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海靜
(青島大學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00)
青春期的孩子和家長特別容易發生激烈的矛盾沖突。其實,這些沖突的背后都是家長對孩子的愛,但只是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不恰當的“溝通”方法往往會和教育初衷背道而馳。而優質的溝通是能夠溫暖、滋養、潤澤孩子和家長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這時候很多家長會忍不住嘮叨、責備、埋怨孩子。此時家長的真實目的是關愛和幫助,是幫他們改正和提高,但孩子接收到的信號卻是“我太差勁了”“我什么都做不好”之類的自我否定。
一些家長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這樣的“耗能”溝通,如“我給你說過多少遍了,你怎么又做錯了”“就知道玩,學習上怎么不見你這么使勁”等。這樣的溝通是把能量全用在發泄不良情緒上了,而孩子的能量自然地都用在怎樣對抗父母的這些壞情緒上。此時雙方都沒有多余的能量去解決問題了。這種溝通往往比打一巴掌更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所以,要讓孩子“自律”,應先要讓孩子擁有“自尊”。
很多孩子之所以叛逆,其根源是內心缺少了安全感,缺乏自尊,他的叛逆有的時候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引起別人的注意而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很多錯誤,其實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起來的,每次犯錯的時候,就是成長的良機。我們要珍惜這些“錯誤”,充分發揮“錯誤”的作用,讓孩子在糾錯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比如,“錯了沒關系,出現錯誤是好事啊,咱們想辦法改正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你現在是怎么想的,你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呢?”“太好了,就按你說的辦!”或者“你想不想聽聽媽媽的建議呢,現在,你來決定接下來怎么做吧。”如此,孩子就會坦然地面對錯誤,欣然改正錯誤。再遇到問題,孩子就不會逃避,在改正錯誤中還收獲了一份成長的自信。這樣的溝通是善意的、真誠的、有尊重的,就是“賦能”的溝通。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問題怎么進行有效溝通呢?有效溝通,一定是先“共情”,再“引導”。有效溝通四步法,讓愛在家長和孩子之間流動起來。
第一步,客觀描述發生了什么,不帶任何評價。
第二步,表達我們看到這些行為時的感受。
第三步,表達出我們感受背后的需要。
第四步,表達出一個自己具體的請求。
比如,關于房間打掃問題:我看到你把好幾雙的襪子扔在地上,把褲子衣服搭在床頭,我很難過,媽媽很辛苦,我希望咱們家有一個整潔的環境,今天你能先把自己的襪子洗了嗎?
再比如,看到別的孩子被表揚:我今天看到群里老師表揚小明(化名)作業很優秀,我有些羨慕,也有點小失落,我相信你認真做也能做得很棒的,這周末的作業你能再努力一些嗎,讓媽媽也為你感到驕傲。
這樣的表達既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又能讓她們感受到家長的真情,更愿意按家長期望的去做。在跟孩子溝通時,我們一定要認真聆聽,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尊重,這樣能給孩子樹立自尊心,他也會在與大人的談話中認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孩子的理性思維習慣會有很好的幫助。當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這樣才能迅速地和孩子進行更好的溝通。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喜歡在愉悅的體驗中去堅持,在被別人,特別是被自己重視的人欣賞和夸贊時,積極性往往會更高。特別是孩子,他們對自己的認知并不成熟和全面。這時候,家長和老師的評價,往往就會成為他對自己的定位。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長如果常說“你真不懂事,你太笨了,你怎么什么都學不會”類似的話,孩子就會覺得“我不聽話,我太笨了,我什么都學不會”。反之,如果我們能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進行正面引導,“今天這么快就寫完作業了,上課聽講一定很認真”,或者故意對家人說“老師說咱家孩子最近很努力,越來越有進步了。”孩子也會漸漸覺得自己真棒,能做得更好,從而獲得自我肯定和繼續努力的動力。
有一個留級的孩子小凱(化名),在他家長的眼里并不是一個好孩子,第一次聽寫50個生詞只對了兩個,孩子的眼神是灰色而帶刺的,其實這是他的保護色。班主任在對他進行了幾天的觀察之后,發現他的力氣很大,于是讓他幫忙分發水果,在同學們一句句“謝謝”中,他的心漸漸柔軟起來。班主任在給家長地留言中寫道:“謝謝小凱(化名)同學,今天幫忙分發水果了,他很有力氣。”起初家長并不在意,后來班主任經常留言,也提醒家長少盯著孩子的缺點,多關注他的成長和進步。班主任會在他們作業中寫:“今天的作業記錄很認真”“今天課堂紀律有進步” 等小鼓勵,也寫“看到你課堂上認真聽課老師真開心”等小肯定。漸漸地,小凱(化名)的媽媽也開始在作業記錄本上反饋小凱(化名)在家里的進步表現,“今天一回家先寫作業了”“今天回家幫忙收拾碗筷了”,也表達了對老師的感謝。在這樣的家校聯合激勵中,小凱(化名)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課堂上能坐得住聽課了,作業完成得越來越認真,開始像大家一樣吟誦國學,讀課外書,記日記甚至寫連載。他的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自信心是孩子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其自信心進行培養非常重要。因為很多學習落后或者逃學、厭學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喪失自信心。孩子看不到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才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實際上,即使那些學習很差的孩子,只要我們能重新燃起他們內心自信的火種,都是完全可以取得進步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要成為孩子永遠的安全港灣,多看他們的閃光點,看到他們發展的可能性,相信他們能做到。這樣孩子才有信心、有力量不斷前行。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有兩股重要的托舉力量,就是老師和家長。家校之間的及時有效溝通對于孩子的全面成長來說特別重要。老師們平時工作很忙,要上課、備課、要批改作業、要參加教研寫材料,還要面對孩子們的各種不同的問題,往往只是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主動聯系家長,而很多時候,孩子在學校的群體生活中更容易暴露問題,作為家長一定要重視此時和老師的有效溝通,更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需求,主動聯系老師,尋求幫助。
