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似錦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干部保健特診部,福建廈門 36100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是一種缺血性心臟病,常見于40 歲以上的中老年患者,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管管腔狹窄或阻塞、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易出現胸痛、胸悶等不適。冠心病主要分為慢性冠脈疾病和急性冠脈綜合征。慢性冠狀疾病包括穩定型心絞痛、冠脈正常的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等,急性冠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猝死。冠心病易反復發作,情況危重患者發展至急性加重期,可危及生命,因此對冠心病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尤為重要。臨床上大多數冠心病人群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需要合理的用藥指導,適度調整生活作息,改變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加強運動,減少情緒劇烈波動等情況[1]。因此,尋找積極有效的高齡冠心病護理模式,成為醫護工作者目前關注的重點。本研究探討預見性風險護理在高齡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的160 例高齡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80 例。對照組中,男45 例,女35 例;年齡80~97歲,平均(87.39±1.05)歲;病程3~8年,平均(5.53±0.24)年。觀察組中,男51 例,女29 例;年齡80~98 歲,平均(86.21±1.54)歲;病程3~9年,平均(5.22±1.7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冠心病防治策略》[2]對冠心病的診斷標準者;②本人或者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理及精神疾病者;②中途脫落者;③存在心、肝、腎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包括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運動指導、心理護理、積極調整患者心態、減少不良嗜好及生活習慣、規范作息、提高患者依從性等。
觀察組患者采用預見性風險護理模式,具體如下。①在科室成立預見性風險護理工作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投票選出一名副組長,其他科室成員均為組員。護士長制定冠心病患者預見性風險護理總目標,制定副組長及組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副組長協助組長,帶領組員有針對性地為每一位患者進行評估,從而制定更詳細、更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預見性風險護理措施;組員各司其職,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個性化的預見性風險護理措施,嚴格落實,認真執行。及時評價護理措施落實的情況及患者的病情變化。②落實相關的管理機制,實行責任到人,明確各崗位職責,完善相關的獎懲機制,提高每一位組員的工作積極性。③每周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一次業務學習,學習冠心病的相關知識及國內外最新進展,不斷提高每一位組員的護理能力,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④預見性風險分析:根據每位患者自身情況及冠心病危險因素繪制風險列線圖,列出每位患者最有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對預防高齡冠心病患者風險發生的可能失效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應用頭腦風暴尋找真因,及時進行改進處理,從而制定出更準確、更貼合患者實際、更為有效的護理措施。⑤心理護理:冠心病患者病情不穩定,反復發作,心理負擔較大,極易導致患者產生恐慌等負面情緒,對此,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做到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更耐心細心地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對患者的疑問進行全面的分析及解答,盡量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⑥合理用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加強患者對冠心病知識的全面了解,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及時與醫生溝通患者病情,遵照醫囑及時調整用藥劑量,給予患者用藥指導,可以通過視頻、手冊、親身示范等方法,囑患者遵醫囑用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⑦健康飲食指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菜譜,邀請患者的家屬從旁協助,加強飲食健康教育,反復叮囑患者及家屬飲食禁忌要點,講清其中利害。在言語上重點表揚依從性較高的患者,提高患者健康飲食的積極性,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⑧運動指導:與患者溝通,制定可行的、個性化的運動方案,督促患者按照計劃進行運動,及時評估患者運動后的病情變化,以防發生意外。⑨心理護理: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尤其是患者的情緒管理,及時發現患者情緒波動,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起到情緒調節的作用。指導患者調整不良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等[3-4]。護士應根據具體情況,合理有效地幫助患者恢復積極心態,營造良好的護理氛圍。⑩每月進行一次個案護理查房,一次疑難病例討論,將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好的案例進行分享,將疑難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兩組患者均干預10 周。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功能相關指標、遵醫行為、生活質量評分。①心功能相關指標。包括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及舒張早期/舒張晚期最大血流峰值(early diastolic/late diastolic peak blood flow,E/A)。②遵醫行為評分。采用自制的遵醫行為評分量表,包括四項內容:合理用藥、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情緒穩定,每項各10 分,分數越高表明遵醫行為越好。量表經2 名以上專業內專家進行信效度評估,Chronbach′s α 系數為0.87,半分信度系數為0.80。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量表,包括四項內容: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健康滿意度、心理健康狀態,每項各2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量表經2 名以上專業內專家進行信效度評估,Chronbach′s α 系數為0.89,分半信度系數為0.86。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LVEDD、LVEF、E/A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LVEF、E/A 高于對照組,LVEDD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LVEF、E/A高于護理前,LVEDD 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相關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相關指標的比較(±s)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80 80 51.61±5.77 51.25±6.47 0.489 0.053 49.35±2.96a 41.22±3.44a 12.454<0.001 32.77±6.59 32.49±6.36 0.114 0.397 40.58±3.97a 46.52±4.41a 10.297<0.001 1.04±0.05 1.04±0.02 0.467 0.249 1.14±0.06a 1.29±0.08a 9.742<0.001組別 例數 LVEDD(mm)護理前 護理后LVEF(%)護理前 護理后E/A護理前 護理后
兩組患者的合理用藥、健康飲食、適度運動、情緒穩定遵醫行為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的比較(分,±s)
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80 80 7.36±0.25 5.71±1.31 8.357<0.001 7.49±1.02 5.01±0.12 15.236<0.001 7.38±1.14 4.39±0.28 10.945<0.001 7.27±0.54 5.63±0.22 14.775<0.001組別 例數 合理用藥 健康飲食 適度運動 情緒穩定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80 80 5.26±0.15 5.16±0.12 0.842 0.212 15.39±0.24a 8.56±4.31a 21.078<0.001 5.15±0.26 4.16±0.26 1.067 0.195 16.48±1.36a 9.65±0.27a 15.469<0.001 5.32±0.12 5.66±0.69 0.045 0.375 17.96±0.22a 7.35±2.49a 22.156<0.001 6.28±0.54 5.04±0.26 1.134 0.160 12.47±1.25a 8.56±2.23a 10.574<0.001組別 例數 生活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社會活動能力護理前 護理后健康滿意度護理前 護理后心理健康狀態護理前 護理后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也稱冠心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資料顯示,我國冠心病死亡人數已列世界第二位[5]。冠心病主要病理機制為心肌缺血缺氧,導致心絞痛、缺血性心肌病,嚴重者導致心肌梗死、腦梗死、休克、心力衰竭等。冠心病的典型癥狀有胸痛、呼吸困難、心律失常、心絞痛、胃腸道癥狀等[6-9],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需要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LVEF、E/A、遵醫行為評分、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LVEDD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預見性風險護理模式通過繪制發生風險列線圖,進行前瞻性的分析,得出患者的危險發生因素,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及時解決,從而有效減少失效情況的發生,加強患者對冠心病的了解,增強合理用藥、適度運動、健康飲食、情緒控制的積極性,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及癥狀的緩解,顯著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心肌梗死罹患情況[10-13]。分析其原因,相對于常規護理模式來說,預見性風險護理模式具有個性化護理、針對性強、護理效率高等特點。預見性風險護理模式作用于冠心病患者,有利于為每位患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提高護理效果,針對每位患者冠心病的不同誘發因素[14],提供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幫助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能夠從根本上提高患者對冠心病的了解,引導患者進行適當、合理的運動,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15],大大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加速患者康復。預見性風險護理的相關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能夠幫助患者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心理壓力,提高患者對治愈成功的信心,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護理意識,從而提高患者的治愈成功率。
綜上所述,預見性風險護理模式對高齡冠心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較好,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