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楊佳佳
摘? ? 要:隨著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高校推進智慧教學已成為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和關鍵所在。智慧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并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拓展升級,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應從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設計,積極推進智慧課堂教學,實現應用型“智慧”人才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智慧教育;應用型人才;智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2)01-0033-03
近年來,人工智能飛速發展,人類社會迅速進入“智慧時代”,與此同時,教育也被烙上“智慧”的印記。高校人才培養的環境、空間、方式、內容、管理等諸多領域都已經或正在經歷“智慧轉型”,逐漸步入智慧教育時代。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承擔著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的使命。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且要求越來越高。尤其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中,更需要大量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高校多以服務區域發展為目標,重點培養各級各類應用型人才,在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傳統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定位偏差、質量不足等問題,不能有效滿足社會的需求,出現脫鉤的現象。
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智慧教育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平臺。如何在智慧教育時代建構智慧課堂,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智慧教學,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校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
一、智慧教育的內涵及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課堂教學的啟示
(一)智慧教育的內涵
智慧,既是一種才智或智謀,又是一種高級的辨析、判斷以及創造的綜合能力,在現實中表現為運用智力和知識更好地解決問題。人類社會正是在一代代人的智慧追求與積累中不斷發展的。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塑造人的實踐活動,其目標就在于智慧的傳遞與培養。信息時代的智慧教育就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教學環境的網絡化、現代化,使教師更為靈活多樣且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更為直接、便捷且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以此實現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其內涵。
1.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智慧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現代化智能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培養學生知識、能力、品質等的全面發展。首先,智慧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和中心地位。學生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是一切教育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最終歸宿,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多元化和個性化發展,強調對人性的關懷和個性的彰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課者,而是課堂教與學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創造者。師生關系是引導者與合作者的關系。由傳統課堂教學的教師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在此過程中,不僅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獲取,更注重尊重學生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興趣,實現人才培養知識、能力和人格等綜合發展的目標。其次,智慧教育呼喚智慧教師。教師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主體,在智能化教學場域中,真正發揮核心作用的仍然是“人”,而非“技術”,因此智慧教學呼喚智慧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對教學課程的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等有清晰地認知,能夠將內涵與外延有機結合,向內深挖教學知識的深度,向外積極拓展知識的廣度。另一方面,教師應該能夠充分利用技術靈活開展教學,而不是依賴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現代智能教學設備,實現教師—知識—學生的互聯互通。智慧教育不是“人學空場”,而是“人的在場”,因此,教師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未改變,只是嵌入到更為現代、便捷和廣闊的知識空間中,實現知識的跨時空傳遞。
2.教學資源:拓展升級
智慧教育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升級,構建了智慧的教育資源環境。一方面,智慧教育提升了教育資源質量,教師不再單純依托于教材或講義,而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實現教學資源的實時在線傳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所需隨時展示,以此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資源的質量,提高學生互動和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智慧教育建構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教學環境,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實現有限物理空間與無限虛擬空間的無縫聯通,同時提供多種師生互動的途徑和渠道。通過教學資源的拓展升級,教師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3.教學效果:師生全面發展
智慧教育對師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智慧教育優化了教學生態,不僅僅是師生之間教與學的優化,更是教學目標和教學方式等全方位的優化。在智慧教育環境中,教師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塑造和智慧的培養,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次,智慧教育能實現精準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大數據進行分析,科學、準確地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為精準教學提供了便利。最后,智慧教育還能夠實現教師教學能力與水平的提升,優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塑造智慧教師。通過智慧教學,可以實現教學相長,滿足教師職業發展需要和學生成長發展需求。
(二)智慧教育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課堂教學的啟示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教育旨在培養具有良好價值觀念、較強行動能力、較好思維品質、較深創造潛能的人才。對于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其智慧教育的核心內容和目標可以概括為:知識的傳遞與教育、技能的訓練與實踐、智慧的培養與生成。因此,智慧教育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課堂教學的啟示主要有以下幾點。
1.樹立系統性的教學理念
應用型人才側重于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在實際的培養過程中往往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重理論輕實踐,即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與提升,導致學生理論基礎扎實,但操作能力較弱。二是輕理論重實踐,即不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知識的獲取更多地依賴于實踐,導致學生無法舉一反三。理論與實踐絕對不是顧此失彼、此消彼長的關系,理論可以指導實踐,同時實踐能夠提升理論層次。因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該樹立系統性的教學理念,既要以學生為中心,又要堅持市場需求的導向原則,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智慧。
2.構建多維度的教學場景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傳統課堂教學場景往往是比較單一的,如在教室、實驗室、企業等實景,往往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并且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會受到諸多限制。智慧教育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實現了教學場景的多維度。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學設備構建起跨時空的教學場景,學生可以在智慧教室實現現場與遠程的學習。此外,師生之間可以開展更為深入和具體的互動與交流,給學生更立體的學習感受。
3.融合多渠道的教學內容
