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
(赤峰學院 音樂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昭烏達民歌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和赤峰文博院非遺保護中心于2022 年8 月聯合舉辦了“昭烏達民歌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赤峰市及旗縣區非遺保護的專家出席研討,對保護、傳承昭烏達民歌建言獻策。現將研討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綜述。
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色仁道爾吉作了題為《試論昭烏達民歌之地域特征》的專題講座,追溯了“昭烏達”的來歷和昭烏達民歌流傳的范圍;以《圖林多》等8 首昭烏達民歌為例,分析了昭烏達民歌與蒙古族民歌的共性和差異,論述了昭烏達民歌的歷史文化特征、民族交融特征和演唱風格特征;肯定了昭烏達民歌在民族藝術中的地位。赤峰學院教師白紅梅作了《昭烏達民歌區域風格特點》的講解,她以原昭烏達盟的蒙古族“六部”為主線,介紹了旗縣民族民歌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題材分類、代表性曲目、藝術風格、鮮明特色。
赤峰市非遺專家組成員畢世才在研討中指出,“昭烏達民歌”因赤峰市的前身昭烏達盟而得名,是全市各旗縣區蒙古族民歌的組合統稱。昭烏達民歌是民族音樂藝術的寶貴財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早在建國前夕,著名音樂家安波先生從延安魯藝來到原昭烏達盟創辦“魯藝”分校期間,挖掘、搜集了包括昭烏達民歌在內的民歌資料。新中國成立后出版了《蒙古族民歌集》《東蒙民歌選》,原昭烏達盟文化局曾在80 年代,整理出版了《昭烏達民歌集》蒙漢文版,為昭烏達民歌的保護和傳承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原昭烏達盟的11 個旗縣烏蘭牧騎隊伍中,有一大批隊員是來自民間優秀歌手,成長為作曲家、演唱家者大有人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和全市非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建立了赤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體系,建立了旗縣、市、自治區對昭烏達民歌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群的“三級”保護傳承體系。赤峰文博院非遺保護中心與赤峰學院聯合,把昭烏達民歌的保護、傳承和研究從民間業余引入了高校課堂,形成了共同培養演唱人才的長效機制。市非遺保護中心近幾年連續舉辦了三屆昭烏達民歌傳承研習培訓班、三次長調比賽、三次研討會,重新編輯出版了《昭烏達民歌集》蒙漢文版,為民歌傳承做了積極努力。
內蒙古著名音樂家、原赤峰藝校校長、國家一級作曲家呼格吉夫指出,現在社會上對傳統民族民歌感興趣的比較少。需要加強昭烏達民歌的保護傳承工作,既要原汁原味、符合民族民間音樂特點的原創作品,更要從創作創新的角度出發,推出民歌新作品,包括聲樂作品和器樂作品。要多培養本土的作曲家、演唱家,在赤峰市的大型演出活動中,要多演唱演奏本土音樂家創作的作品,打造地區音樂文化品牌。
赤峰學院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張洪波教授提出,昭烏達民歌要融入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學科建設體系。進一步加強校地交流合作,把昭烏達民歌融入到音樂學院的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之中,讓高層次高學歷的學生,作為非遺傳承人,培養出新一代的昭烏達民歌演藝人才。進一步把理論研討、實踐培訓、民歌沙龍、演藝活動等方式有機融合,弘揚非遺文化。
國家一級演員、非遺傳承人哈斯巴圖建議,唱好昭烏達民歌最重要的是把傳統的老味道和當代的新技術、新靈感結合起來。在長調歌唱人才培養上,不僅保持民族民歌風格,也要吸收美聲唱法和技巧。建議要創作和推出“昭烏達新民歌”,從民間和高校培養出新一代的昭烏達民歌傳承人,推出本土的歌唱家。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昭烏達長短調演唱家莫德格建議,既要保持昭烏達民歌原生態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更要在演唱過程中體現新時代的風格,讓昭烏達民歌發揚光大。
畢世才建議,昭烏達民歌的傳承創新,要在“雙創、雙打、雙傳”上努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指示,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要求;通過政府文化機關主導、非遺保護中心引領,民間業余傳承逐步走向高校學生傳承和烏蘭牧騎專業院團傳承的“雙向傳承”,促進昭烏達民歌發、提檔、提質、提效,發揮更好的傳播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