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遲 邱 穎
自1987年《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頒布以來,舞蹈教育越來越得到關注并完善。體育院校舞蹈教育秉持“融教育、科技、人文于一體,集道德、文化、專業素質于一身”的理念,形成“亦體亦藝、體藝融合”的教學特色,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些年,舞蹈教育普及化,素質教育普及化等方針正在逐步踐行,舞蹈教育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和轉變。著力深化“知識—技能—素質”多維人才的培養目標,實現體育學院舞蹈教育人才培養多要素、全方位融合至關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OBE理念為研究基點,聚焦武漢體育學院舞蹈學專業人才培養OBE理念改革實踐,分析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本經驗,提出改革策略。
近年來,現代高等體育教育和體育科學體系的建設,為藝術在體育院校的發展、與體藝人文融合提供了充足的發展空間。2000年以來,多所體育學院相繼成立體育舞蹈、舞蹈學、舞蹈編導表演專業方向。其目標是培養從事舞蹈學、表、研、創的體藝綜合人才。

表1 上體西體北體沈體天體舞蹈課程設置[1]
從上表五校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看出,舞蹈學科建設都涉及學表研創及管理能力,但具體專業能力目標設定,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不足。主干課程偏重于專業實踐,強調專業課程銜接的邏輯性和嚴謹性,但不重視理論知識的深化,且缺少舞蹈與其他文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此外,對學習過程沒有明確的考核指標,檢測學生學習成果存在困難。
1981年,美國學者斯派蒂為了改善傳統“課程導向”教育模式,率先將“成果導向教育”(OBE)定義為“清晰地聚焦和組織教育系統,使之圍繞著確保學生在未來生活中獲得實質性的成功經驗”[2]。通過設定培養目標、預期學習成果、教學活動和成果評估檢驗四個創新教學要素應用,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從由“課程導向”轉變為“結果導向”,以“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中心”的教學范式轉移[3]。
基于OBE理念,體育院校舞蹈專業教師依據“知識—技能—素質”目標,組織教學要求、設定課程體系、開展教學活動、預期成果檢驗,行成培養目標循環反饋,達到OBE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驅動、滿足社會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武漢體育院校舞蹈專業人才為研究對象,通過OBE理念試圖完善傳統的教學模式。
1.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
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產生主體化知識框架和建設能力。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結構正是在他的“現實的建筑”的過程中發展的[4],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翻轉課堂讓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打破往常以老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范式,為專業人才教育模式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2.以成果導向為要求
OBE課程教學理念聚焦于學生學習預期成果的達成,強調以社會行業為導向。培養模式對畢業生、第三方的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和評估,建立了培養目標的專業性。構建面向社會需求與就業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圍繞學生未來就業與成長成才,切實做到學有所獲。
3.以持續改進為機制
在課程設計上,擴大知識傳授的適用度、以學生原有基礎為設計標準,為學生對于自己進步有清晰的了解、且達到預期學習成果奠定發展基礎。專業核心課程確保課程設置與實踐標準對接,突出應用型人才的現實需要;專業選修課程充分對接行業知識能力需要,為學生自主實現個性化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武漢體育學院藝術學院近年來實現OBE理念改革,對人才培養理念、教學制度改革以及學生培養措施等方面進行優化,并逐步完善。
1.把握行業需求,重塑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結合OBE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進行系統性評估,構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分解舞蹈職業崗位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個人素質的要求,以產出為導向,以目標為驅動,面向應用,從而體現“知識—技能—素質”的立體化人才培養目標。
2.定義學習成果,推進課程改革
第一,針對課程體系設置,整體層面上設計“素質教育+專業理論+實踐技能+證書”各個環節的成果目標和畢業要求,并將學習成果目標落實到每一門課程內容上,形成課程矩陣。第二,注意理論和實踐兩個環節的進一步融合。第三,根據舞蹈行業特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吸收地域特色,構建特色湖北地域舞蹈選修課程,兼顧國際視野等,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
3.提高教學自制能力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增加教師交流和學習的機會,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第二,利用武漢高校文化圈,形成一支跨校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加強高校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第三,利用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學,帶頭科研,傳承與保護湖北地域龍燈文化。田野采風資料和提交調研結果,為組合元素提煉及研究提供詳實資料。
4.建立動態優化的閉環評價體系,形成長效保障機制
建立“院校—實習單位—畢業生”三級評價體系,對舞蹈專業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和監督。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針對行業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質量狀況,適時調整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等,形成閉合反饋、動態優化的長效運行機制。
目前,武漢體育學院舞蹈學專業主要以實踐課程為主的專門化課程,多樣化課程除基本必修課程外主要包括:劍舞、太極柔力球、音樂選配與編輯、袖舞特色課程。通識課程包含就業指導與創業基礎、職業生涯規劃等。綜合實踐課程具有第三視角舞蹈編創等。
以中國古典舞“扇”課程為例子,團隊研發民族文化符號道具“扇”,將中國古典舞身體動律與漢劇中的扇審美相融合,提煉、整理、創作編排。分為開合扇、蓋扇、輪扇、轉扇、抱扇、抖扇、翻扇、挽扇、指夾扇九個部分,形成《中國古典舞折扇創作》教材。于2020年11月,作為專業院校、院團舞蹈教學成果進行展演(如圖),現已全院推廣。充分發展“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實現了武漢體育院校舞蹈拔尖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主抓學生學表研創的綜合應用能力。

圖1

圖2
通過OBE理念將過去的“總結性評估”轉變為“過程性評估”。《中國古典舞身韻》采用線下教學的模式,綜評成績=課上學習(40%)+課堂翻轉練習(20%)+章節組合作業(10%)+結課考試(20%)+實踐表現(10%),課程教學突出單元課程知識點,分解課程,限制學生作業內容,通過對翻轉課程的分階段評估,解決學生問題。
學院把舞蹈專業教師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邀請湖北省舞蹈協會主席、副主席為校內導師,邀請北舞、首師大專家教授來院做專題講座,引進“東湖學者”、美學博士后形成跨學科教學視野。結合學校民傳專業優勢、武術太極、舞龍舞獅師資力量,實現體藝融合內核。另以武漢地域專業優勢,邀請武音、中南民大舞蹈專業優秀老師來院交流。
對舞蹈專業學生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和監督。結合線上線下課程,學生網絡評教、教師參與考核、行業社會評價等多項措施實施質量控制工作。逐步建立畢業實習單位和用人單位考核長效機制。在第三方機構學校團體中,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對教學質量的促進作用。形成“院校—實習單位—畢業生”三級質量控制通路,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穩步提高。
在應用型大學轉型的大背景下,體育學院舞蹈專業人才培養已從以學科知識為重點的傳統教育發展為聚焦應用能力培養的現代教育。基于OBE理念,遵循專業技能型人才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把握行業需求,建立動態優化的閉環評價體系,建設多元化育人模式、創新性培養思維,構建培養全方位人才課程體系,既是體育院校舞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出發點,也是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實踐,更是聚焦應用培養的現代教育的根本所在。
注釋:
[1]依據官網提供人才培養模式整理。
[2]SPADY W G.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J].1994:1—10.
[3]趙炬明.論新三中心:概念與歷史——美國SC本科教育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4]皮亞杰.皮亞杰教育論著選[M].盧 濬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