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單
(浙江大學 浙江杭州 310058)
近年來,國際學校取得了較大發展,學校數量十年間翻了一番,截至2021年底,經認證的國際學校已近1000所,主要類型包括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公辦學校國際部(班)和民辦國際化學校。其中民辦國際化學校增長速度最快,目前市場占比已趨近60%,該類學校招收中國籍學生,擁有中外教師團隊,施行國家課程和國際課程,通常涵蓋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全學段。在高速發展的同時,該類學校也呈現出較多問題,比如資本無序擴張、教學質量良莠不齊、中外教師聘用不規范等。正是在如此的現狀下,一系列政策相繼出臺,以促進其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民辦國際化學校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理解力、溝通力、合作力和領導力的中國公民,讓年輕一代“出得去”也“回得來”,符合時代的潮流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促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民促法實施條例”),從《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到《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國際教育行業一直受到鼓勵和支持。
2018年12月第三次修訂的《民促法》“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民辦教育[1];2019年3月第二次修訂的《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鼓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2];2020年6月印發的《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部署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格局,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創新工作機制、鼓勵先行先試等[3];2021年9月施行的《民促法實施條例》依法支持民辦教育的發展[4]。
在被鼓勵和支持的同時,民辦教育得到的引導和規范越來越全面、立體。從資本到校名,從課程到教材,從師資到生源,國際學校面臨越來越明確細化的規范。
民促法明確了民辦教育的公益性,禁止設立實施義務教育段營利性民辦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從設立、組織與管理、教育教學、資產與財務等方面進行規范,比如,基本教學語言文字應為中文、外籍教師應具有學士以上學位及2年以上相應經驗等。2019年發布的《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從教材編寫修訂、審核、出版發行、選用使用、檢查監督等方面保障教材的政治關、科學關、適宜關;義務教育段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5]。2020年7月公布的《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外教資質、機構職責、信息記錄等方面進一步細化[6]。教育部2022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即為推進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其中包括發布實施《外籍教師聘任和管理辦法(試行)》并啟用外籍教師綜合信息服務平臺。2021年5月的《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實行公民同招并規范校名,不得出現“國際”“全球”等字眼,不得包含公辦校名稱等[7]。《民促法實施條例》對投資者、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教育學校作出約束和規范[8]。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對于外教聘用的規范,雙減政策、強師計劃等對于中方教師的教研教學等核心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民同招等政策則規范了國際學校的生源,其義務教育學段不得跨區域并將需按比例招收學生。
作為民辦教育的組成部分,民辦國際化學校同樣具有公益性。由于政府對于投資辦學主體的約束,比如禁止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舉辦民辦學校等,辦學資格審批收緊,資本對于國際教育熱情降溫。加上義務教育段不得舉辦營利性學校等,資本需要更有耐心并著眼于長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這顯然是逐利的資本所欠缺的。因而政策的規范讓資本的野蠻無序擴張得到遏制,對于真正有志于國際教育的學校來說是極大的利好。國際學校將從“市場驅動”真正轉變為“理念驅動”,擺脫“逐利”帶來的弊端,實現其獨特教育理念的初心。
從品牌來說,情況類似。過去國際學校依靠品牌效應來招募員工和學生,但是否真正實現了跟品牌匹配的辦學質量是存疑的。品牌號召力對于新學校的快速起步意義重大,但是一直依賴于合作方的名校光環則無助于學校內功的提振。明確的命名規范將有助于該問題的解決,國際學校唯有通過培養優質師資、提升教學質量等的內涵式發展,才能形成獨立強大的品牌力量。
國際學校的外教流失率較高,在疫情影響下更甚,50%的年流動率并不罕見。外教個體或集體“流失”也一再成為熱議的話題,其中不乏校長等高級學校管理者。在此背景下,對于外教準入門檻的提高,比如要求具有2年相關工作經驗等,短期內聘用合格而充足的外教難度在增大。但從長期來看,這將有助于國際學校吸引同頻共振的優質且更穩定的外教資源,對于教學和學生來說是一件幸事。
與此同時,中教的重要性在不斷提升。國家課程的實施需要中教,國際課程也需要雙語中教,家校溝通更以中教為主。但合格的雙語中方教師具有稀缺性,為了平衡這種稀缺性,其來源就變得多元化。除了常規的公、民辦學校教師流動和留學歸國人員的就業選擇外,在“雙減”政策下逃離民辦培訓行業的教學人員也正在大量進入國際學校。復雜來源的中教隊伍對于教師培訓和教育質量評估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加之國際學校對于工作語言(通常是英語)的要求,中教英語能力較強,但在專業學科素養和“師范性”方面有所差異。因此對于中方師資的規范性要求,比如相應學科執教資質等,可以推動這一問題的解決。畢竟中國人的國際教育還是應該由中國人來辦,優秀而穩定的中教隊伍才是國際學校長期發展的第一資源和最大支撐力量。
