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丹
遼寧省鐵嶺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一病房,遼寧鐵嶺 112000
當前,乳腺癌的發病率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逐年遞增,且開始趨于年輕化,已成為年輕女性的常見惡性腫瘤[1-3]?;熓桥R床上用以治療乳腺癌的常用手段,然而關于化療藥物的選擇尚且存在一定的爭議。其中多西他賽可通過調控微管雙具體合成以及微管穩定性,繼而對腫瘤細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然而單藥的抗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4]。吡柔比星則可對信使核糖核酸以及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起到抑制作用,進一步發揮滅殺腫瘤細胞的目的,兩者聯合應用可能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5]。鑒于此,本研究選取鐵嶺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0 例年輕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考察吡柔比星及多西他賽聯合新輔助化療對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影響,旨在為年輕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期望能更好地為臨床治療提供數據支持。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鐵嶺市中心醫院收治的90 例年輕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電腦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 例。聯合組患者,年齡21~40 歲,平均(34.75±2.01)歲;體重指數19~31 kg/m2,平均(22.62±1.79)kg/m2;腫瘤分期:T2期34 例,T3期8 例,T4期3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40 歲,平均(34.81±2.04)歲;體重指數19~32 kg/m2,平均(22.67±1.81)kg/m2;腫瘤分期:T2期35 例,T3期9 例,T4期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鐵嶺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9年版)》[6]中所制定的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②患者均具有新輔助化療指征;③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④患者年齡18~40 歲;⑤患者均為首發乳腺癌。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心、肝、腎等臟器發生更嚴重病變者;③存在化療禁忌證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多西他賽化療,即每周第1 天靜脈滴注多西他賽(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1093)75 mg/m2,以3 周為1 個周期,持續治療3 個周期。
聯合組患者則采用吡柔比星及多西他賽聯合新輔助化療,具體內容:其中多西他賽給藥方式和對照組一致,同時于每周第1 天靜脈滴注吡柔比星(海正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318024)50 mg/m2,以3 周為1 個周期,持續治療3 個周期。
所有受試者均在化療結束后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治療,手術均由醫院同一組醫務人員完成。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增殖細胞核抗原Ki-67(proliferative nuclear antigen Ki-67,Ki-67)、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uman epi 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達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情況。
(1)療效評價。主要是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efficacy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olid tumors,RECIST)[7]完成。①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②部分緩解(partial remission,PR):患者的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小≥30%;③穩定(stabilization,SD):患者的基線病灶長徑總和縮?。?0%或增加<20%;④惡化(progress,PD):患者的基線病灶長徑總和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CR+PR)例數/總例數×100%。評估時機為治療3 個周期后。
(2)Ki-67、Her-2、VEGF 表達情況檢測。分別于治療前以及治療后通過穿刺法獲取受試者癌組織,實施常規石蠟切片處理后以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法對上述指標表達情況進行檢測。即在高倍鏡(云南遠錦光學儀器有限公司)下隨機選取10 個視野實施觀察,每個視野100 個細胞,明確細胞核或細胞膜出現棕黃色顆粒細胞占比情況,并將陽性細胞占比≥14%作為陽性率的判定標準。
(3)預后情況的評估。主要是考察患者的3年無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4)T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檢測方式為流式細胞術,檢測時機為治療前1 d 以及治療3 個周期后,相關指標包括CD3+、CD4+及CD8+。同時完成CD4+/CD8+的計算。檢測儀器為Attune NxT 型流式細胞儀(賽默飛世爾科技)。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滿足正態性且兩組方差齊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 檢驗,組內不同時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患者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Ki-67、Her-2、VEGF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Ki-67 及VEGF 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er-2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Ki-67 及VEGF 陽性率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er-2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的Ki-67、Her-2、VEGF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i-67、Her-2、VEGF 陽性率的比較[n(%)]
聯合組患者的3年DFS 及OS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3年DFS 及OS 的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各項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治療前,CD8+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變化情況的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水平變化情況的比較(±s)
組別 CD3+(%) CD4+(%) CD8+(%) CD4+/CD8+聯合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對照組(n=45)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60.20±7.10 52.83±9.17 4.263<0.001 37.45±6.20 32.09±5.93 4.191<0.001 25.10±5.03 29.73±4.20 4.740<0.001 1.46±0.52 1.09±0.21 4.426<0.001 t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P 治療前組間比較值t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P 治療后組間比較值60.35±7.14 44.96±8.40 9.365<0.001 0.100 0.921 4.245<0.001 37.51±6.23 28.44±4.19 8.104<0.001 0.046 0.964 3.372 0.001 25.17±5.04 35.10±4.79 9.580<0.001 0.066 0.948 5.655<0.001 1.45±0.51 0.84±0.15 7.698<0.001 0.092 0.927 6.498<0.001
新輔助化療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腫瘤負荷,繼而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顯著提升后續治療有效率[8-10]。有研究報道顯示,年輕乳腺癌患者的手術前化療可有效殺滅腫瘤細胞、縮小病灶,繼而為手術治療提供可能[11-13]。因此,如何選擇一種合理有效的化療方案顯得尤為重要,亦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改善預后的關鍵。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近期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聯合組化療方案可提升年輕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療效。考慮原因,多西他賽屬于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乳腺癌化療藥物,由于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廣泛,從而促使其藥效日益下降。吡柔比星屬于半合成的蒽環類抗癌藥,其入體之后可在短時間內進入細胞核并發揮作用,且藥效持續時間較長,與多西他賽聯合應用時無交叉耐藥性,可明顯降低腫瘤細胞的耐藥率,繼而發揮協同互補作用,最終達到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目的[14]。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Ki-67 及VEGF 陽性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Her-2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Ki-67 及VEGF 陽性率均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Her-2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反映了聯合組化療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Ki-67、VEGF 表達水平。究其原因,吡柔比星可通過和脫氧核糖核苷酸相結合,從而抑制后者的復制,對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起到干擾作用,繼而對有絲分裂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下調脫氧核糖核苷酸基因表達,導致腫瘤細胞處于靜止狀態,發揮抑制Ki-67 以及VEGF 等促癌細胞因子表達的作用[15]。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3年DFS 及OS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聯合組化療方案可明顯改善年輕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分析原因,可能是吡柔比星在人體內的分布速度較快,可迅速進入腫瘤細胞發揮作用,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了藥物毒副反應,繼而為患者的預后轉歸提供了積極促進作用。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CD4+/CD8+水平低于治療前,CD8+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聯合組化療方案可明顯改善年輕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和聯合組化療方案有效減輕機體免疫抑制有關。
綜上所述,吡柔比星與多西他賽聯合應用于年輕乳腺癌患者的新輔助化療中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Ki-67、VEGF 表達水平,改善預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