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特約撰稿 王風和
數字藏品的流轉是文化元宇宙行業規范發展最難突破的問題,NFT多重屬性帶來二級市場流轉監管復雜性。從金融、法律、商業、物理等不同角度看,NFT兼具資產、權益、產品、密鑰符號的多重屬性,導致在流轉監管中適用不同法律規則。建議在區塊鏈技術層面探討智能合約如何解決確權問題,法律層面可以先引導行業協會、數字資產交易所研究交易規則,數藏區塊鏈技術的標準要預留交易規則的接口,底層區塊鏈技術須增加法律屬性,解決現實中司法確權和執行的問題。
自2021年起,隨著元宇宙的出現,數字藏品迎來高速發展,元宇宙的“試水期”基本結束,監管機構全程高度關注,法律監管處于醞釀期,監管脈絡也基本形成。在加強監管的同時,還需要行業自律與企業自治相結合,在當前新發展階段,推動監管科技健康發展,加快監管領域場景建設,打造監管科技良性生態,有利于牽引數字技術攻關和集成應用創新,助力我國數字經濟戰略快速落地。
民事責任風險。發行NFT前,底層作品應當取得原著作權人或知識產權持有人的授權,不得私自鑄造NFT,否則涉嫌侵犯原著作權人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例如,前不久發生的NFT第一案“胖虎打疫苗”,從民事責任來看,需要對數字產品原著作權人的保護,本案一審判決平臺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說明平臺對數字藏品的發行負有嚴格的審查義務。
刑事責任風險。第一,NFT存在非法集資的風險。主要隱患體現為編造虛假元宇宙投資項目、打著元宇宙區塊鏈游戲旗號詐騙、惡意炒作元宇宙房地產圈錢、變相從事元宇宙虛擬幣非法牟利這4種形態的風險。
第二,存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的風險。發行方應避免采取保本保收益的發行方式,更不得設置類似的發行規則或者提供相應的變現渠道。
第三,存在侵犯著作權的風險。如果發行人未經授權,擅自鑄造NFT數字產品謀取利益,或者平臺未經同意擅自將NFT數字產品進行發行售賣,則發行人或平臺存在侵權的可能。嚴重者,構成侵犯著作權罪。
第四,組織、領導傳銷的風險。在目前的NFT項目發行中,發行方為了吸引人氣,在這些推廣過程中,也看到了傳銷的影子。所謂傳銷,是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的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等方式,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的行為。
第五,行政責任風險。主要針對違反行政監管的規定,對元宇宙從業者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目前,金融部門、文化旅游部門、工信部門、網信辦等,都負有對數字藏品的監管或者政策指導的義務,我們需要警示元宇宙從業者要高度自律,合法合規經營。防止出現元宇宙產業的大起大落,對經濟發展的秩序造成傷害。
關于數字藏品的流轉,法律問題非常復雜。數字藏品作為虛擬財產,流轉存在與傳統物權不同的問題。第一,概念問題,目前各界對數字藏品存在不同的認識,從概念上看,是稱其為NFT還是NFR?存在爭議。但明確的是,無論如何稱呼,都需要從多角度來思考,比如:從金融屬性來看,數字藏品是一個資產;從法律上來看,數字藏品是一個權證或者權益;從商品上來看,數字藏品是一個物或者是知識產權;從物理屬性上來看,數字藏品是一個哈希密鑰或者符號。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概念如何界定?都需要循著法律邏輯在一定權利范圍內確權,NFT的流轉在法律上的確權和執行就顯得非常重要。
關于NFT,如果原創作品是一張圖片,就會按照物權的原理去流轉;如果是一個知識產權,需要對數字藏品進行相關知識產權的界定。若在之后發展過程中物權或知識產權不足以涵蓋NFT全部范圍,可以引用中國臺灣學界的一種說法,將數字藏品稱為一種智慧,即“智慧權”。在物的基礎之上疊加一種智慧,混搭科技的力量,NFT未來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期待和想象。
