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媛
(運城職業技術大學 山西 運城 044000)
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說唱以及民歌在演唱中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民族聲樂又是在繼承這些傳統演唱藝術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西方聲樂藝術的優點而形成的,民族聲樂是一種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科學性的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不同的生產和生活中創作出的民族聲樂具有顯著的地方特色,同時,隨著西方文化在國內的傳播,我國民族聲樂開始與西洋音樂融合,在傳統聲樂與西洋音樂的共同影響下,我國民族聲樂的現代色彩更加鮮明。近年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下,民族聲樂融入了一定的戲曲元素,實現了創新發展,這使民族聲樂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把中國傳統戲曲演唱技巧應用在民族聲樂中,有助于推動民族聲樂的發展,本文結合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探討通過合理運用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創作深受廣大聽眾喜愛的樂曲的策略。
中國民族聲樂起源于遠古時期,是中國人民在勞動過程中的創造,因此,它蘊含著民眾的情感。最早時期的聲樂與早期宗教和巫術密切相關,表現了不同種族的繁衍生息、狩獵農耕、圖騰崇拜、典禮祭祀等內容,真實反映了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及生產方式,遠古時期是民族聲樂的啟蒙階段,聲樂藝術在當時已經有了基本輪廓。隨著中國進入奴隸社會,聲樂藝術開始快速發展,并被引入宮廷王室,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專業的樂工,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這一時期被稱為“古歌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民族聲樂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明清時期,戲曲音樂成為當時的主流音樂,且不同地區的戲曲在唱腔、音樂風格以及結構上均有所不同。20世紀30 年代初至20 世紀40 年代中期,民族聲樂發展比較繁榮,演唱者開始注重作品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這一時期的民族聲樂作品大多蘊含豐富的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1]。同時,隨著西洋音樂在中國的流傳,許多音樂家開始借鑒西洋音樂的作曲技法,為民族聲樂演繹出全新的唱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開始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出臺了許多政策,有力促進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
我國民族聲樂是吸收了傳統戲曲和民歌藝術中的優秀元素形成的,這使得民族聲樂具有民族性特征;同時,在西方音樂的影響下,我國民族聲樂還借鑒了西方聲樂的唱法和技術,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特點。民族聲樂在演唱中注重吐字和咬字,演唱者要做到字正腔圓、吐字清晰,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演唱狀態。民族聲樂與西洋聲樂最大的區別在于運氣技巧和口型方面,這主要是因為漢語和西方語言有較大差異。
隨著我國民族聲樂的深入發展,許多問題逐漸顯現。首先,音樂學院是民族聲樂傳播和發展的主要陣地,一些對音樂藝術感興趣的學生通過接受專業化的訓練來提升演唱技巧,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對民族聲樂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對民族聲樂形成正確的認識[2]。但是,許多教師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始終圍繞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開展教學活動,并將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導致教學氛圍過于沉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難以理解民族聲樂藝術的文化內涵,這阻礙了我國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
其次,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大大改善,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我國傳統藝術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展現出越來越濃厚的商業氣息,這雖然有助于傳統文化藝術產業的開發,但是,也對民族聲樂的發展造成了較大沖擊。在這種商業氛圍的影響下,學習民族聲樂的學生會形成一種功利主義思想,會為了學習成績和選拔名次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急功近利,進而嚴重影響整體教學效果。學生在選擇民族聲樂作品時,只會關注能否通過這首曲子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而忽視了對作品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內涵的深入研究,這導致學生在演唱中表現得過于生硬,過度強調演唱技巧,使民族聲樂的表演缺乏人文性。
最后,在藝術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民族聲樂的形式過于單一。隨著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喜愛這一藝術。但是,當人們提到民族聲樂時,更多聯想到的是極具民族性的經典民歌,這反映出人們對民族聲樂具有一種定性認知,這導致民族聲樂難以實現多元化發展[3]。因此,我們可以對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的關系進行分析,民族聲樂演唱者要以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唱技巧為切入點,通過合理運用傳統戲曲中的演唱技巧幫助民族聲樂實現創新發展。