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沒有進行賦能式溝通。這樣孩子在校犯了錯,怕父母批評甚至責打,于是回家在談到自己的問題時避重就輕,甚至直接推卸責任。家長也不再向老師求證,就信了孩子,覺得自家孩子在校受了委屈,甚至對老師有了誤解和偏見,不再聯系老師。長此以往,遮掩了問題,而問題也就越來越不容易解決了。其實,老師們發現了孩子的問題,就想和家長合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幫孩子得到改變和提升,讓班級更加團結和諧向上。因此,當老師的反饋和孩子的表達出現不符時,作為父母一定要第一時間和老師再次真誠地溝通,尋求老師的幫助。
有個班級里特別不受歡迎的男孩,他的桌洞總是亂糟糟的,隨意亂扔紙花,甚至有痰亂吐,而且斤斤計較,同學們紛紛表示很不喜歡他。老師和家長溝通,家長總以為是老師和同學故意孤立他,一味地埋怨老師沒有維護好孩子,卻從來沒認真考慮過為什么大家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老師在和家長多次交流之后,這位孩子的母親終于意識到要讓孩子受歡迎,就要好好改變自家孩子的行為習慣,每一個努力的孩子都值得被尊重,后來這份改變終于贏得了同學們的認可,重新接納了他。家長很后悔沒能及早調整自己看問題的角度,誤解了老師,反而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當然,老師們在百忙之中,也很難保證事事都看得全面而準確,若是孩子真受了委屈,家長此時對老師的理解和信任就更為重要了,相信老師不愿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一定會盡力給予孩子相應的安撫。
當孩子在家出現錯誤后,如不接受家長教育并改正的話,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共同努力幫助他及早認識、改正錯誤。現在的孩子很喜歡表現自己,愿意聽到老師的贊揚,特別是在班集里,更愿意聽到老師的贊賞,看到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但在家里,他們是父母掌中寶,于是他們就毫無顧及的為所欲為了。這確實需要家長和老師及時溝通,建立家校聯合教育體系,使孩子保持家校的一致性。另外,善用他們的表現欲和榮譽感,巧加獎罰,使其明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不能著急,不能指望一朝一夕能有所獲,和孩子打交道要做好充分準備,要善于利用孩子心理,動之情,曉之理,必要時還要責之巧。
古語說:“為人父母者,務要積德,務要包容,務要和藹,務要惜精神。”所謂“惜精神”就是做父母的要有風骨,中國人的風骨。因為你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其實現在的教育,很多情況下,就是父母的見識、格局和教養方式。若是我們培養的孩子正直、友善,文明、向上,自然會吸引其他孩子靠近他,欣賞他。除此之外,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除了重視學習,更要重視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意志品質的培養。
親子溝通中,我們希望孩子做到什么,我們自己就先要這么去做。老子曾告訴我們,做父母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其實都說孩子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來的問題,往往是我們做家長的存在的問題。與其指責,不如和孩子一起立個規矩,一起去遵守約定,一起改變。家長改變了,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會改變。所以,榜樣是無聲的命令,氛圍永遠是最好的紀律。父母自身的積極生活的狀態,其實是最有力量的無言的教化和影響。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也就是榜樣的作用,比任何老師包括父母自己對他的說教都要管用;父母好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比那些座右銘的影響要更為深遠。要想孩子養成怎樣的習慣,家長先要具備那樣的習慣。“上行”為善,“下效”自然也會為善,家長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帶頭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作出表率。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藝術,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藝術。事實上,對孩子來說,父母本身是一種教育因素,這種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是在無意中發揮的,但這種影響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這足以說明,孩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為重要的就是父母的率先垂范,要給他們樹立好榜樣。
在給孩子做榜樣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始終如一地嚴于律己,給孩子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就會贏得孩子的信賴與尊敬。我們得體的言行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會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會跟上我們的腳步。被譽為“德國教師的教師”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只有當你不斷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時候,你才能教育別人。”孔子也曾說:“欲教子先正其身。”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孩子是純真無邪的,他身邊最親近的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在他的腦海留下深深的印記。無論舉動是好是壞,都會給他一種示范作用,好舉動好示范,壞舉動壞示范。正所謂,“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如果我們是一個懶得學習、懶得動腦的人,就是對孩子說再多“要好好學習,善于思考”的話也無濟于事。因為在我們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識的力量,也看不到開動腦筋的效果,更沒看到我們認真讀過一本書。
孩子在最初學習時,都是把父母作為參照的,總是會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會被孩子不自覺地效仿。作為父母,我們一定摒棄錯誤的言行舉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著我們的腳印跟隨著我們。
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無論父母現在處于什么狀況,只要愿意為了孩子有不斷改變自己的意識,有不斷提升自己的行為,就會在無形中奠定孩子的德行基礎。所以,我們要從自己、從小事做起,為孩子撐起健康成長的生命之帆,為孩子點亮人生道路的明燈。只有我們端正了自己的言語行為,在孩子身上才會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良性的溝通能讓家長、孩子和老師之間的愛流動起來,互相溫暖、滋養,成為彼此生命中那個最好的貴人。家長在培養好孩子的過程中,也能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