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俊
下午戶外活動,我和孩子們在操場上散步。這時,忽然聽見蹲在門崗室后面草地上的悅悅大聲叫了起來:“老師,快來看,這里有一只小動物,一扭一扭的。”話音剛落,小朋友們都圍了過去,異口同聲地說:“讓我看看,讓我看看。”我蹲下來,聽見悅悅抬頭問:“老師,這是什么?它身上怎么都是刺?”“這是仙人掌吧?”齊齊猜道。“不是,這是小刺猬,我見過。”金陽小朋友揭曉了答案。
“這是刺猬呀,它的刺好長啊,它會扎人嗎?”弘毅驚奇地說道。“小刺猬迷路了嗎?它要去哪里呀?”木子接著問。“它去找媽媽。”“不對,它去找吃的。”“老師,它迷路了,我們先收養它吧!”“老師,小刺猬吃什么呀?”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
孩子們對刺猬如此感興趣,有的還沒見過刺猬,是我沒想到的。于是,我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就地組織了一次討論活動,一起討論小刺猬。孩子們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刺猬吃什么?”“它住在哪里?”“刺猬家是什么樣子的?”“刺猬有多少種類?”“它冬天也會像青蛙一樣冬眠嗎?”……面對幼兒的這些問題,我趕忙拿出手機把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記了下來,并決定立即設計“‘迷路’的小刺猬”這一自然教育課程。
我將這只“迷路”的小刺猬請到中一班做客,大家一起用廢舊的紙箱給它建了一個溫馨的小窩。當天放學后,我在班級家長微信群里發送通知,請家長們帶孩子搜集刺猬的資料。第二天,有的孩子把有關刺猬的繪本帶來了,有的孩子把家中的小刺猬玩具拿來了,還有的孩子把在網上搜索的刺猬相關知識請家長記錄在紙上帶來了。在孩子們的提議下,我們把帶來的東西在科學區里開辟一塊地方放置,并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奇妙的大自然”。孩子們在這里自主學習,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于是,中一班了解刺猬的活動就此展開、延伸。
貝貝指著書問:“老師,書上說刺猬吃堅果、蘑菇和昆蟲,一晚上能吃掉很多蟲子,是辛勤的園丁。而我們喂它吃青菜,它到底吃什么呀?”書本上介紹的有關刺猬的生活習性使貝貝感到疑惑。這幾天我們招待班里的“小客人”用的確實是從廚房找的青菜,雖然開始時我查資料看到了刺猬可以吃的東西不少,但卻只喂了最容易找到的食物。
聽到貝貝的發問后,我豁然開朗,何不讓孩子們嘗試著親自解開謎題?我提出建議:“小朋友們,我們來試一試吧,看看刺猬到底吃什么。”“老師,咱們去院子里找,那兒的草地有小蟲!”從孩子們的興奮中,我體會到了適時引導的意義。我帶著幾個小朋友從幼兒園的廚房要來了蘋果、西瓜、米飯粒、蘑菇等,聰聰他們在院子里撿拾落在地上的樹葉和草根,沒有找到小昆蟲。大家將食物擺放到養小刺猬的紙箱,靜靜地等待著。
不一會兒,小刺猬慢吞吞地探出了腦袋。“啊,它吃蘋果啦!”“它還吃西瓜了!”孩子們驚喜地說道。幾天后,通過我們的統計發現,小刺猬比較喜歡吃瓜果和堅果,小蟲子和青菜也在它的菜單上,樹葉和草根它吃得較少。“哦,原來刺猬也喜歡吃水果呀。”孩子們用行動找到了答案。
后來,因為孩子們對刺猬產生持續不斷的探索興趣,我班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學活動,如科學活動“什么季節容易看見刺猬”“刺猬身上的刺有什么作用”,美術活動“小刺猬背果子”,體育活動“勇敢的小刺猬”,以及語言活動“小刺猬找春天”情景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激發了孩子主動親近、探索大自然的積極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科學領域的核心目標是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科學現象、事物產生好奇心,總是會問為什么,而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就是圍繞“為什么”而展開。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生活中的教育契機,設計適宜的教育活動去解答幼兒的“為什么”。幼兒通過實際觀察、比較、親自操作、體驗等方法,去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不斷積累經驗,并將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中,形成受益終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這次探索刺猬秘密的系列活動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發展了他們對刺猬的認知。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一定要善于發現、滿足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做幼兒的玩伴。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參與到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中,并且不忘自己的教育職責,才能使孩子生動、活潑和主動發展,教師才能從中體會育人的那份快樂。
(責編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