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夏芳 曾艷珍 徐敏娟 曾 敏
江西省贛州市人民醫院產科,江西贛州 341000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 h 內,陰道分娩者出血量≥500 ml,剖宮產者出血量≥1000 ml,潛在嚴重感染、失血性休克風險,威脅產婦生存質量[1-2]。為保護產婦生命安全,需實施積極有效的產后出血防治措施[3]。當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是產后出血常用的治療方式,其中常見的治療藥物有縮宮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手術治療包括子宮動脈結扎術、全子宮切除術等[4]。縮宮素半衰期短(2~3 min),且存在劑量飽和性,安全性較高。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F2α衍生物,半衰期長、生物活性強、水溶性好,能強烈收縮子宮滑肌群,止血效果明顯。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適用于宮頸或子宮下段收縮不良引起的產后出血,止血效果明顯。基于研究目的,本研究對產后出血患者實施縮宮素注射液、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加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兩種不同治療方式,比較其治療效果,力求推進臨床關于產后出血的研究。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分娩的40 例產后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0 例。對照組中,初產婦9 例,經產婦11 例;陰道分娩13例,剖宮產7 例;年齡18~40 歲,平均(28.39±1.37)歲;孕齡35~40 周,平均(37.64±1.29)周。觀察組中,初產婦8 例,經產婦12 例;陰道分娩14 例,剖宮產6 例;年齡18~40 歲,平均(28.67±1.26)歲;孕齡35~41 周,平均(37.59±1.32)周。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6 版[5]中產后出血診斷標準;②年齡18~40 歲; ③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會批準;④入選患者、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意識障礙患者;②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③大出血急診手術患者;④心、肝、肺、腎等主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⑤軟產道裂傷患者;⑥凝血障礙患者;⑦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⑧胎盤植入及粘連等患者。
對照組行縮宮素注射液(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B20200327,國藥準字H31020850,規格:1ml∶10 單位)治療,于宮頸注射或經肌內注射,若注射5 min 后,出血量>300 ml,且出血速度無明顯變化(無變慢趨勢),需用手托子宮(恥骨上方),子宮托起高度>盆腔高度。同時,另一手按摩子宮,力量適中且均勻,頻率宜保持在30 次/min。
觀察組給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商品名:欣母沛,Pharmacia and Upjohn Company,生產批號:PAA093740,注冊證號H20170146,規格:1 ml/支∶250 μg)加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采用深部肌內注射,常規消毒處理后,針刺注射點達臀大肌肌層,注射器回抽無血后,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1 ml 注入肌層。若止血效果不佳,則隔15~90 min 再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1 ml,總劑量宜低于8 ml。同時行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患者呈膀胱截石位,做好術前準備(消毒、鋪巾、導尿),主刀醫師、助手分別站在患者身旁,主刀醫師站右側,助手站左側。助手負責患者宮頸暴露工作,宮頸暴露使用陰道拉鉤方式暴露。主刀醫生負責進行手術,先對宮頸用宮頸鉗鉗夾住,并向陰道口方向牽引。宮頸4 點處用2-0 可吸收強生線進針,子宮2 點出針,出針后打結,打結方向盡量貼近宮頸穹隆部。宮頸組織縫合時,不宜將宮頸內膜穿刺,同樣穿進針方式,自宮頸10 點處進針,宮頸8 點處出針,打結。
1.3.1 產后出血量 比較兩組產后2、24 h 的出血量。方法以容量法、稱重法為主,新生兒娩出后,于患者臀下放置聚血盆(帶計量儀),會陰縫合完畢后取出聚血盆,讀取計量儀數值;然后利用稱重法測量接產過程中處理傷口的敷料以及產后24 h 內會陰部紗布吸收的血量,每100 克為100 ml;最后采用患者產后總出血量容量法、稱重法測量出血量之和。除此之外,根據患者出血原因,實施相應止血操作,并記錄患者出血至完全止血成功的時間。
1.3.2 產后恢復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產后惡露時間、產后月經量、產后月經周期。
1.3.3 不良事件 記錄兩組的子宮切除、產褥病發生例數。
采用SPSS 26.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產后2、24 h 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的比較(ml,±s)

