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張玉揚 孫秀云
1.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婦科一病房,遼寧撫順 113008;2.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腫瘤內二科,遼寧撫順 113008;3.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婦產科,遼寧撫順 113008
在全球范圍內,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疾病,并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宮頸癌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漲。在我國,宮頸癌也是女性比較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應該引起大眾廣泛重視[1]。生活中有多種可以誘發宮頸癌的原因,例如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免疫系統功能缺陷、吸煙、家族遺傳史、長期服用避孕藥。其中最為常見的病因是HPV 感染,該種病毒有很多種,有幾類與宮頸癌的發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可稱為高危型HPV[2]。通常大多數人感染過HPV 可自行清除,但有少數人體內會一直存在感染,這類人群最容易誘發癌癥[3]。目前對已發現的宮頸癌患者的治療方式主要根據宮頸癌分期進行選擇,早期宮頸癌患者通常會選用手術,但以往的開腹根治術,對于手術不耐受的患者是比較痛苦的,術后可能會伴有一些并發癥,患者預后較差。近年來腹腔鏡手術方式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創口范圍小、恢復時間短等都成為了其主要的優點[4]。本文針對腹腔鏡手術治療早期宮頸癌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收治的110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55 例。試驗組年齡37~60 歲,平均(48.5±3.2)歲;病程1~3月,平均(1.3±0.3)月。對照組年齡34~58 歲,平均(46.0±2.4)歲;病程1~3 個月,平均(1.2±0.2)月。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為宮頸癌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心臟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②精神類疾病或者癡呆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④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手術禁忌癥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對照組采用開腹宮頸癌根治術,具體步驟包括:若患者有一些慢性病,在術前要對其進行控制或將疾病的治療方式進行調整,例如糖尿病患者要將胰島素改為皮下注射,患有慢性肺疾病的患者術前要禁煙,并進行一些功能鍛煉等等。患者術前12 h 禁食,術前4 h 禁水,并且術前進行灌腸,保持腸道清潔,在手術當日下尿管,沖洗陰道。手術時,囑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下腹正中切口,逐層切開暴露腹腔,探查盆腔、腹腔器官有無粘連,若有粘連需先分離,提起子宮及雙側附件,分別處理雙側附件和圓韌帶,剪開腹膜,分別處理雙側子宮骶韌帶和主韌帶,最后切除子宮,縫合陰道殘端,關閉腹腔及腹壁各層。若有出血發生,要使用藥物等手段進行止血,并且使用抗生素防止患者創口發生感染,引發其他并發癥。
試驗組采用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具體操作包括:術前準備過程與對照組相同。腹腔鏡治療宮頸癌患者選用宮頸錐形切除術,囑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利用重錘擴張器將陰道擴張使宮頸充分暴露,鉗住宮頸前唇外壁。在切除前進行預防術中出血的處理,即使用可吸收線將子宮動脈的下行支結扎,并且在黏膜下注射腎上腺素或垂體后葉素。之后將手術刀片置于宮頸口外的5~10 mm 作環形切口,手術醫生將刀片角度調整到30°~50°,于子宮頸行錐形切除,保證刀片斜入的深度為1.5~2 cm,準確將宮頸完整切除。此步操作結束后,手術醫生要注意錐形切口上方有無病變組織殘留,如有遺漏,及時進行切除。宮頸切除后,再次選用可吸收線對創口進行縫合。術后操作步驟與對照組相同。
手術后直至患者出院前,統計和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恢復情況指標以及手術滿意度。并發癥主要分為出血、泌尿系統損傷、腸瘺、感染。并發癥總發生率=(出血+泌尿系統損傷+腸瘺+感染)例數/總例數×100%。術后恢復情況指標涵蓋術后恢復飲食時間、住院時間及排氣時間。手術滿意度是指兩組患者對采用的手術方式進行評價,詳細分類整理,采用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撫礦總醫院自制的評分量表進行評測,分值為0~100 分,分為三種:滿意(≥80分)、較滿意(≥60 分且<80 分)、不滿意(<60 分)。該量表的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為0.81,量表回收率為100%,手術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術后恢復情況以及手術滿意度于患者出院前進行評測。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試驗組的術后恢復飲食時間及排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d,±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比較(d,±s)
試驗組對照組t 值P 值55 55 2.03±0.24 3.58±0.67 5.731 0.001 9.67±0.45 12.34±0.87 20.216 0.001 1.34±0.56 2.01±0.74 5.354 0.001組別 例數 恢復飲食時間 住院時間 住院時間
試驗組的手術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總滿意度的比較[n(%)]
宮頸癌的好發人群年齡比較廣泛,通常初次妊娠年齡較小的女性在25 歲之后疾病的發生概率遠高于其他女性。但最為常見的病因還是HPV 感染,目前已采用研發出來的HPV 疫苗可以有效的降低宮頸癌的發生概率,對年輕的女性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5-8]。早期宮頸癌并沒有癥狀或者出現之后患者并沒有重視,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一些癥狀可以高度提示宮頸癌,例如疼痛、陰道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不明原因的發熱、貧血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陰道不規則出血,也是最容易忽視的臨床表現[9-10]。根據病情的發展程度,宮頸癌可以分為四期,即Ⅰ期:腫瘤僅局限于子宮頸局部;Ⅱ期:腫瘤侵犯到陰道上2/3,但未侵及盆腔周圍器官;Ⅲ期:腫瘤已采用侵及陰道下1/3,并且已采用有其他器官轉移癥狀;Ⅳ期:腫瘤侵及直腸、膀胱,甚至于肺部也有所受累。早期宮頸癌屬于局部宮頸癌,往往以手術治療為主,若隨著病情逐漸惡化,轉移到其他器官,此時就只能給予患者放化療等非手術方案[11]。
本研究選擇110 例早期宮頸癌患者,并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和開腹宮頸癌根治術,通過對兩組數據的統計整理,可以發現兩種手術方式的區別。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恢復飲食及排氣時間均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手術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以看出腹腔鏡手術明顯要優于采用開腹手術治療,不僅可以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而且可促進術后患者的自身感受及身體恢復[12]。在臨床上,采用開腹手術的創傷大、感染概率高,腹腔鏡手術創口較小,有利于術后的恢復,降低感染風險,愈合后更少影響到美觀[13-15]。腹腔鏡手術結束后,患者早期就可以進行下床活動并且可以自主飲食,無需時時陪護,為其家屬減輕了很多壓力。并且該類患者的住院時間遠短于采用開腹手術患者,節省了醫療資源的同時,也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益處[16]。
綜上所述,在手術根治早期宮頸癌患者方面,采用腹腔鏡宮頸癌根治術更有益于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并且可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因此會成為多數患者的選擇,值得在臨床上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