傳統課堂教學中,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學內容比較單一和有限,智慧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幫助教師融合多渠道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內容的協同、多元和豐富。尤其是在實務性較強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構建虛擬的實踐場景,更為直觀地展現教學內容,同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參與積極性。教師不再是主講人,而是課堂的主持人和串聯者,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素材和內容;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是會學習、能學習的“智慧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感興趣或不足的相關素材進行學習,既豐富擴展了教學內容,也塑造了學生的學習與實踐能力。
4.打造高共享的教學資源
智慧教育時代,有很多優秀的在線課程平臺,如智慧樹、愛課程等,都為現代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積極搜索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學生建立起高共享的教學資源平臺。一方面,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教學,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進一步增進了師生的交流與互動,更好地實現教與學的良性發展。教師充分利用教育者的智慧,建構起多元、共享的“智慧學習資源平臺”。
二、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智慧教學模式的設計
高校積極建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智慧教學不僅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更是實現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和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因此,精準研判《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的相關要求,落實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政策,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質量與數量的需求,根據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律,專注于應用型人才知識、能力、智慧及綜合素質的培養。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在教學過程中凸顯“應用”特征,具體而言,可以從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設計。
(一)基于智慧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設計
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具有良好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智慧”人才。因此,智慧教育時代,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突出“智慧”目標,打破只注重知識傳遞與技能培養的傳統培養模式,突出人才綜合素養與能力的塑造。這要求高校從頂層設計開始對整個教學體系進行梳理和設計,需要系統性地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改革和修訂,形成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的培養模式,從而有效指導課堂教學。
智慧教育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堂教學設定以創新能力為核心目標,即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塑造與培養為基礎,實現人才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且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基于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應進行調整和革新,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都應以“能力培養與智慧塑造”為出發點,以社會需要和行業需求為導向,建構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課程教學體系。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基礎知識層面、能力培養層面與智慧養成層面,教學內容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教學方法多元創新,推動智慧教學模式改革。
(二)基于智慧教育空間的教學方法設計
智慧教育時代背景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應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建構一種研創型的教學模式。
應用型人才培養雖然側重能力的塑造,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智慧教育平臺,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可以采用問題式與任務式的教學方法。問題式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智慧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料和思考問題,使學生能夠提前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簡單的了解,并通過思考和研究形成自己的認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智慧教育平臺的信息來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在課前教師與學生已開始了互動與交流,使課堂教學更具目標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可以更為集中的與教師進行深入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感知。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就在于綜合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塑造。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教學中應注重的關鍵環節。任務式學習更加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與培養,即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開展實踐。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后,更多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通過布置任務的方式,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踐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此做出相應的教學安排。問題式學習與任務式學習相互補充,循環往復,不僅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具有針對性,還能在知識與能力培養中形成良性的發展,以此實現“智慧人才”的培養。
(三)基于智慧教育平臺的教學資源設計
智慧教育可以實現虛擬與實體的結合,打破傳統教學場景與環境的限制,將有限的教學空間拓展延伸,實現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的任務聯通與情境實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培養應用型“智慧”人才的目標,積極建構基于智慧教育服務平臺的多元化教學資源,打造智慧的學習空間。一方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廣泛收集教學資源,尤其是網絡幕課資源,通過智慧教學服務平臺推送給學生,或者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立體化的展示。這既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體系,又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師生可以通過智慧教育平臺實現遠程線上交流與互動,打破教育教學的時空限制。除此之外,在教學資源獲取方面,教師可以建立功能強大、存儲空間大的共享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學習,滿足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楊佳佳.欠發達地區高校青年人才流失問題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青年發展論壇,2020,30(3):79.
[2]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3]祝智庭.智慧教育新發展: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及智慧學習空間[J].開放教育研究,2016,22(1):20.
[4]楊佳佳.應用型高校智慧教學內涵闡釋與建構路徑研究[J].林區教學,2020(6):19.
[5]李軍峰,張迎春.普通高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51):335.
[6]馬煥.從翻轉課堂到智慧課堂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49.
■ 編輯∕李夢迪
收稿日期:2021-0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修回日期:2021-04-15
作者簡介:黃瑩(1986—),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哈爾濱學院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
基金項目:2021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應用型高?;旌鲜街腔劢虒W模式建構與應用研究”(GJB142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