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棟
2021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中小學課程教材要圍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三大主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
老子有言:“我恒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北蛔u為“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阿房宮賦》是杜牧借用秦亡的歷史來規勸皇帝崇尚儉德的文賦。教材雖經多次變化,但此文始終留存。筆者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對《阿房宮賦》體現的“尚儉德”思想進行解讀,從而讓學生筑牢節儉觀念,培魂育人。
“尚儉德”與“譎往事”
杜牧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寫道:“其譎往事,則《阿房宮賦》;刺當代,則《感懷詩》?!薄稄V雅》中解釋:“譎,欺也。”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顯然杜牧文中的“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等句運用了夸張手法,與歷史事實相差甚遠,是“譎往事”。但杜牧為什么要將阿房宮寫得如此精美宏大,甚至與歷史事實不符呢?目的自然是為了婉諫。
《阿房宮賦》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據《資治通鑒》記載,唐敬宗“游幸無常,昵比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牛僧孺、李德裕因怕觸怒性情暴戾的唐敬宗而招來殺身之禍,都不敢直諫。因此,杜牧選擇了“譎往事”來婉諫。他馳騁想象,用華麗之筆來描述阿房宮內的生活,借助鋪陳和議論來婉諫唐敬宗“尚儉德”。
“尚儉德”與“非壯麗無以重威”
秦始皇為什么要修建阿房宮呢?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從實用的角度來講,是出于辦公的需要。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他內心認為壯麗宏大的建筑能增加皇帝的威嚴。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丞相蕭何曾在長安建設巨大華麗的未央宮。劉邦十分憤怒地說:“天下紛亂,時局未定,苦戰這么多年,是成功還是失敗尚未知道,現在為什么要建造這樣豪華的宮殿?”蕭何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由此可見,盡管在宮殿的修建上“尚儉德”是為政者思想的主流,但建筑壯觀華麗才能體現天子的威嚴仍是一些君王的價值觀。杜牧極力渲染阿房宮的宏大精美,是從建筑上婉諫唐敬宗“尚儉德”。
“尚儉德”與“恤民力”
“儉”是為政者必備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員王穎在《儉德的三重意蘊》中寫道:“個體金錢雖有明確歸屬權,但是通過金錢消耗的資源則屬于所有人?!鼻厥蓟氏牡氖钦麄€社會的財富,而這些財富是老百姓創造的。如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薄賦稅,發展民生,就會為百姓添福祉,增國力。
同時,為政者如果崇尚“儉德”,廉潔愛民,體恤民力,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防止奢侈拜金之風。反之,如果為政者揮霍浪費,貪婪享樂,奢侈之風盛行,則會造成社會矛盾尖銳,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稌x書·傅咸傳》中寫道:“奢侈之費,甚于天災。”杜牧指出秦始皇的驕奢浪費,使得社會矛盾尖銳,最終“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他被迫吞下了自己種出的惡果。而“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聲音如黃鐘大呂,振聾發聵,給后人敲響了警鐘。
“尚儉德”與“民心”
“崇儉抑奢”是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觀,作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之德,歷史上許多明達之士都以節儉為榮。杜牧和韓愈一樣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祖父杜佑曾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這樣的環境使他具有很強的參政議政意識,《新唐書》記載他“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杜牧的《阿房宮賦》道出了底層百姓的心聲,“尚儉德”的諫言也代表了民心所向,得到了眾多士人的認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阿房宮賦》用秦修阿房宮的反面事例來勸諫皇帝應該“尚儉德”。第一段用秦始皇修建宮殿的精美宏大來婉諫唐敬宗在建筑上應該“尚儉德”;第二段用阿房宮奢靡的生活來婉諫唐敬宗應該“尚儉德”;第三段用對比的手法來婉諫唐敬宗應該“尚儉德”“恤民力”,不然王朝會滅亡;第四段希望后人以秦不“尚儉德”的例子為鑒,牢記“尚儉德”。杜牧將奉勸皇帝“尚儉德”扎根于歷史中,譎其事,麗其辭,將自己為國為民的一腔熱血賦于文中,錚錚有聲,光耀千古。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