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雪峰
(青島啟元學校 山東青島 266000)
為了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從這開始,“雙減”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主要話題,更成為教師的工作指針。每位教師肩負起“雙減提質”的研究任務。“雙減”背景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又將如何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職責呢?筆者以為,我們不僅要自己主動學,還要學會教,更要教會學生學,要通過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根本上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快樂學習,全面發展。
教學,以學為主,以教為輔。沒有學生,何來教師,談何教學?因此,我們要“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一切課堂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而展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想學、學會、會學,使其成為課堂的主角和核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寶。無論是哪一門學科,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讓他們有學習的動力,有課堂的專注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良好的學習心境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才思敏捷,可以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更能迸發出他們思維的火花,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教師積極的情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意識,所以,教師要抓住課堂,努力創設詼諧、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比如,設置靈活多樣的導入環節,創設豐富有趣的教學情境,設置操作性強、多種感官協同合作的實踐活動,引入有效、有益、向上的激勵評價機制,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的知識體驗中去,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比如,一年級下冊的“兩位數加兩位數筆算”一課,這節課是一節典型的計算課,計算課本身就比較枯燥。而且孩子們是第一次正式接觸豎式計算。所以,教師還要進行規范書寫的強調和指導。在面對這樣一節“理論性”比較強的課,如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上課伊始,出示海邊趕海圖,以此為背景引入新課。因為我們處于海濱城市,在海邊長大的學生們對于“趕海”都不陌生。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情境導入:一是增強孩子們的熟悉感,讓孩子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數學就是一門來源于我們身邊生活的學科;二是通過有趣的“趕海”情境,讓學生們自主地去發現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更加映襯了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
接著,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教師緊扣單元整體備課的思路,帶領學生回顧了20以內加減法以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各種方法,如數一數、擺小棒、計數器等。在此,我讓孩子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最方便的方法去探究問題的答案。學生們有了之前方法的指引,有的會選擇用擺小棒的方法,有的用了撥計數器的方法。因為方法是學生們自主去選擇的,所以在操作環節,每位學生的積極性強、投入度高,完全成了課堂的主人。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溝通算法,提升算法的環節,我利用擺小棒、撥計數器的課件展示,讓學生感悟計算方法的共有特性,即“相同數位要對齊”,為豎式的計算打下基礎。
在教學豎式的過程中,我注重細節,關注了孩子們第一次正式接觸豎式容易出現的問題,對學生進行規范書寫的強調和指導,同時注重算理的講解,利用簡單的“看、算、想”將文本法則和經驗法則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文字記憶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的記憶,為下一節“兩位數減兩位數的筆算”做了鋪墊。這樣,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讓孩子們有效學習,整個課堂不僅流利順暢,而且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比如,四年級上冊“單價、數量、總價”這節課中,我們可以引入數學實例,在課前給學生出示了去超市購買商品的購物小票,讓學生去發現里面的單價、數量和總價。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去超市購物的經歷,所以孩子們很興奮,很激動,在不知不覺地學習中,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接著,在課堂上把教學內容放手交給學生,為他們提供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搭建合理的問題支架一步步引導學生。另外,在教授時千萬不要簡單地把數量關系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找找黑板上的這些題有哪些相同點,引導他們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出單價×數量=總價這一數量關系,使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最后的練習環節,也要精心設計。因為,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鞏固知識、應用知識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本節課上,我們可以精心設計與日常生活相聯系的內容,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練習中更加深刻地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例如:“丁丁到超市想買9支圓珠筆,有兩種包裝,單支的包裝,4元一支,9支一盒包裝的27元,你覺得丁丁怎樣買合算?”這些題全由學生自己做主,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樣,既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又突出了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雙減”,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要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因此,在課后作業的留存上,教師也需創新做法,達到既減負又高效的效果。
比如,一年級上學期,孩子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寒假正好是買年貨用錢的機會,同學們利用這個機會積極地和父母一起買年貨,買文具……幫父母算賬,鍛煉自己做一個“理財小管家”。在買東西過程中,他們學會從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知識。再比如,2021年寒假,恰逢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同學們通過觀看冬奧會,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制作了手抄報。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層次分類布置作業,在考慮“最近發展區”的基礎上,分梯度設計作業難題:考查基礎知識占比較大的“模仿性作業”,考查一定知識再加工能力的“理解性作業”,考查綜合性和靈活性較強的“探究性作業”。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差異化實施,既解決了學生作業“快和慢”的問題,又從根本上改變了學困生“吃不消”或學有余力的學生“吃不飽”的現狀。
“雙減”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推動作業改革,減輕學生負擔,既是一種教育常識的回歸,也是一種教育姿態的舒展,更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一份呵護。未來,在教育的路上,每一位教師都要不斷思考,提升理念,努力實現“減負”與“提質”的雙贏,讓教育走向“潤物細無聲”的深處。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習慣,受益終身。”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課前預習的習慣,規范書寫的習慣,認真讀題的習慣,用心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踴躍表達的習慣,獨立作業的習慣,細心檢查的習慣,及時復習的習慣……那么,如何讓學生一步步形成不同層面的良好習慣呢?
