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俊 李月芬 胡 艷 曾 洪 王 珊 楊素琴 王 玉
江西省萍鄉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西萍鄉 337000
臀先露是臨床常見異常胎位,其分娩困難且容易發生臍帶脫垂。因臀位及肢體不能很好地對產道產生擴張作用,且由于胎兒頭部周徑較臀位大,導致胎頭難以娩出。臀先露圍生兒死亡率是枕先露的3~8 倍[1-3],剖宮產可降低足月臀位圍生兒死亡率及新生兒患病率,但會影響孕婦再次妊娠及子代遠期健康[4-6]。前傾倒置位和側旁釋放位是孕婦臨產鍛煉時的兩種鍛煉體位,臨床中,超聲提示臀位孕婦多采用膝胸臥位,但效果不佳。本研究選取60 例超聲提示臀位的孕婦行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干預,旨在探討其效果。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江西省萍鄉市婦幼保健院定期產檢的120 例經超聲提示臀位的孕婦,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 例。觀察組年齡21~35 歲,平均(28.45±2.36)歲;初產婦47 例,經產婦13 例。對照組年齡22~36 歲,平均(29.05±2.87)歲;初產婦42 例,經產婦18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均經超聲檢查提示為臀位;②孕齡28~32 周;③18 歲≤年齡≤45 歲;④所有入選孕婦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高血壓、羊水過多、青光眼、鼻竇炎孕婦;②胎兒臍帶繞頸孕婦。
對照組行常規膝胸臥位干預;觀察組行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兩組均連續鍛煉1 周。
1.2.1 膝胸臥位 孕婦跪在床上,取跪伏姿勢,兩手在床面平貼,雙腿分開保持與肩膀同等寬度,胸與肩貼近床面,臉部與身體朝向保持一致,彎曲雙腿,讓大腿與床面保持垂直。鍛煉頻率為2 次/d,15 min/次。
1.2.2 前傾倒置位 孕婦跪在沙發邊緣或樓梯頂部,腿放置于沙發、床或其他表面上,將手小心放在地板上,放低自己頭部,并將頭放在前臂上,伸出肘部并緊閉雙手,讓頭自由懸掛起來,藏起下巴,頭不要放在地板上,伸直肩膀,為頭部騰出空間,膝蓋靠近邊緣的地方,臀部最高,可適度傾斜、擺動臀部,或者緩慢做背部起伏運動。在此過程中,孕婦骨盆如果后傾則將下背部展平,為骨盆頂部提供更多空間,再進行3 次深呼吸,松弛腹部,肩膀處用力,伸長下頜和頸部。鍛煉頻率為5~7 次/d,30 s/次,間隔時間為15~120 min。
1.2.3 側旁釋放位 孕婦取側臥位,頭靠在枕頭上不能傾斜,保證頸部為直線,操作者面對孕婦站立,在操作者的幫助下將腿或臀部牢牢靠在邊緣處,防止墜床;孕婦扶住沙發邊緣的椅子或桌子,將側臥位上方的腰臀部從沙發邊緣向前挪動5 cm,鍛煉頻率為4~6 h/次,2~3min/次,最好有1~2 人在旁邊協助。
①所有孕婦于孕37 周后進行超聲檢查,臀位糾正為頭位的例數/總例數×100%作為糾正成功率,分娩后比較兩組的順產率,順產率=順產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糾正臀位所需要的時間。③詢問和觀察每位孕婦做操時的感受,按照好、一般、不好三個級別進行評估,計算并比較兩組的總舒適度。總舒適度=(好+一般)例數/總例數×100%。④比較兩組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所得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兩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糾正成功率(83.33%)及順產率(90.00%)均高于對照組(55.00%,41.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糾正成功率及順產率的比較[n(%)]
觀察組的糾正成功所需時間為(3.89±1.02)d,短于對照組的(5.35±1.23)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077,P<0.001)。
觀察組的總舒適度(96.67%)高于對照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總舒適度的比較[n(%)]
觀察組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產程的比較(±s)

表3 兩組產程的比較(±s)
觀察組(n=60)對照組(n=60)t 值P 值8.68±1.38 10.84±2.43 5.987<0.001 43.82±4.12 59.12±5.28 17.696<0.001 6.65±1.45 7.24±1.47 2.213 0.029 9.25±1.35 11.24±1.89 6.637<0.001組別 第一產程(h)第二產程(min)第三產程(min)總產程(h)
分娩是人類繁衍自然現象,促進患者自然分娩,使用科學有效的干預方式提升母親舒適性十分重要,其越來越受到助產人員的重視。臨床糾正臀先露的方法很多,如傳統胸膝臥位、艾灸等,但胸膝臥位存在動作難度大,不易掌握的缺點,采取胸膝臥位常常導致呼吸困難,孕婦很難堅持,且效果不好,大部分患者復查時仍是臀位[7-9]。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糾正臀位的原理是可以松懈子宮下段和子宮頸的韌帶,行前傾倒置位再直立時,子宮骶、宮頸、圓韌帶等部位就會放松,重復多次進行伸展對釋放可能的痙攣不對稱有幫助,也可以讓嬰兒的頭部更適合分娩[10-12]。
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對照組采用膝胸臥位,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糾正成功率(83.33%)高于對照組(55.00%)(P<0.05),提示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能有效糾正臀先露,效果優于傳統膝胸臥位,這可能是因為胎兒的重心在背部,進行前傾倒置位訓練時,在地球吸引力的作用下,胎兒可繞著自己體軸進行旋轉運動,旋轉運動的方向指向母體腹部,胎兒的背部朝著母體的腹部移動,胎兒頭部則向母體腹部移動,形成最佳胎方位[13-15]。側旁釋放位孕婦取側位,也可以使胎兒背部重心向產婦側后方運動,帶動胎頭向同一方向運動,發揮糾正臀先露的作用,且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具有操作性強、一日可重復多次,安全系數高的優勢。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的順產率(90.00%)高于對照組(41.67%)(P<0.05),提示前傾倒置配合側旁釋放未糾正胎兒臀先露能有效提升其順產率,這可能是因為干預后胎兒胎位得到有效糾正,胎兒在臨產時處于最佳方位。此外,前傾倒置配合側旁釋放可以幫助產婦放松肌肉,減輕產婦不良情緒,幫助產婦應付陣痛;前傾屈身也可以促進胎兒重心前移,有利于促進胎頭旋轉至前檔位置,減少難產事件的發生,故順產率顯著提升。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糾正成功所需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提示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糾正胎兒臀先露的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因為兩種方法交替使用均能促進胎兒胎頭向腹部轉移,起協同作用,且避免了采用同一種方法的枯燥乏味,有利于提升孕婦的鍛煉積極性。既往研究較少見前傾導致位,黃雪群等[12]的研究中,孕婦在孕晚期采用前傾位訓練可有效改善臨產時胎位,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總舒適度(96.67%)高于對照組(70.00%)(P<0.05),提示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能有效提升孕婦舒適度,兩種鍛煉方法交替使用避免了肢體麻木,提升了孕婦的舒適度。此外,觀察組的各產程及總產程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前傾倒置配合側旁釋放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產程,干預后胎兒胎位得到有效改善,對產程時間產生積極影響,更有利于胎兒娩出,故產婦產程縮短。
綜上所述,前傾倒置位配合側旁釋放位能有效糾正臀先露,縮短糾正成功所需時間,提升孕婦順產率及舒適度,縮短其產程,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