對于數字藏品的權利歸屬,不同領域的學者有不同觀點。按照傳統知識產權理論,智力成果權包括身份權、財產權,但有時NFT身份權和財產權是分離的,所以,在確權過程中,NFT的發行規則尤其重要。應該確定具體規則,特別是財產權的劃分。財產權利一定要回歸作者本人,以保護著作權人的根本利益。
數字藏品涉及的監管部門較多,因此,需要的資質也比較多,從鑄造到發行有平臺的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交易所資質、拍賣經營許可證、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備案、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藝術品單位經營備案、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等9個資質,最基本的是5個,法律資質根據經營者的需要自愿申請。
筆者建議,在二級市場的層面上,應該研究二級市場的交易規則,以及如何實現區塊鏈上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數藏區塊鏈技術的標準要預留交易規則的接口,底層區塊鏈須增加法律屬性,解決司法確權和執行的問題。實現這些內容需要技術與法律的融合。
這個話題既帶有傳統色彩又帶有現實意義,傳統是基于“一般商品”對消費者保護的底層邏輯,現實是面臨這樣新型NFT的數字產品出現,如何做到在“消費者保護”的問題上與時俱進。
今天我們在元宇宙視角下,談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顯得更為重要。在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對消費者的保護,首先需要在互聯網技術層面上做好保障;同時,無論是消費者角度還是投資者角度,一直存在交易規則不透明的軟肋。下面,筆者從三個層面分析平臺應盡的消費者保護義務:
第一,對原創作者的審查義務,要實質審查作品是否存在侵權的可能,未經授權平臺不得擅自發行某個數字藏品。
第二,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網絡購物可以“七天無理由退貨”,而有些NFT平臺明示“售出概不退貨”。NFT產品是否適用“七天無理由退換”是一個深刻的問題。
騰訊“幻核”在關閉平臺時有一個規定,說購買者可以無條件退換,由此可見,平臺的退貨規則體現平臺的法治精神。
第三,交易平臺的信息披露義務,信息披露義務的內容主要包括:披露是否獲得權利人的授權、期限、價格等各種信息,這需要行業協會制定一個信息披露一般標準。關于披露的程度,建議按照一般社會交易習慣進行披露,如是否獲得授權、數字藏品的發行量、發行價格、發行方的信息、是否可二次交易/轉讓、消費者購買后獲得權利(著作權許可)等。
第四,關于數字藏品交易平臺退出時的信息披露。如果數字藏品交易平臺關閉,消費者是否還擁有數字藏品呢?建議交易平臺對這種情形進行充分的考慮,對其關閉后如何保障消費者能夠訪問?如何欣賞其數字藏品作出相應的安排?如將消費者在該平臺的錢包與其他交易平臺上的錢包進行共享互通,或者以一定的價格回收已售出的數字藏品等。
2022年是中央企業全面深化合規的一年,各行各業掀起了合規熱潮,體現了法治社會的新風尚、新風貌,元宇宙產業也不能例外。數藏企業的合規主要包含三個維度:
第一,平臺及其利益關聯者角度,首先,要遵循合法性原則,這是底線;其次,在合法基礎上遵循合規性原則,使產業的組織形態良好運行,做到各行其道,真正實現法治性;最后,需要在合規前提下具備合理性,經營主體在行業自律的基礎上實現高度自治,提高企業標準,提升數藏企業的社會公信力。
第二,在投資者角度,購買此商品的人,首先要有耐心,堅決摒棄一種“一夜暴富”的思維;其次是有理性,投資者與平臺心態的不理性可能會導致行業的不穩定。
第三,在監管者角度,從行業監管歷史來看,監管者對行業發展影響巨大,需要以一種審慎、包容和開放心態對待新產業新業態,每一個新事物都會有問題,盡量避免發生“有問題就一棒子打死”的悲劇發生。希望通過社會各行各業的努力,將元宇宙及其數字藏品產業做到文化多元與合規相統一。
最后,建議平臺的經營者、產業的關聯者、投資消費者、監管者保持一種理性的心態,對于數字藏品產業,在期待產業繁榮的同時,希望數藏產業實現行業自律、平臺自治、數字化監管相融共生,讓法律和科技人文完美共建、形成共識,促進文化產業和數字經濟又快又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