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娜
(廣西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一首歌唱藝術作品之所以能夠經久流傳、膾炙人口,是因為其故事、思想和表達到了相對完美的統一,并且,能為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陜北民歌《蘭花花》就是這樣一首歌曲。起初,《蘭花花》只是一個“好故事”,這個好故事在陜北民間音樂沃土的培植下生根發芽,然后茁壯成長為一首優秀的歌曲。《蘭花花》作為一首歌唱藝術作品,能夠走出陜北、風靡全國、唱響國際樂壇,作曲家王志信是重要的推動者。經過改編的《蘭花花》更加注重中西方音樂文化的融合,兼容“娛己”與“娛人”,重“情味”也重“技巧”,同時,加入了戲曲元素和西方音樂元素,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思想性、表現力和吸引力。中國音樂“以曲代功”,民歌《蘭花花》曲調簡單、層次鮮明,便于傳唱,作為聲樂大賽的選曲,能夠有效地反映演唱者的高音、節奏與情感,更能夠全方位考驗演唱者的作品處理能力。
《蘭花花》這首歌曲詮釋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歌曲描繪的是我國封建思想興盛時期,農村女子蘭花花極力反抗嫁給當地鄉紳“猴老子”,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卻遭到封建勢力殘酷鎮壓的故事。面對艱難困苦與強權壓迫,蘭花花仍然不放棄追求自己的幸福,勇敢地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歌曲《蘭花花》之所以能夠傳頌多年,正是因為其所刻畫的人物形象蘭花花表達了千萬女性的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反抗一切強權壓迫,努力實現美好生活。作品所表現的情感是簡單而深刻的,易于被聽眾理解和接受,所以引發了廣泛的共鳴。
民歌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形式,是一種主要在民間傳唱,服務于大眾,真實反映人民生活的音樂。陜北民歌是民歌的一種,源于陜西北部延安一帶,其最具代表性的音樂體裁之一為信天游。延安特有的黃山黃水黃土地孕育了這樣一群質樸的陜北人民,他們常在放牛趕羊時放聲高唱,空曠的黃土高原鑄就了天然的“音樂廳屏障”,反響著人們渾厚的具有穿透力的聲音。陜北人民所唱的歌曲是自由的,沒有固定的節奏、節拍,也沒有器樂伴奏,陜北人民天生的嗓音便有高亢明亮的特點。信天游的演唱以當地方言為主,這使其在音樂藝術風格上表現更為特殊。久經傳唱的陜北民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真切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編曲創作是一個對歌曲進行加工,并升華其藝術主題的過程。一般情況下,對當地口口相傳的民歌,作曲家會深入當地人民生活進行歌曲的采集與整理,再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進行二度創作。由于單一原始的民歌的演唱缺乏技巧性,無法實現較大范圍的傳播,因此,民歌編曲創作的最大功能是使不具備技巧性的傳統民歌更加規范,豐富其演唱技法,使其音樂表現富于變化,使歌曲便于傳唱。編曲創作是對傳統民歌與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完美地融合音樂特征與演唱技巧。
《蘭花花》是我國陜北地區的民歌,語言淳樸生動,音調犀利有力。王志信在二度創作時吸收了原來的敘事性的表現手法,采用分節歌的形式,注重用反復、比興修辭和韻律速度的變化來強化情感表達,將一個敢愛敢恨、全新的蘭花花形象成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我國有許多作曲家對民歌《蘭花花》進行再創作,本文主要從作曲家王志信改編的《蘭花花》入手,對其曲式和創作手法進行分析。王志信改編的《蘭花花》的曲式結構表現為帶有分節歌性質的復三部曲式,主要由引子、呈示部、連接、展開部、連接、再現部六個部分構成,調性布局為e羽、d 商、e 羽。
