育的社會職能,積極提高檔案利用服務水平,創新檔案文獻資源共享機制,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主動對外交流合作,聯合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共享、共研、共用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目前,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已將黃春生專題人物研究成果作為在地化、本土化的鮮活素材納入“四史”教育,并將其作為地方紅色文化課程的重要案例。2022年9月,正定縣檔案館正式掛牌成立“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史’教育基地”,成為高校德育教育的校外資源。雙方還籌劃開展大學生暑期實踐、紅色文化下鄉等活動,并計劃在校園舉辦專題人物檔案文獻展覽。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的創新利用,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和優秀校園文化培育提供了史料依托,是紅色檔案服務高校、教化一方的現實呈現。
紅色檔案資源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十四五”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檔案服務理念深入人心,檔案開放、共享力度明顯提升。村史館是直接面向廣大村民的文化宣傳陣地,是把紅色歷史資源宣傳好、利用好的最基層單位。高效利用村史館,能夠傳播優秀鄉土文化、凝聚民心力量。正定縣檔案館以檔案創新利用、共享開放為主要途徑,為基層文化場館和村史館建設貢獻了力量。以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助力岸下村村史館建設為例,正定縣檔案館向岸下村村史館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包括證書、照片、政府通令嘉獎和音視頻資料等,確保了岸下村村史館改革開放史展區布展工作的順利實施。
岸下村有悠久的革命傳統和豐厚的紅色資源。1937年10月日寇對岸下村村民瘋狂屠殺,全村55戶被殺絕,共計365人慘遭罹難。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特等功臣黃丑和、農業專家黃春生是岸下村歷經劫難在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的杰出人物。岸下村村史館通過展品陳設,講述這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案例,將岸下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改革時期的歷史承續貫通。向廣大群眾生動闡述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理。正定縣檔案館此舉有效推動了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和紅色歷史檔案,充分挖掘利用了鄉土文化資源,是“講好身邊故事,講好家鄉故事”的典型案例。
梁家河時期帶給了習近平對中國鄉村的感性認識和直觀經驗,正定時期則是習近平對中國鄉村的理性思考、理論探索和實踐治理的開端。“念好人才經”是習近平在正定工作期間施政理念和系列實踐中的一大亮點[6],也是其縣域治理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80年代,習近平以改革創新思維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摘掉了正定“高產窮縣”的帽子;他推行全省矚目的“人才九條”,鼓勵正定走“半城郊型”發展新路。正定縣的騰飛和習近平禮賢下士、廣納英才息息相關,其核心在于不拘一格、知人善任。從“人才興縣”到“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是由縣域治理思想到治國理政思想理論飛躍的縮影。黃春生由普通青年農民成長為勞動模范、農業專家是習近平“人才觀”的集中體現。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研究為習近平縣域治理思想的形成發展提供了翔實的史學依據。
正定縣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享“九朝不斷代”之美譽。縣域內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歷史文化資源豐厚,廣為外界熟知,社會美譽度極高。紅色檔案資源活化利用,能夠有效提升正定縣紅色文化資源的知名度,實現“一結合+三融合”的區域文化品位提升。
“一結合”即紅古結合。正定縣紅色資源豐富,呈現分散性和集中性相統一的地域特征。分散即建黨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均有分布,但較為零散;集中即社會主義改革時期的紅色文化資源相對集中,尤其是保留了大量習近平主政正定期間的文獻資料和文物遺存,使正定縣紅色文化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難以復制性。紅古結合,不僅能夠立體化正定縣縣域文化內涵、提升區域文化品位,還能更好發揮紅色檔案資源的時代價值,加快實現“三融合”:即紅色檔案資源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相融合,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融合,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相融合。
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育文化價值是紅色檔案的時代價值之一。地方紅色文化是提升高校師生“四個自信”的重要鄉土文化資源,是高等院校凝煉優秀校園文化、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最佳涵育因子。在此理念的影響下,紅色檔案資源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質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正定縣檔案館與地方高校共建研學聯動機制,聯合河北正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過對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的合作研發,已實現將地方鄉土人物和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課堂主渠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大學生課外研學實踐的“三融入”。此舉不僅有效補充完善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體系,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創新了高校德育工作機制,還強化了思政教育教學效果,能夠有效引導廣大青年學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育和儲備本土型人才。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立足點和根本保障,人才振興的成敗與否,直接決定鄉村經濟建設、組織建設和文化建設。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相繼頒發,對鄉村人才工作做出了系統、全面的安排。現階段,面對鄉村本土人才培育嚴重不足的局面,必須從鄉村本土人才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發力,培養一支“跟黨走、懂管理、知經營、會技術、有文化”的現代化鄉村青年人才隊伍。
依托黃春生檔案整理研究工作,在鄉村地區廣泛宣傳其光榮事跡,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歷史進程的直接參與者是鄉村居民,其現下突破口聚焦在鄉村青年身上。黃春生出身于鄉村,憑借對農業生產勞動的濃厚興趣和對家鄉的真摯情感成長為勞動模范、農業專家,不僅帶動正定縣走上農業發展新路,還為整個河北省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廣大鄉村青年應學習黃春生的勤苦鉆研精神,早日成長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所需的專業型技術人才,擔負起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隨著各地旅游業的高速融合發展,紅色文化元素在旅游業中也屢見不鮮,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發揮作用。紅色檔案資源的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能夠激發紅色文旅活力,提升旅游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通過對黃春生專題人物檔案的深入整合和有效利用,岸下村已成為正定縣紅色文旅的靚麗名片。岸下村紅色資源顯示出時間、空間高度聚合性的特征。第一,數量多,有岸下慘案英雄群體,特等功臣黃丑和,農業專家黃春生;第二,類型豐富,涵蓋了抗日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各具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第三,主題鮮明,主要涉及農業農村題材,是開展鄉村振興主題旅游、黨史教育和研學的良好平臺。
紅色檔案資源的活化利用對于擴寬紅色旅游市場、建設特色化紅色文旅路線、打造差異化文旅品牌、實現紅色文化多維化和多功能化影響深遠[7]。此舉能夠擦亮區域紅色文化品牌,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以紅色景區的經濟效益反哺區域紅色文化研究,是對習近平首倡的“正定文旅模式”的時代詮釋和創新發展。
“十四五”以來,檔案作為重要信息資源和獨特歷史文化遺產,價值日益凸顯。紅色檔案資源對于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紅色檔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史學依托,是地方優秀文化的優質載體,是提升區域精神內涵的重要憑據。善用紅色檔案資源,能夠培育社會公眾愛黨愛國情懷、提升文化自信、凝聚人心道義,是各級檔案館傳遞先進文化、回饋社會公眾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