關于教材和課程方面的規定對于國際學校影響巨大。比如,義務教育段,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因此國際學校義務教育學段需要更加關注國家課程,并對原有的國外課程和教材進行改革和創新,在符合政策規范的同時體現辦學的差異化。再如語文、歷史、政治等課程需要在高中階段得到貫徹實施,但是由于國際學校高中學段學生主要以出國留學為目的,對于這些學科及其考試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這些學科與升學關系幾乎為零,因此學習熱情不高。
但從另一面來看,這也正是機遇所在。年輕的一代需要“走出去”,更要“回得來”。家國情懷需要共同的民族記憶和情感,而課程教材正是其重要的載體和手段。國際學校在課程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和先進性上做得越好,越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中國公民,也才更能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
文章作者所熟悉的一所學校聯合了當地政府、英國老牌名校、國內著名公辦學校和國內某國際教育運營公司的多方辦學力量,從生源、課程、學制和中外教師比例來看,都屬于典型的民辦國際化學校。它創辦于2018年,也即始于國際教育的迅猛發展期并完整經歷了近年來該領域的政策變遷,相對應地,尤其是在近一年內,該校對此進行了積極應對,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原先的中文校名中含有公辦學校合作方的簡稱,現已完成更名,不再體現中外合作者任一名稱。之前多有教師應聘和學生入學沖著兩大合作方招牌而來,但是目前品牌效應已經減弱很多。加之公民同招等影響,生源數量無法達到預期,生存問題堪憂,學校面臨的各方面壓力日益增大。因此在更名的同時,學校正從教學質量和市場宣傳方面發力,努力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和美譽度。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策略在幼兒園和高中學段已初顯成效。
從外教方面來看,學校對其資質提出更明確的要求。外教比例總體下降,降幅超5%。從組織架構來看,管理人員以外方為多的局面已被顛覆,核心崗位均由中方人員擔任。同時,學校的中教數量增加近30%,在中外教師匯總的師資隊伍中占比達到56.4%的歷史新高。學校對于中教的要求也在持續提高,比如限期要求取得教師資格證,包括像升學指導這樣不實際進行課堂教學的員工。此外,之前低學段“全科”中教需要教授不同學科,比如英語專業畢業的老師需要同時教語文和數學。現在這一現象得到了徹底改變,堅持分科教學,并要求任課教師具有相應學科的任教資質。
在義務教育段,該校重在施行國家課程和融合課程。在高中部,語文、地理、政治等課程均已設為必修,世界地理課程停止開設。此外,相較以前,學校更加注重統考等橫向比較的手段,作為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管理的辦法之一。高中學段雖然仍以A-level等國際標化考試為主,但與此同時,學考也正在被學校領導層討論和提上日程。
學校的英文名稱并未發生改變,依然包含國內公辦學校合作方的簡稱和英國合作學校的名字。這一外文校名對于教師招聘,尤其外教招聘仍然發揮著較大的品牌號召力。根據相關規定,民辦學校只能使用一個名稱,因此名稱問題仍需進一步規范,建議中英文校名嚴格對應,既杜絕了學校打擦邊球,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各方誤解。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外方合作方需從本教育機構選派一定數量的教師到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任教。按照《民促法實施條例》,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不得僅以品牌輸出的方式參與辦學。但是該校目前并沒有外方合作方的教師任教,起始年過來的委派人員已流失殆盡,后續并無相關人員補充。來自公辦學校合作方的1位管理人員目前仍在該校工作(已經過更換),但發揮的實質性影響有待時間驗證。事實上,由于存在工作語言問題,該管理人員實際分管的學段與其工作經歷及專業所長并不相符。
該校義務教育學段已經以國家課程為主,輔以融合課程,不存在明顯的教科書和課程問題。但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會從不同國家的境外網站尋找教學資源,比如 youtube等社交媒體。這些資源五花八門,其中不乏在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上值得商榷的內容。在對其如何選取使用的問題上,外教并不敏感,僅僅依靠中教的自覺和跟外方同事的批判性合作是不夠的,成系統的、多方的審核和支持才能優化實際使用效果。
教師隊伍中仍然存在無證上崗的現象,有外教工作了幾年還未取得教師資質的情況屢有發生。另外,跨學段教學的情況大量存在,有教師并不具備高中教學資質,但需跨學段承擔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不同年級的教學任務。更有甚者,在某些國際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存在教師跨學科教學的情況,有生物教師需同時教授物理、化學、有機化學或者環境等其他學科。這些師資資質問題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由于人力資源成本高昂,轉變難度較大。
按照相關規定,學校需要制定外教的職前和職后培訓計劃,但由于國際學校教師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復雜性和多元化,不同教師的教育背景也大相徑庭,要開展契合不同教師個性化需求的有效培訓難度較大。中方教師的職業發展計劃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職稱的評定。在法律上,國際學校中教跟公辦學校教師一樣可以參與職稱評定,但由于一人一價的用工合同制,一線教師認為職稱評定對其個人意義不大,對此熱情不高。
總之,目前的政策環境將推動國際學校規范有序地發展,挑戰中蘊含著機遇。應對得當的優質國際學校將脫穎而出并形成良性發展循環。國際學校確實也在積極行動,實現了很多改變和突破。雖然眼下還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但是相信在政策的鼓勵、支持、引導和規范下,這些問題的解決也將促成國際教育行業的進一步蛻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