引子的調性為e 羽調,采用《蘭花花》的主題進行引入,使用齊奏的手法交代作品的基本格調——高亢而悲涼。第二小節低音聲部的加入與高音聲部形成呼應,具有一定的復調性,從第9 小節開始,為切入歌曲主題做準備。
呈示部表現了《蘭花花》的主題,調性為e 羽調,主題的旋律與歌詞都屬于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曲調悠揚柔美,節奏舒緩自由,歌詞口語化,極具陜北地方特征。
該作品的連接具有兩個作用,一是對主題的補充,二是作為展開部的引入。對于前后不一致的調式,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在音樂表現上更為強烈,伴奏織體也更加密集,為聽眾營造了一種緊促感。
引入(29 小節—59 小節)由兩個樂句構成,具有悲劇色彩,調性轉為d 商調,節拍變為四二拍,在速度上慢了一倍。第一個樂句一開始出現的減三和弦預示著悲劇即將到來,伴奏織體多采用震音來模仿弦樂器,這種極具歌劇化特點的表現手法使人聲演唱與伴奏部分的旋律形成對位,大大增強了音樂的感染力。第二個樂句一開始,音樂整體表現又向上遞進了一個層次,旋律發展采用了向上模進的方式,伴奏部分的低音采用了持續的震音,加之逐漸變快的速度,使音樂達到一個小高潮。
連接(55 小節—68 小節),該連接處與旋律聲部有5 小節的重疊,使整個樂曲順利進入展開中心,材料也來源于第一個連接處,不同的是,速度比之前更快了。伴奏織體出現了更多的大和弦與八度,使音樂畫風突變、扣人心弦。
展開中心(69 小節—83 小節),延續了連接處的伴奏織體,可以說是全曲最具斗爭性的部分。歌詞也充滿了憤怒與反抗,速度為快板,十分符合中國傳統曲式慢—快—慢的結構。歌詞也分為兩段,許多裝飾音與滑音的加入使音樂具有歌劇中宣敘調的色彩。
連接(84 小節—104 小節),該連接篇幅較長,在音樂上仍然延續了展開中心的音樂情緒,伴奏織體中附點節奏的出現讓歌曲具有一絲進行曲的風格。中間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像是在模仿小提琴聲部,一直到101 小節到達頂點,緊接著又引出一個新的段落。
再展開(105 小節—119 小節),這是一段緊拉慢唱的搖板,對這一段,演唱者的處理可以十分自由,每個長音的時值沒有明確規定。伴奏織體采用了等分的節奏,是在模仿民族打擊樂器,相對于節奏上的變化來說,更多的是和聲上的變化,這一段出現了幾次離調和弦,等分節奏的運用給人一種十分急促的感覺,非常符合歌詞所描述的蘭花花出逃的情形。
連接(118 小節—135 小節),該連接與前兩段有兩小節的重疊,這里是最后一個連接處,它的作用不僅僅是連接,還起到了準備再現的作用,節奏上延續了搖板的節奏,速度也逐漸加快,末尾處線性低音的出現與高低聲部的反向進行將音樂持續拉寬,隨后出現的三連音節奏的頓音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再現部(136 小節—149 小節),歌曲的再現部為動力再現,也是全曲的高潮。再現部的旋律與呈示部一致,但再現部的歌詞與伴奏織體配置與呈示部不一樣,所要表達的內涵也不同,再現部更像是沖破了重重阻礙最終重見天日。伴奏織體也變為等分性的三連音節奏,使音樂的情緒更為飽滿,音樂最后以弱來收尾,在聽覺效果上制造了意猶未盡的感覺。
在演唱聲樂作品時,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例如情感表達、氣息、節奏、咬字以及舞臺表演等。演唱者要從不同角度審視歌唱表演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并根據自己的歌唱習慣進行歌曲處理及表達。
