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是制訂教學計劃的活動。教師依據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能夠有計劃、有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直至完成規定的教學目標。對于教師來說,做好教學設計是他們勝任工作的一個必要前提,同時也是教師基本素質的要求。因此,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每位教師必須掌握教學設計的方法,并具有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學要素分析,第二部分是第八單元的第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第三部分則是教學評價。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
【作者簡介】崔贇,聊城大學。
一、教學因素分析
1. 學生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英語詞匯、結構和表達,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開始獨立和批判性地思考他們對新鮮事物感興趣。此外,他們在課堂上也很活躍,積極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
2. 教學目標分析。(1)宏觀英語教學目標分析。教育目標的內涵不斷拓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教學目標是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的較低概念。第二,教學目標是具體的、可衡量的,他們可分為學科教學目標、年級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以及課時教學目標等多個層次。第三,教學目標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或期望,是學生身心變化的結果,是由教學活動極大促進的。第四,教學目標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期望。教學目標是師生的共同追求的目標。教學目標的設計也逐漸從單一的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語境的設計。當今的教學目標設計強調以學生為本,并將知識的獲取從認知層面轉向知識在語境中的應用。此外,教學目標評價也從注重結果的評價轉向注重過程的評價,它已從注重知識的傳遞和接受的評價,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情感、個性、性格等素質的評價。
(2)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第八單元 A 節目標分析。語言知識目標:首先,通過課上學習,學生可以獲得一些關于季節的知識,掌握一些與季節有關的單詞,如“夏天”“秋天”。同時,他們可以掌握一些關鍵結構,例如,“……的天氣怎么樣?”其次,學生可以使用比較級和最高級的形式來表達對季節的偏好,例如,“我更喜歡春天”“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和“我最喜歡夏天”。最后,學生能夠完全理解 A 節的學習內容。
語言能力目標:學生能夠準確掌握所學詞匯在聽、說、讀、寫的用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提高自身的聽、讀、說能力。
情感目標:A節是關于季節和季節特征的。因此,學生將會獲得更多關于季節的知識,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此外,學生對自然產生好奇之心,對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具有強烈的熱情。
這本教材以學習者為中心,從這套教材的整體來看,學生可以積極探索知識出自己的興趣是在語言基礎知識學習方面,教材中還包括游戲、活動、任務、歌曲等內容供學生自由選擇。教材內容豐富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特別注重不同英語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可見,這套教材的編寫,已經不再同以往教材一樣,以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的學習為基礎。相反,它是圍繞學習者進行組織編排。教材的各個部分都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自身參與。這不僅有助于教師積極地將主導權還給學生,也有助于喚醒學生對英語真正的興趣,有利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和獨立學習。
二、教案設計
1. 第八單元 A 節的教案設計。研究者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首先,研究者選擇聽說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其次,研究者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接近真實環境的英語情境,力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最后,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交際教學法,通過豐富有趣的小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授課內容:How is the weather in winter? (Section A of Topic 1 in Unit 8)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
教學時間:45 分鐘
教學目標:
語言知識:
(1)掌握與季節有關的詞匯,如:春、夏、秋、冬,并學習其他新詞,如季節、冷、暖、雪、山、天氣;
(2)掌握一些結構;例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ow is the weather in...? It's...
(3)學會用比較級和最高級表達對季節的偏愛:我更喜歡春天。我最喜歡夏天。
(4) 全面理解短文。
語言技能:
(1)準確掌握 cold、snow、fall 在聽、說、讀、寫中的用法。
(2)通過做大量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聽、讀、說能力。
情感態度:學生們了解更多關于季節的英語表達,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他們對自然更加好奇,想要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掌握生詞、短語和一些常見搭配。
(2)學生能夠切實提高自身的讀、說、聽能力,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難點:
學生用英語談論他們最喜歡的季節并給出理由。
教學方法: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情景教學法
教具:季節的圖片、多媒體信息技術
教學步驟:
第一步:導入。
(1) 回顧:問學生 “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date today?” and “When were you born?”
