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湖北省潛江市中心醫院麻醉科,湖北潛江 433100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臨床常用的骨科手術,指將人工髖關節代替患者原有的已損壞髖關節,但術后疼痛不利于患者的康復[1]。自控鎮痛是術后鎮痛的常用方法,可減輕患者主觀疼痛感,促進機體康復。臨床上多使用鹽酸嗎啡作為髖關節置換術后鎮痛藥,其能緩解劇烈疼痛,抑制中樞神經興奮,但鹽酸嗎啡的呼吸抑制作用較強,不良反應較多,且易出現耐受性、依賴性。羅哌卡因屬于酰胺類局麻藥,可分離運動阻滯及感覺阻滯,使患者在鎮痛同時仍可進行肢體活動[2]。氫嗎啡酮是嗎啡的半合成衍生物,該藥具有高脂溶性,可迅速透過血腦屏障,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且消除半衰期相對較短,對腎臟影響更小[3]。本研究通過對110 例患者進行自控鎮痛,旨在探究其對術后疼痛程度、炎癥因子水平、應激反應的影響。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潛江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10 例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5 例。觀察組中,男28 例,女27 例;年齡27~73 歲,平均(52.35±6.11)歲;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Ⅰ級20 例,Ⅱ級35 例;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9~26 kg/m2,平均(23.02±1.25)kg/m2。對照組中,男29 例,女26例;年齡26~75 歲,平均(52.51±6.18)歲;ASA 分級:Ⅰ級21 例,Ⅱ級34 例;BMI 19~25 kg/m2,平均(22.96±1.21)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均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符合相關手術指征;②患者年齡為18~75 歲;③術后均采用自控鎮痛泵止痛;④近1年內無外科手術史。
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髖部感染、周圍血管神經病變、病理性骨折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語言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或存在禁忌證者。
兩組患者手術時均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對照組給予鹽酸嗎啡復合羅哌卡因止痛,鎮痛藥配方為鹽酸嗎啡(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30112-2)10 mg、甲磺酸羅哌卡因(海南斯達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611040)300 mg,使用生理鹽水將藥物稀釋至200 ml。觀察組給予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止痛,鎮痛藥配方為氫嗎啡酮(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1170101)20 mg、甲磺酸羅哌卡因300 mg,使用生理鹽水將藥物稀釋至200 ml。術后連接自控鎮痛泵,流速2 ml/h,鎖定時間30 min。兩組均持續鎮痛48 h,待生命體征平穩后將患者送回病房,術后24 h 拔除硬膜外導管。
①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評估患者術后4、8、12、24 h 疼痛程度,評分范圍0~10 分,0 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難以忍受的劇痛。②炎癥因子、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皮質醇(cortisol,Cor)、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NE)水平。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8、12、24 h 的VAS 評分低于本組術后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12、24 h 的VAS 評分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疼痛程度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術后4 h 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 術后24 h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55 55 3.13±0.97 4.25±1.16 5.493<0.001 2.46±0.73a 3.59±1.36a 5.429<0.001 2.31±0.57a 3.19±1.18a 4.980<0.001 2.28±0.63a 2.69±0.85a 2.874 0.005
術前,兩組的IL-6、IL-10、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的IL-6、TNF-α 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的IL-10 水平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IL-6、TNF-α 水平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IL-10 水平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因子水平的比較(±s)
注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IL-6(pg/ml)術前 術后8 h IL-10(pg/ml)術前 術后8 h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55 55 55.37±15.11 55.68±15.03 0.108 0.914 76.25±17.31a 90.52±20.64a 3.929<0.001 13.75±3.58 13.82±3.59 0.102 0.919 11.85±4.39a 10.23±3.82a 2.065 0.041 TNF-α(ng/ml)術前 術后8 h 3.13±0.89 3.15±0.82 0.123 0.903 3.67±1.21a 4.23±1.19a 2.447 0.016
術前,兩組的Cor、N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Cor、NE 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Cor、NE 水平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應激反應指標水平的比較(±s)
注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Cor(nmol/L)術前 術后8 h NE(ng/ml)術前 術后8 h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55 55 147.36±30.53 147.28±30.68 0.014 0.989 206.37±43.15a 280.59±38.96a 9.468<0.001 309.32±50.55 309.29±50.63 0.003 0.998 423.26±39.75a 473.92±41.68a 6.523<0.001
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可通過手術方式去除關節病灶、糾正畸形,幫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提高其生活質量[5]。該手術方式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損傷,易引起術后出血、疼痛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胃腸道蠕動、內分泌代謝等生理功能,不利于患者預后[6]。因此,選取合理有效的鎮痛藥物非常必要。
鹽酸嗎啡屬于阿片類藥物,常用于緩解晚期癌癥、嚴重創傷、燒傷等因素引發的劇烈疼痛,該藥可模擬腦啡肽作用,激活中樞神經阿片受體,進而達成鎮痛、鎮靜目的,但鹽酸嗎啡呼吸抑制作用明顯,且起效速度相對較慢、存在耐受性,易因頻繁追加藥物引發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7]。羅哌卡因是臨床常用局麻藥,可通過阻滯感覺神經纖維達成鎮痛目的,該藥對中樞神經系統及心血管系統的毒性作用相對較小,患者使用羅哌卡因后,感覺神經阻滯作用明顯強于運動神經阻滯,這能使患者在術后盡快恢復四肢運動功能[8-9]。將羅哌卡因與阿片類藥物復合使用,能減少阿片類藥物的用量,進而降低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用藥安全性[10-11]。氫嗎啡酮屬于半合成阿片類鎮痛藥,可激活患者體內阿片μ 受體,常用于緩解急慢性疼痛、圍術期疼痛,其化學結構與嗎啡類似,但脂溶性明顯強于嗎啡[12-13]。氫嗎啡酮能穿透血腦屏障,迅速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靜脈給藥后僅需5 min 即可起效,且其在血漿內的濃度相對穩定,追加給藥后仍可迅速起效,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藥物用量,降低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發生率[14-15]。氫嗎啡酮主要通過肝臟內葡萄糖醛酸代謝,清除半衰期相對較短,對患者腎臟影響較小,僅有少量隨尿液排出[1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8、12、24 h 的VAS 評分低于本組術后4 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12、24 h的VAS 評分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能更好發揮鎮痛效果,減少疼痛對患者機體造成的影響。
髖關節置換術中造成的創傷可刺激神經內分泌,使炎癥因子水平紊亂,進而引發神經炎癥,良好的術后疼痛管理可幫助調節炎癥因子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的IL-6、IL-10、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的IL-6、TNF-α 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的IL-10 水平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IL-6、TNF-α 水平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IL-10 水平低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可能調節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的平衡,從而減輕術后炎癥反應。Cor、NE 均為評估應激反應的重要指標,手術創傷對交感神經及腎上腺皮質等有一定刺激作用,可引發患者應激反應,使相關指標水平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的Cor、N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觀察組Cor、NE 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8 h,兩組的Cor、NE 水平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升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能減少機體應激反應,避免各器官組織過度消耗。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后自控鎮痛給予氫嗎啡酮復合羅哌卡因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調節炎癥因子水平,減輕術后應激反應,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