中國傳統戲曲和民族聲樂都屬于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其中,傳統戲曲包含文學、音樂、舞蹈、武術以及美術等多種元素,通過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多種方式進行藝術表現[4]。中國傳統戲曲在歷史上出現過宋元南戲、元雜劇、明清傳奇以及近現代的京劇等,其中,元雜劇的出現標志著傳統戲曲逐漸走向成熟,比如,元雜劇最經典的代表作王實甫的《西廂記》便是傳統戲曲中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民族聲樂與中國傳統戲曲具有較強的相通性,二者均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就民族性而言,兩者的演唱風格和內容都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就情感表達而言,兩者都注重人文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展現的都是現實生活和創作者的真實情感,能夠引起廣大聽眾的共鳴。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相異性。首先,民族聲樂是中國傳統音樂和西洋音樂的混合體,西洋音樂使民族聲樂實現了創新發展。而傳統戲曲則始終圍繞傳統元素進行發展,其表演更有程式性。其次,兩者的藝術風格有所不同,傳統戲曲主要是多人演唱,且每個角色的唱腔有很大區別,常被譽為“東方歌劇”。最后,傳統戲曲具有相當規范的表演程序,其表演形式和唱腔都是固定不變的,主要講究“唱、念、做、打”,戲曲角色的表演也是相對固定的[5]。而民族聲樂表演屬于二次創作,演唱風格可以根據場景發生改變。傳統戲曲主要強調原始韻味,而民族聲樂則需要不斷創新。
不同地區的傳統戲曲在聲腔、尖團音上有較大差異,但都是以“唱、念、做、打”為一體的形式展現出來,在發聲、吐字、行腔、氣息的運用上大同小異。中國漢字的發音強調“字正腔圓”,而傳統戲曲演唱也必須堅持這一原則,演唱者要做到“字正腔圓”,才能實現悅耳動聽的演唱效果。其中,“字正”是強調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要確保口腔控制準確和吐字清晰,也就是規范字音,不能出現錯字、白字等;而“腔圓”要求演唱者在吐字時保持聲音圓潤,這樣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演唱者要做到聲音集中、發音流暢,以免聽眾聽到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音節,這樣一來,演唱者就無法通過語言來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為了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利用語言技巧表達音樂作品的真實情感,演唱者不僅要通過利用傳統戲曲中的吐字行腔技巧做到“字正腔圓”,還要通過傳統戲曲中斷腔式、拖腔式、連腔式以及哭腔式等演唱技巧來提高情感表達能力,利用對吐字和行腔的控制使曲腔達到協調的狀態,讓廣大聽眾深刻感受民族聲樂作品的韻味[6]。
在中國,傳統戲曲演唱更重視演唱者的咬字和吐字,只有正確地咬字發音,才能避免出現字頭不準、無法正確掌握聲調變化和字尾不清等問題,才能使整個演唱呈現出最理想的狀態。在戲曲演唱中,咬字發音以普通話為標準,只有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和技巧,才能在演唱中完整地展現作品的藝術效果。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注重咬字發音是否規范,一旦發現自己出現咬字吐字不清晰的問題,就要及時進行糾正。演唱者在日常訓練中要掌握好唇音、舌音、齒音和喉音的咬字吐字規律,在發音時合理控制聲母和韻母的發聲力度,以保持最理想的演唱狀態。比如,演唱者在發音時要控制好字頭、字腹、字尾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字頭發出后要迅速吐出字腹,然后精準地做好字尾收音工作[7]。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要通過合理運用傳統戲曲中的切字技巧和柔音技巧來控制好咬字吐字力度,使歌曲演唱的旋律更加優美動聽。
例如,田漢和聶耳共同創作的《畢業歌》就很注重咬字發音的力度控制,通過硬咬硬收的方式將字與字之間過渡得鏗鏘有力,在字尾收音時又能做到收音迅速、果斷,字頭、字腹和字尾幾乎在同一強度內,沒有十分明顯的區別;而安娥和任光共同創作的《漁光曲》則注重咬字發音的軟咬和軟收,通過穩定的節奏和情緒將抒情類曲目表現得恰到好處。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要想表演好“唱、念”的聲樂部分,就要充分注重戲曲作品的韻味和意境,注重戲曲抑揚(感情)、頓挫(語氣、節奏)、吞吐(韻味)、收放(氣氛)、濃淡(意境)、勁頭(風格)等演唱技法。我國傳統戲曲劇種較多,同一個漢字有多種讀法,且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意境中表達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演唱中掌握好風格韻味能使作品更有感染力。不同地方的戲曲具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昆曲清麗柔婉、細膩抒情,其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秦腔表演粗獷質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于表現悲劇情節;吉劇則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樸火爆[8]。盡管每個地方的劇種風格差異明顯,但是,這些不同的劇種都表現了戲曲作品的韻味。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不僅要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還要掌握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美感,利用傳統戲曲中的輕重音控制技巧調動聽眾的情緒,讓聽眾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感受作品的魅力。例如,民族聲樂《醉了千古愛》就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兼具濃郁的古風和鮮明的時代氣息,還具有戲曲的風味,旋律優美抒情,意境婉轉悠揚,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是一種相對復雜的音樂藝術,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能力有較高的要求,演唱者在民族聲樂訓練中,要注重民族聲樂與傳統戲曲的辯證關系,認識傳統戲曲演唱技巧對民族聲樂演唱的促進作用,并通過合理運用傳統戲曲演唱技巧促進民族聲樂的創新發展,一方面有效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另一方面促進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