設計理由:復習鞏固所學為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英語學習環境。 (2)活動一:小組活動。問學生: “We are going to learn a text about season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seasons?”
設計理由:引入今天學習的主題,小組討論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第二步:呈現。
(1)展示季節的圖片。引導學生盡量用英語描述季節的特點。
設計理由: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展示季節圖片來進行授課。該教學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已有的知識,更有利于接下來的學習。(2)展示其他關于季節的圖片,詢問并展示以下例句。要求學生就下列句子進行反復練習,之后嘗試造句。“What'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summer/fall/winter?”“How is the weather in…?”
設計理由:例句采用幻燈片這種直接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目標語言。
第三步:A 節 1a。
(1)看 1a 中的圖片,聽 1a。
設計理由:聽力練習在本單元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1a 是作為 1b 的聽力材料。借助教材提供的圖片,這部分的聽力活動會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樣可以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讓學生再聽一遍 1a,完成 1b。
設計理由:這部分要求學生抓住聽力材料的大體意思,基礎水平的聽力任務可以提高學生在聽力過程中獲取和識別信息的能力。1b 部分與其搭配聯系在用來培養學生的聽力能力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熟悉季節的特點,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3)小組練習 1a,然后用下面的結構編一段新的對話。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How is the weather like in...?
B: It's a good time/season for doing...
We can do...
設計理由:口語訓練側重于基本短語和句型的掌握。通過練習,學生進一步熟悉基本詞匯和結構。通過小組討論,幫助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目的語,同時增強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精神。
(4)完成 2a 部分,即聽并完成對話,然后與同伴練習。
設計理由:讓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完成填空,不斷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該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字母、單詞、句子的正確拼寫,因此還可以提高和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四步:產出。
依據學生自身最喜歡的季節編一個新的對話,并給出理由。
設計理由:小組活動進行生生之間對話,可以大大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該活動為學生提供產出的機會,把所學應用到一個真實的場景中。
第五步:總結。
首先,師生共同回顧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首先,聽著磁帶,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論季節。其次,進行了一些語言知識的學習并加以鞏固。最后,安排進行了一些討論,目的是鞏固了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重點詞匯和常見搭配。
設計理由:在這一步驟中,筆者隨機選擇我的一個學生做“小老師”,對今天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可以有效評價學習效果。總結不是對知識的簡單概括,而是對知識進行系統整合的過程,總結是課堂教學的升華過程,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過程。
第六步:作業。大聲朗讀 1a,并用自己的話復述,并完成課本 A 部分剩余的練習。預習本部分 B 節,用詞典查出生詞并標記在課本上。
設計理由:課堂上講授的內容也需要通過更多的練習加以應用和強化。在這一步中,因為有閱讀和口語任務,學生可以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口語和閱讀能力。除此之外,預習也會逐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自學能力,為接下來的學習消除了一些障礙。
三、評價
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評價。
語言目標:學生在做了一些活動和機械的語言練習后,真正獲得了一些關于季節的知識,并且記住了一些有關季節的關鍵詞。他們還掌握了一些重要的表達結構,并有能力使用這些結構來創造更相關和正確的句子。此外,他們能夠完全理解 A 部分,對后續學習基本掃清障礙。
能力目標:學生在聽、說、讀、寫中準確掌握關鍵詞的用法。通過對這門課的學習,筆者發現學生在做了大量的機械練習和有意義的練習后,學生聽、讀、說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情感目標:A 節是關于季節和季節特征的。通過學習這一部分,學生獲得了更多關于季節的英語知識和英語表達,從而激發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此外,筆者發現,學生越來越熱愛大自然,對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有著強烈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王立忠.改革開放30年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科書建設研究——以人教版教科書為范本[D].湖南師范大學,2010.
[2]楊育紅.初中生英語學習興趣培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