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順領,盧才武,江 松,聶興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資源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礦產資源開采是人類獲得能源的主要方式。隨著全球礦產資源開采領域持續擴展、開采難度不斷加大、安全保障意識進一步加強,各國都十分重視采礦業與科技的融合。自然資源部發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未來5年要大力推進礦業領域科技創新,加快建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礦山,采礦業的智慧化建設開始進入新階段,采礦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亟待進行改革和創新[1]。隨著智慧礦山概念的提出和發展建設,我國礦山企業對數字礦山和智慧礦山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在信息技術新常態下,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推動采礦工程專業教育變革和培養創新人才,是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首先予以思考的問題。因此,亟需對傳統采礦工程專業的教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進行創新和改革,為國家培養出適應行業未來發展的高層次新型工程技術人才。
研學社團是大學生交流活動的一種組織方式和互動平臺,組建專業型研學社團可以促進產教高度融合,將企業科技創新活動與學生創新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為社團成員引入企業創新實踐資源、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并進一步推動礦業科技創新和創新型人才培養,因此探索以研學社團為背景的智能采礦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社團是在高等學校由興趣愛好相同自愿組織的一種活動組織,社團成員一般不受學院、年級等限制,具有寬松和開放的組織特征。團內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依托社團平臺資源自主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探索,并發揮創造力,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可觀可感的活動策劃、活動產物或實踐經驗[2]。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社團主要以體育、藝術或媒體等活動形式,社團成員結構不合理,其活動方式更偏向于娛樂性,缺乏實質性內容和意義,社員的專業知識得不到發揮,并導致大部分社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逐步喪失和退團,也無法發揮人才培養的作用。
專業型大學生社團是以專業學科為背景,旨在吸納志趣相投的師生開展專業創新活動,以培養成員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活動組織。目前很多高校已組建了專業型學生社團,但總體數量還是偏少[3]。通過對專業型學生社團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發現,目前極少有社團開展校企交流合作活動,更缺乏邀請企業專家指導創新創業活動、缺乏社團成員與企業專家間的交流、缺乏將企業培訓實踐資源引入到高校教育活動。同時,社團組織活動大多缺乏有力的師資和資金支持,必要的專業實踐場地,不具備專業實踐必需的實驗儀器和平臺,從而導致其社團活動主要以專題講座為主,專業性、高質量、實踐性活動不足[4]。由于缺少學校專業性的指導和支持,使得研學社團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尚不能真正帶動專業知識的提升,在專業學科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方面也比較有限。
采礦工程是一個傳統且艱苦的專業,一直面臨著專業人才嚴重匱乏且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隨著礦業智能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企業對采礦專業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亟需組建一種創新型組織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提升學生專業實踐創新能力,為促進智能采礦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平臺。
構建由礦山企業專家、創業導師和教授團隊等組成的師資隊伍,從產學研各方面提供專業性指導,使社團組織更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其中,礦山企業專家從工程實踐角度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教授團隊從行業發展和未來發展趨勢角度指導學生探索未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導師從商業化運作角度指導學生成果輸出的能力。通過產教融合導師的聯合指導,促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過硬的礦業智能化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礦業向前發展的創造能力,以及良好的創新意識與革新能力。同時將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納入社團師資隊伍,通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分享,帶動本科生的專業創新,激發本科生創新思想意識。通過構建專家、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梯隊形育人新模式,對促進采礦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圖1)。

圖1 多元化師資協同育人結構
基于礦山智能化建設知識體系的內在關系和特征,構建由采礦工程、大數據科學、安全工程和管理科學等專業學生構成的研學社團,打破傳統以“專業”劃定知識范圍和學生群體的限制,加強成員專業融合和梯度性成員建設,讓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學習智能礦山建設前沿知識和技術。以采礦工程智能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依托,融合多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探討科技創新型解決方案,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讓研學社團成為智能采礦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平臺。在社團創新項目開展過程中,由礦山企業專家提出生產中的問題和建設目標,再由教師講授創新設計可用的理論、方法和新技術,然后學生帶著具體問題和目標進入專業實驗室,探索完成創新實踐的任務最佳技術方案。通過行業項目驅動“做中學”和“按需教”的創新活動模式,將不同層次且具有關聯性的創新思想結合到一起,激發學生將專業知識交叉融合的創造力[5]。做與學形成一種迭代式的螺旋上升過程,互為發展,讓學生通過這種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工程素質和管理能力。
綜合礦山企業產業資源和學校實驗資源,建立產教融合的創新型實踐平臺。并基于該平臺形成由校企協同共建專業創新班、共建實驗室實踐基地,以及校企合作課程體系。由企業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學和學科項目競賽,組建“企業導師創新小組”,讓學生在課外參加研究生或老師的科研項目或實驗室項目。企業導師還可按照興趣小組的方式組成課題研究小組去申報一些科研項目,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競賽項目,通過這些實訓項目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學習興趣。借助于研學社團將企業資源和高校資源相融合,讓研學社團成為人才培養的創新型實踐平臺。

圖2 校企融合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
研學社團是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第二課堂,社團活動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和相關保障[6],主要包括:
一是制度保障。學校出臺一系列關于社團創新活動及人才培養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包括《采礦工程專業學生實踐創新活動的實驗中心和雙創平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管理辦法》等。
二是經費保障。通過礦山企業校友設立專項活動基金、教師科研項目專項資金、社團參賽獎金和學校團委管理部門等渠道謀求資金支持,為研學社團的日常活動提供一定經費保障。
三是場所保障。在礦山校友企業設立大學生聯合培養實踐基地;學校團委管理部門統一策劃活動場地,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搭建平臺,如大學生創客中心、科創園大學生活動基地、圖書館雙創活動室等大學生創新活動場所。
任何學科都不會孤立存在,礦山智能化建設也涉及多種學科知識,并在礦山系統工程中融會貫通。智能采礦專業社團將推動信息學科與采礦工程學科交叉融合,系統推進傳統采礦工程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教學組織模式變革與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等,以適應大數據智能化時代對綜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礦山企業具備專業的基礎設施、培訓資源和生產實踐環境等,研學社團可以作為校企之間的媒介,把企業生產中的科學難題引入社團創新活動中,讓社團成員利用企業平臺開展面向實際生產的科研探索,形成校企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從而彌補采礦工程專業教學實踐環節薄弱的問題,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通過產教融合將企業專家和名師資源與社團創新活動進行對接,有助于促進高等教育與企業人才需求和技術創新需求的對接,社團成員在開展創新活動的同時了解更多行業發展狀況,并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實踐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思考自我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學生與企業的互動交流還可以為將來的就業和擇業提供渠道,提升學生對口就業率。
以采礦工程學科為背景的研學社團是將理論知識、生產實踐和科技創新相融合的重要平臺,能夠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連通企業資源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科交叉能力和科技創新潛力,為智能采礦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同時,研學社團的發展還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政策支撐,為研學社團配備專業的師資團隊,以及在規章制度、活動經費和場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已開始積極探索研學社團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希望學校的智慧礦山創新社的案例能讓讀者對于研學社團的功能有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