第一,我們要對不同認知水平、學習素養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決不能一概而就,尤其對于學困生,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定的行為準則。
第二,反復訓練,持之以恒。我們都知道良好的習慣并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堅持、練習、糾正、重復。
第三,樹立榜樣,激發自覺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要善于發現每個同學身上的閃光點,放大他們積極、向上、正能量的一面,從而感染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第四,趁熱打鐵,激勵評價。作為教師,我們絕不能輕視表揚、夸獎、贊賞的重要性,一聲喝彩,一陣掌聲,一個微笑,亦或是一個簡單的手勢,都可能在學生的心理蕩起漣漪,要知道轉變有時真的只是一個瞬間的事。
談到此,筆者想起來在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遇到的一位學生——小孫(化名)。上課的時候,從沒見他看過我,每次叫他回答問題,他都是答非所問。他的座位下經常有很多紙屑,書桌上也總是會不停地增添一道道筆痕。他的作業永遠都是做不完,字跡總是那么凌亂,錯別字多的讓你數也數不清。課下,他會把自己的小手弄得臟兮兮的,站隊的時候,也會站到班級外面,而不會看看有沒有對齊。在學校的走廊里,他曾因為亂撞同學、與同學打架被老師批評過很多次。在他身上我下了很多功夫,批評教育、給他輔導,可是他不曾改變。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想我必須堅持,我要用我的行動告訴他,我很看好他。課上,當他不看我的時候,我會用語言提醒,當他又走神專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的時候,我會走到他面前,輕輕地幫他把書扶正,用善意且略帶期冀的眼神看著他。當他把書擺正坐好后,我就會及時表揚他。課下,我會耐心地幫他輔導沒有掌握的知識,我也經常會對他說:“在老師心中,你非常聰明懂事,只要你認真努力,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相信老師!”他很詫異地看著我,說:“老師,我基礎很差。”“基礎差沒關系,一切都來得及,而且老師會盡心盡力地幫你。”我很肯定地對他說。后來,他主動告訴我,其實他也想做個認真聽講的好孩子,但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老是走神,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他還說,爸爸媽媽是做生意的,工作十分忙碌,平常都是把他放在托管班里。聽他說到這里,我真的很內疚,身為他的老師,怎么就沒有做到一開始就試著去了解他呢。從此,我們有了一個約定,他先試著每天提醒自己專心聽課20分鐘,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一點點增多。我會在課下幫他輔導,也會每天都關注、關心他。
就這樣,我們倆共同努力著。終于,他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在班里表揚了他,并給他精心準備了小盆栽作為獎勵,希望他也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靜待花開。我知道以后的他還會很調皮,但看到了他在不斷進步。
有很多時刻,我都在自責,我為什么不再努力一點?為什么不再耐心一點?如果我再努力一些、耐心一些的話,會有更多的小孫(化名)同學越來越好。經過這些年的教育工作經驗,我深刻地體會到沒有愛是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的。
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顆赤誠的愛心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點燃一顆顆純潔的靈魂。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缺點,學困生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哪怕很微弱的閃光點,很微小的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加予引導肯定,盡量挖掘其閃光點,使他們產生欣慰、幸福的內心體驗,增強榮譽感、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與內在的動力。
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思考的不僅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培養學生學會怎樣學,學會如何自主、獨立地去探究未知的、全新的知識。“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現在我們提倡的是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我們的教育并不是教給學生多少枯燥的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我們的教育絕不是讓書本成為學生學習的全部,成為學生世界的主宰,而是讓世界成為學生的教科書,讓學生學會去粗取精,吸收消化……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感受學生的成長,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比如自主預習的方法,做課堂筆記的方法,錯題摘記鞏固的方法,再比如學習新知過程中知識遷移的方法,數形結合的方法,歸納總結的方法等,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努力向“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標不斷邁進。
學生在掌握了一些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后,學起來必然輕松愉快,也樂于學習,學習素質自然會大大提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將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培養其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這樣,學生在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下進行的學習才是有效的,也必將是高效的。
教學,學生是核心,教師是關鍵。缺少了教師的組織、引導、培育,學生也只能是各自為營、一盤散沙。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大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作為教師,我們絕不能故步自封,自我滿足,孤芳自賞,只有不斷地求學、求思、求變、求新,才能更好地還實效于課堂,還課堂于學生,還學生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