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鈴
從教22年,跟隨專業人員學習心理咨詢、家庭教育10余年,每每遇到抑郁、緘默、憤怒,抑或厭學的孩子,我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他們。但我不禁扼腕嘆息,如果家長早些懂得孩子成長的規律,早些掌握心理學知識,早點兒明白一些教育誤區……這些孩子也不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只有幾年,一旦錯過這段時間,再想彌補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也不能保證。因此,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應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孩子,坐不住,不是你的錯”
A.喬喬,這個小男孩一入班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板凳永遠不能叫坐,只能稱為“蹲”,小手時刻被含在嘴里,有時是一根手指,有時是幾根手指,有時甚至是一個小拳頭。飄忽的眼神,緊鎖的眉頭,沉思的狀態,只有在搶著給生字口頭組詞的時候,才會表現得異常亢奮……
從班主任那里,我很快打聽到喬喬的有關信息:他媽媽是個月嫂,常年在客戶家住家服務,幾個月不見孩子一面,爸爸主要負責他的生活起居。我決定約見一下喬喬爸爸。
B.涵涵,一個可愛的小美女,手里永遠有折不完的彩紙、摳不完的橡皮,一下課就拉著我的胳膊說個不停。今天課間她問我:“老師,你猜我屬啥?”“你6歲了,應該屬……”不等我說完,她哧溜一下趴在走廊的地上,雙手合著舉過頭頂,腰胯一扭,整個人像條蛇一樣在地上匍匐。我大吃一驚,誰知,她嘻嘻一笑,站起來說:“我屬蛇,老師你記住了吧?”
班主任向我主動介紹了涵涵的家庭:涵涵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涵涵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是個暴脾氣,爸爸小時候一淘氣,就被爺爺揍。從小被揍著長大的爸爸,對涵涵的老師說:“這孩子勞您費心,您該揍就揍,別有顧慮。”
C.瑞瑞,一個乖巧文靜的小男孩,字寫得工整漂亮,上課聽講認真,還會背好多古詩。但他那雙眼睛敏感、警惕,時刻關注著我的表情變化……嗯,這是個有故事的孩子。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低質量陪伴削弱孩子主體性
今天,我見到了喬喬爸爸,他謙和、有禮,對孩子的教育格外上心。因為妻子經常不在家,所以喬喬爸爸帶孩子很用心,但在生活上包辦、替代過多。
通常情況下,陪伴時間多就會管得多,管得多就容易陷入細節,導致對孩子的過度干預和不必要限制。當父母以成人的眼界、知識、經驗和能力去評判孩子行為時,就會惹出許多不必要的煩惱,甚至生出無名怒火。此時,孩子在父母陪伴中感受到的就不是快樂與愛,而是沉重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
其實,影響親子陪伴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不是陪伴時間的長短,而是陪伴質量的高低。高質量陪伴是指在陪伴過程中著重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解決孩子成長中的目標、方向和動力問題。低質量陪伴是指陪伴過程中事無巨細,結果陪伴變成了干涉,孩子的自由空間被壓縮,主體性被削弱。低質量陪伴很容易造成負面效果。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簡單粗暴的教育只會徒增焦慮
下午,涵涵由于上課不注意聽講,課堂作業沒有完成,放學后被留在教室補寫作業。爺爺來接她時,聽說她作業沒完成,上去就是一腳。涵涵從板凳上摔了下來,桌椅磕碰聲、涵涵的驚叫聲仿佛來自一部恐怖片。
你知道嗎?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嚴重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精神,擾亂孩子內心的秩序,制約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和自我意識的建立。這些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其實,孩子生來都是有羞恥心和自我修正機制的。他們做錯事也會有內疚感,會為此感到沮喪,甚至會像成人一樣自我否定。當然,他們也會啟動自我修正機制,從中學習經驗、領悟道理,并在今后的行為中自覺改善。
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家教講堂是一個有溫度的智慧父母的共同體
“家庭好了,教育才會好;父母好了,孩子才會好;家庭教育好了,學校教育才會輕松高效。”鑒于此,焦作市第三十三中學小學部向一年級新生家長開設家教講堂,讓家長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第一節課上,我以《讀懂孩子,做好孩子人生的起跑線》為主題,使家長意識到家庭要承擔滿足孩子成長的六大功能,即認知、熏陶、監督、強化、參照和篩選功能的責任。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關于規則感
孩子有了規則感,才有自控能力。自控能力包括情緒自控、言語自控和行為自控。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在對分別為4歲、9歲和15歲三個年齡階段的139名孩子長期跟蹤研究后,發現存在三種情況:1.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并謹慎地說明遵守要求的理由,制定清晰的規則并貫徹始終,那么孩子愿意內化父母立下的規則,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也更為出色。2.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很少給孩子設立規則,對孩子的行為不加約束,那就會喪失父母的權威感,孩子的規則意識也很薄弱,學習能力和成就動機相對較低。3.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依靠懲罰和強制性策略來維護規則,卻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從這些規則的原因,那么孩子的內心將充滿沖突,難以內化社會價值,并且會感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更加關心能否得到其他人的認可。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從小建立規則意識非常重要,建立規則和執行規則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只重視“他律”,強調了父母的權威,而沒有幫助孩子建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效果也不好。2.5~6歲是建立規則的敏感期,6~8歲是建立規則的黃金期。給足孩子愛,能感受到愛的孩子才會去遵守規則;否則,孩子會以破壞規則來換取關注。
朱永新說過,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父母大多數沒受過專門訓練,傳統思想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更易使父母走向極端,導致教育理念的偏頗或對教育職責的漠視。那么,如何改變這一情況呢?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心發育規律,尤其是成長的敏感期。其次,父母要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懂得如何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溝通。最后,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關注與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走在孩子成長的前面,那么即使孩子各方面的發展不盡如自己所愿,謾罵、指責、抱怨也會遠離。我們知道,孩子的花期不同,只有方法得當,才能靜待花開。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