表1 兩組患者產后出血量的比較(ml,±s)
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20 20 562.64±42.61 507.63±41.84 4.120<0.001 780.05±56.09 623.67±54.47 8.945<0.001組別 例數 產后2 h 出血量 產后24 h 出血量
兩組患者的產后惡露時間、產后月經量、產后月經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產后恢復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產后恢復指標的比較(±s)
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20 20 16.34±2.37 9.76±1.46 10.571<0.001 15.62±1.23 9.11±1.29 16.334<0.001 32.47±4.71 33.14±4.42 0.464 0.645 54.89±5.43 56.92±5.38 1.188 0.242 32.22±5.31 31.76±5.16 0.278 0.783組別 例數 止血時間(min)住院時間(d)產后惡露時間(d)產后月經量(ml)產后月經周期(d)
觀察組的子宮切除率(5.00%)、產褥病發生率(10.00%)均低于對照組(30.00%、4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的比較[n(%)]
近年來,剖宮產人數明顯增加,由此增加了產后出血的發生例數。產后出血為分娩期嚴重并發癥,是造成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6-7]。若產后出血發生后,患者接受藥物和(或)手術治療未獲得滿意效果,為救治患者生命需行子宮切除術。子宮切除術雖能糾正患者產后出血癥狀,但會使患者失去子宮,喪失生育能力,易對產婦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8-9]。因此,探求一種有效安全的止血措施對于產后出血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義[6]。目前,臨床認為造成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凝血功能障礙等,其中最常見病因是子宮收縮乏力,約占70%,且80%以上患者的產后出血現象發生在新生兒娩出2 h內。因此,積極防治產后出血是保證產婦生命安全的重要舉措。
趙艷梅等[10]的研究顯示,預防產后出血的最佳時間是第三產程,所以對產婦第三產程實施積極處理至關重要。胎盤娩出后,肉竇依賴子宮肌收縮壓迫血管(肌束間),進而止血。而子宮收縮乏力時,壓迫止血無效,致使宮腔大量出血,威脅產婦生命安全。造成產后子宮收縮乏力的原因較多,主要有子宮膨脹過度、子宮肌纖維水腫、子宮纖維損傷等[11-12]。因此,臨床應對產后出血高危因素進行了解和掌握,對患者病情加以熟悉和了解,及時予以相應治療[13]。
產后出血的傳統治療方式有子宮按摩、宮縮劑藥物,若宮縮劑藥物治療無明顯效果,產后出血情況控制不佳,則需實施子宮動脈結扎術、宮腔填塞紗布、子宮動脈栓塞治療[14]。對于保守治療無效的產后出血患者,需行子宮切除術,以救治患者生命,但多數患者難以接受[15]。縮宮素亦稱為催產素,為防治產后出血一線藥物,具有價格便宜、起效迅速、見效迅速等優勢,止血效果明顯,但存有作用時間短、代謝速度快等缺點,而且僅對子宮體平滑肌作用有受體飽和現象,縮宮素劑量增加,其效果不變,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目前,產后出血治療廣泛應用欣母沛加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治療,其療效得到了患者及家屬的肯定。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屬于PGF2α的15 甲基衍生物氨丁三醇,具有劑量小、器官選擇性等特點,能強化子宮收縮效果,并能加大子宮收縮幅度和頻率,加強全子宮肌的收縮力,且對其他器官無明顯不良反應,是產后出血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是根據子宮血供解剖特點,阻斷宮頸下段的血運,呈現為機械性壓迫止血,止血迅速,并具有引流效果,宮腔內積血量少[16-17];而且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對儀器設備和主刀醫師技術的要求較低,且具有微創、止血效果確切、價格便宜等特點[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產后2、24 h 的出血量及止血時間、住院時間、宮切除和產褥病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加經陰道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協同性高,止血效果確切,對提升產后出血患者生存質量具有時效性[19-20]。同時兩組患者的產后惡露時間、產后月經量、產后月經周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與納入患者病例數少有關,后續仍需擴大樣本例數證實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子宮動脈下行支結扎術聯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療產后出血的效果確切,可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子宮切除率和產褥病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