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平心
摘? 要:為提高教書育人質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創新。尤其在盲聾啞學校最核心的教育問題就是語言教育問題,這個問題要是解決不好,就會直接影響盲聾啞學生的教育情況和學習興趣,這也是盲聾啞學校的語文教學問題。因此利用好語文課程,培養盲聾啞學生語言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從課程性質來看,語言應用教學是盲聾啞學校語文教學的本質,語言應用也是盲聾啞學校語文課堂的基本特征。盲聾啞學校語言應用課堂就是堅持語用教學觀,遵循盲聾啞學生語言發展的特有規律,著眼未來成長需要,從語文課程高度出發,依托教材文本,探究、培養、形成、發展盲聾啞學生語言能力為核心目標,突出語言運用實踐能力教學模式的培養,實現課堂不僅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更是學生展示才能的天地,教師要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也要充分發揮聾啞人交流的工具——手指語言和手勢語。
關鍵詞:盲聾啞學校;語文;教學模式
結合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經歷和探究,解決盲聾啞學校語言應用課堂,辦法之一是情景教學,該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觸覺和視覺的刺激有著很明顯的效果,這種方法對于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具有顯而易見的效果,這就是情景教育的價值所在。因此語文教師非常青睞并嘗試情景教學。在語文課堂中,情景教學主要包括對教學道具的全面制作、多媒體畫面和情景教學的場景創設等。這種方法不但刺激和激發了盲聾啞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掌握知識。
語言應用課堂辦法之二就是培養盲聾啞學生閱讀能力,讓盲聾啞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養成一種慣性,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在閱讀時就不會由于迷茫而無法理解一些內容,這就是培養盲聾啞學生閱讀能力,通過讓學生養成這種能力,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效率。中年級是盲聾啞學生語言發展訓練的重要階段,盲聾啞學校中年級的語文教學應遵循生本理念,強化盲聾啞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特殊學習語言需求。注重“說”的引導,落實“寫”的訓練,強化“讀”的要求,促進盲聾啞學生語言實踐,構建積極語言應用課堂。
《盲聾啞學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盲聾啞校語文課標》)主要從“識字教學”“閱讀”“寫作”和“語言交往”四個方面對盲聾啞學校各學段語文教學提出明確要求,低年級學生要掌握398個普通話常用音節的讀音(直呼音節),借助拼音學習識字和說話。特別強調教育教學要體現語文的實踐性,特別強調盲聾啞學生語言教育教學是重要任務和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探究一:游戲識字
識字是閱讀和表達的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加上盲聾啞學生的識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習識字又是盲聾啞學生語言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而且盲聾啞學生是通過手語來認識字的,直觀教學、對比教學、創設語言環境都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探究,利用游戲“找朋友”“水果蹲”“摘水果”等游戲活動和創設語言環境,激發聾啞學生的識字能力效果更明顯。
游戲教學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游戲可以讓孩子從玩中去學,識字教學枯燥、機械,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注意力保持時間短,學習起來容易厭倦,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提高識字的興趣和識字效果。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識字,記得住、記得牢,效果比較好。為此,下面詳細介紹“找朋友”識字游戲,老師把準備好的生字卡發到學生手中,一個學生拿著“門”字說,我是門,誰能愿意和我交朋友,另一個拿著“開”字的學生說,我愿意成為你的好朋友。我們成為“開門”好朋友。還可以引申為全體學生都說:小兔乖乖,把門開開,讓我進來,我們都是“開門”好朋友了。
“摘水果”識字游戲是老師先畫出不同的果樹,再把寫有水果的卡片貼到相應的果樹上,如:蘋果、桃子、李子、香蕉、梨、橘子、火龍果等,老師讀出哪個字,就讓學生把這個字的水果摘下來,再說這個詞與你有什么關系,喜歡不喜歡吃你摘下的水果,加深對水果的印象,這樣學生就能很快記住這些字詞了。
二、探究二:創設語言環境
針對一字多音字,同音字問題,比如在教學生“她”和“他”學生容易混淆的字時,先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這兩個字,請男女生到講臺上,老師問女生用哪個ta,學生說是女“她”,再問男生是哪個ta,學生說是單體人的“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發揮互聯網智能教學手段,老師教授《春天》課文時,老師可以在屏幕上打出春天的美景,讓學生先觀察,找出小草綠了,小蝌蚪在水中游玩,柳樹發芽了,桃花開了——再觀察后說出柳樹的特征:柳樹的樹枝長長的,長出嫩嫩的葉子,風兒一吹來回飄蕩,柳樹的“柳”字是木字旁等。這樣讓學生學起來輕松,有趣、有味、有溫度,不呆板。從盲聾啞學生的實際出發,鼓勵他們大膽想象,讓機械枯燥的語言教學成為發展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提高能力的多元化的有效辦法。
三、探究三:積極構建語用課堂教學
以《親人》教學實踐為例,略談在生本理念下盲聾啞學校中年級語文教學語用課堂的構建。
案例課文簡析:《親人》這一課,主要講述有關民族團結的文章。通過“我”和媽媽關心幫助鄰居苗族老奶奶的故事,表達了漢族、苗族人民之間和睦相處、親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謳歌了祖國的民族大團結,贊揚了“我”和媽媽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高貴品質。
該課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掃除閱讀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整體感知課文表達的情感。強化預習習慣和預習能力的培養。在閱讀起始階段,通過設問,激發興趣,如在學習了課文生字詞后,通過簡單的設問,帶領學生步入文本,并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接著,在此基礎上,細心地指導盲聾啞學生逐段細讀課文,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匯,讀通、讀懂課文,初步把握課文情感,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理解“硬朗”,“經濟”“畢竟”,感悟“熱心腸”,等等。通過重點詞語的學習體會,幫助學生初步讀通課文。
讓問題引領閱讀成為盲聾啞學生深入閱讀的動力。不論盲聾啞學生學習語言的困難有多大,他們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體。語文課堂要堅持從盲聾啞學生實際出發,科學設計疑問,以問題為閱讀起點,激發聾盲啞學生學習的熱情,引領深入閱讀課文。以問題為紐帶實現教師、學生和文本三者的有機互動,從而引導盲聾啞學生聯系生活,體驗閱讀、感悟語言魅力。在案例課文教學設計中,教師堅持從設疑入手,從識字開始,閱讀文本,從而引導盲聾啞學生探究閱讀。如在指導閱讀:“老奶奶一個人生活有什么困難?”對于這一問題, 先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老奶奶一個人生活會有哪些困難,然后,再閱讀課文并在課文中尋求答案。閱讀:“課文如何介紹媽媽熱心腸?你身邊誰是熱心腸?”讓盲聾啞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尋找答案,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作答。通過以上問題的引領,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帶著目的閱讀,有效地提高閱讀效果,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他們繼續學習打牢根基。
四、結語
總之,盲聾啞學校語文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深入了解每一名學生,帶著耐心、細心和愛心,準確掌握他們的語言現狀,鼓勵他們戰勝困難,勇于挑戰,滿足他們語言發展的特殊需要,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扎扎實實開展課堂語言實踐訓練,切實提高盲聾啞學生語言應用課堂的教學效果,讓每一名盲聾啞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適切的發展。盲聾啞學生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全社會都來關心,讓中國的特教事業發展得更好。
(責任編輯:莫唯然)
參考文獻:
[1]簡一義. 情景教學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J]. 泉州師專學報,2000(01):99-100.
[2]陸文紅. 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中圖式建構的意義和策略[J]. 中小學教材教學:小學版,2005(04):25-27.
[3]陳曉芬. 談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閱讀圖式的建構[J]. 新課程:小學,2014(02):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