演唱者在演唱前需了解故事發生背景和所要刻畫的人物形象、作品的演唱風格及唱法,這一準備工作對于演唱者來說必不可少且極為重要。演唱者要高度重視歌曲情感的表達,在歌曲情感的表達中,每位歌者對歌曲的理解和處理都會不一樣,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作品《蘭花花》在情感表達上是隨時變化的,并且,在演唱時沒有固定的速度。由于歌曲的每一部分敘述不同的故事,其情感表達也會根據歌詞含義的變化而變化。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從作品出發,全身心投入作品中,體會作者在創作改編時所要表達的情感,并將自己完全代入到蘭花花這一角色,實現身臨其境的情感抒發。
民歌演唱需要一定的技巧,運用這些技巧的關鍵是氣息。歌者在演唱時,氣息一定是搭上的狀態,如果沒有搭上氣息,所發出的聲音是虛而不實、飄忽不定的,不會傳得很遠。在空曠廣袤的黃土高原上,陜北勞動人民在歌唱時,歌聲能夠傳得遠,與氣息的鋪陳有密切關系。演唱時,歌曲的每一個換氣口很關鍵,換氣時候的歌唱發音位置不能變,當唱到高音時,更要注意搭上氣息。
該作品的節奏把控十分重要。作品中的搖板部分,“手提上羊肉,懷里揣著糕……”,在這個地方,歌曲的節奏并不是自由的,同時,不可以唱成散板。演唱要有緊湊性,切不可隨著自己的想法演唱。發長音的時候,可以自由延長,不過,此間的節拍律動不能被打破,必須與鋼琴伴奏配合一致,不能只是鋼琴伴奏跟著演唱者走,演唱者也得聽得出鋼琴伴奏中和聲及曲式的變化。當曲式節奏較為平穩時,演唱者要將飽滿的情緒代入其中,緊拉慢唱地推動情緒的發展,把歌曲帶至高潮,將蘭花花出逃時的緊張而激動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這首作品是一首地方性色彩極強的傳統陜北民歌,因此,對演唱者的咬字方面的功力的要求較高。歌詞運用了大量的陜北方言,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特別注意。例如,在開頭時“青線線那個蘭線線”中的“線線”需要唱作“線線兒”,要用兒化音來演唱。“那個”在陜北方言中需演唱為“內(nei)個”。第三句中的“生下”需演唱成“生(seng)哈(ha)”。第四句“實實地愛死個人”中的“愛”,應該發音成“ng-ai”。在民歌演唱中,演唱者要保留當地原生態的唱法、咬字歸韻和發聲技巧,發聲位置要靠前,濁化前鼻音。
每部作品的演繹都需要一個傳播媒介——舞臺。作品的呈現是面向觀眾及評委的,因此,歌者在舞臺上的表演也值得研究。我們可以根據作品風格來選擇不同的舞臺表演方式,在演唱聲樂作品時,演唱者應投入到舞臺表演中,和舞臺融為一體,不能被場下的觀眾所影響,全身心表演,直至作品結束。不能只追求聽覺上的美感,視覺上的美感也非常重要,比如,站在舞臺上時,歌者的狀態和表現一定是積極的,不能懶散倦怠,做出的每個動作和每個表情都要具有美感。在舞臺上,歌者與樂隊和鋼琴伴奏的默契配合也十分關鍵,這就需要演唱者在臺下進行長時間的配合練習。演唱者在臺上不能過度緊張,要表現得自信自然。舞臺表演的經驗來源于歌者的多次嘗試和總結,關鍵在于反復實踐和積累,通過不斷地總結和提高,才能使舞臺表演效果達到最佳。
作曲家王志信改編的《蘭花花》大大加深了其音樂特征,使其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藝術形態,擴大了傳統民歌的影響。本文根據該作品的音樂創作背景、藝術特征和演唱技巧對其進行分析,并對歌者本人在演唱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供廣大演唱者參考。聲樂演唱的學習沒有止境,演唱者需不斷地分析、思考、總結、提高,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全身心投入作品的演唱,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造詣,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意義,才能為聽眾呈現聲動梁塵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