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相比于普通人群,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更高。有研究認為:教師面臨的心理壓力是普通人的兩倍;相較于其他25個常見職業,教師的職業壓力排在前六。理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僅是為了教師的個人需求,更是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的需要。因此,在學校管理層面提高教師職業幸福感,以及保障教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校長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領頭人,也是保障教師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校長所制訂的心理健康工作計劃指引著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方向;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力度影響著心理健康工作的實際落地情況;樹立教師自我心理健康覺察和調整的理念,以及完善心理健康保障制度,是維護學校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舉措。除了這些整體規劃和布局,校長還需要提高敏銳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工作。
學校氛圍
學校氛圍是影響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被廣泛地認為是學校工作的質量和特征。許多剛走上講臺的教師會產生抑郁與不適應,或許與他們進入這一行業時遇到的心理健康挑戰有關,他們對學校氛圍的預期和實際情況不符。一項對274名中小學教師的調查研究發現,高工作量、學生不良行為和就業條件差均會導致教師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所以,校長有責任和義務來改良和維護學校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
第一,提高教師的情感安全水平。這有如下體現:校長在校內保障與教師的明確溝通渠道及學校規章制度的強制執行力度;對教師面對同輩或不同人群的欺凌或其他形式的暴力,有及時反應措施;重視教師教育教學質量、專業發展的培養;設置清晰有效的領導系統及加強同事間或主管領導的支持水平;促進各關系之間的和諧協作。
第二,提升校長與教師之間關系的質量。一名教師對其工作學校的評價更多地取決于他們對校長的看法。具體而言,教師對其與校長之間關系質量的看法,教師與校長互相支持與合作系統的順暢程度,是影響教師愿意留在學校的關鍵因素。因此,考慮到教師面臨壓力事件的具體情況,若教師從家人和朋友那里無法獲得足夠支持,那么,校長的支持與關懷則意味著教師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這可以有效減少教師的抑郁癥狀與焦慮癥狀。
學校心理健康援助
校長對教師心理健康的援助要有前瞻性,即不能等到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達到臨床水平才開始心理健康援助,而應在教師心理問題出現之前就提供心理干預措施。
第一,建立職前心理健康培訓。盡管許多研究表明情緒管理等技能對教師職業生涯的成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教師職前培訓模式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度并不高。研究發現,接受過正念培訓項目的教師職業壓力和職業怠倦感更低。另外,教師在職業生涯起始時心理更容易面臨壓力、受到沖擊,因此導致新教師流失嚴重。而經歷過更多教師離職的學生的讀寫和數學水平都更低。為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開展新教師職前心理援助勢在必行。
第二,完善學校心理援助措施。加強教師心理健康技能培訓是行之有效的心理援助方法。這些培訓項目包含情緒調節、遭受挫折時的靈活處理、增強對他人的共情能力、減壓方法等。教師的情緒管理技能尤為重要,因為他們有時不得不在壓力情境下和壓力源(例如學生的破壞性行為)在場的情況下進行自我調節。建立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的預警系統,定期對本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素養進行評估,也是學校心理援助的重要干預步驟。
提升教師個人心理彈性
教師的心理彈性是指教師在重大逆境背景下積極適應的動態過程,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許多個體層面的因素,在發展教師心理彈性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如情感能力、同理心、目標感、樂觀主義、內在動機和自信。因此,保障和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要從學校的外部因素著手,更要考慮教師個人的心理素質。
第一,加強教師的自我關懷。花時間照顧自己的教師會有更高的幸福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運動可以減少抑郁癥狀、睡眠剝奪會產生焦慮。而自我關懷不僅與幸福感有關,還增強了教師享受工作的能力。在學校管理中,管理體系應給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使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高教師工作滿意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提升教師心理彈性不僅是個體層面上的事,還是學校層面在起宏觀調控作用。
第二,提升教師的自尊水平。較高的自尊水平會保護個體的心理彈性。在面對貧困、殘疾和心理虐待時,自尊水平較高的教師會比自尊水平低的教師心理健康程度更高。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自尊的這種保護作用可能是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因此,學校應加強教師的職業價值感和職業歸屬感。只有當教師的個人發展期望與實際工作一致時,才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校環境中并不缺乏提升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但缺失對教師提升個人價值認同的培訓。
第三,增加非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在學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參與度。除了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的積極工作,一線教師也應積極參與到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動態監測中。這不僅有利于更好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更被證明可以間接提高教師的抗壓能力、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非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接受了培訓,向學生傳授社會生活常識和樂觀的思維技巧。這樣廣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增強學生自尊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心理彈性。
學校是一個非常適合進行心理干預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師生將受到更少的威脅和更多的接納。而校長既是全校師生心理健康的管理者,也是服務者。學校領導對教師心理健康水平的關注,能夠對教師的職業體驗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好提高和保障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讓教師獲益,把教師轉變為有效的心理健康變革推動者,成為需要心理健康服務的青少年與心理健康專業人員之間的重要橋梁。
(作者系信陽市第十三小學校長,曾被評為全國第二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個人、河南省特級教師、河南省名校長、河南省學科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所在學校為全國首屆文明校園、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