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紅
(廣東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廣東 廣州 510320)
“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的實施,全面推進“四新”建設,引發新一輪教育改革,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讓學生忙起來、讓教學活起來、讓管理嚴起來”,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中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暨學科競賽評估結果》,明確指出:大學生學科競賽不僅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依據。商科高等教育教賽融合的研究和實踐可追隨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和演進,隨著國家“放管服”政策的實施,政府部門逐漸退出競賽管理,行業協會開始介入,學科競賽更能體現行業前沿、最新技術、學科焦點、社會熱點等,是新型精英人才的孵化器,成為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依據。
當今中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術革新和經濟發展對創新型、實踐型人才需求旺盛,為社會供應所需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商科教育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動向表現出高度敏感性,商科教育變革首當其沖。但新商課教育不是傳統商科教育的自動化,也不是在傳統商科教育上簡單嫁接新經濟、新管理、新金融、新法學等課程。新商課教育須打破傳統工業化思維,建立互聯網思維,重新定義經濟模式、管理理論、技術形態、學生特點,構建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以賽促教、促研、促創形勢漸漸打開,已成為一條切實可行的新商課人才培養路徑,但還需理論積累,厚植科研,加強體系、內容以及平臺建設,并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產業鏈、創新鏈的需求,布局人才鏈供應的新模式。
技術與經濟的發展重新定義商科教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變革,引發商業邏輯和商業模式的革命,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改革發展,使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組織形態發生改變,體現為商品無形,可共享、復制、非同質,邊際成本趨于零,網絡效應和長尾效應明顯,在線辦公、零工經濟、集群協同、去中心化的新型工作模式興起。目前,商科教育的理論體系、實驗實踐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依然基于傳統工業化時代的經濟規律建設,體現標準化、專業化、規?;?、資源獨占、排他性等特點?,F行商科專業通常按照“職能”與“行業”兩大模塊劃分,專業越分越細,壁壘越來越深,還存在邊界模糊、定位重復等問題?!吨袊逃F代化2035》中指出: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活躍期,而教育仍未擺脫“工業化”的印記,以至于有人認為,“我們把機器制造得越來越像人,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不僅制約著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而且導致經濟社會轉型面臨危機。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新迭代。近幾年,社會涌現出很多新興崗位需求,如大數據運營與分析、視覺調試、機器人運維、無人機飛服、AI應用開發、物流規劃、客服數據分析、數字產品運營、數據治理等等。但人才供給卻出現不平衡,傳統人才供給過剩,就業困難,而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具有國際視野、具備終生學習能力的人才卻供給不足。數字經濟時代更需要數字化的交叉融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應擅長將數字新技術應用到不同的業務場景,助力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以創造新的價值。然而,據研究表明,用人單位對當前高等院校培養的商科人才進行六項能力評價顯示,他們專業知識得分最高,而團隊協作能力、知識更新能力較差,創新思維能力得分最低,表明當前商科教育對社會所需的學生能力培養不足[4]。
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模式、養成習慣發生變化。當代大學生被稱為網絡原住民,他們表現出全天候在線、價值多元化、熱衷“曬”。他們更善于利用網絡也更依賴網絡構建知識,擅長多任務、超鏈接、非線性學習,樂于分享,樂于在線互動,樂于接受游戲化的學習。在諸如嗶哩嗶哩、慕課等各類平臺環境下,圈層化、碎片化的學習習慣更能滿足大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相對于“80后”,他們的思想更加獨立開放,更關注個人的感受和收益,部分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較低,更希望加強多專業交流以及校際交流,拓寬視野的意愿強烈。以知識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單一、機械的考核方式已不能全面、立體、動態、個性化地評價學生學習成效。
商科院系跨界多棲師資力量欠缺。商科來源于社會經濟市場實踐,最終也要運用到實踐中去。新商科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需要更加重視商務實踐、數據思維、創新能力等科學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對學生提出“既要又要還要”式能力要求的同時,勢必對教師也應有同等更高的要求。現代高校教師既要有業務能力的深度,又要有國際視界的高度,還要有社會實務經驗的廣度。同時,高校教師的職責區別于基礎教育教師,不僅教“現在”,還應教“未來”,老師與學生應形成教、學、研、創的“學習共同體”,達成相互成就模式。然而,當前高校青年教師大多從校門到校門,存在教管理的教師沒有從事過大型企業管理實務、教創業的老師沒有過創業經歷、實驗教師產學研融合能力不足等現象。青年教師科研壓力大,與社會實踐脫節,培養機制體制薄弱。
教育教學改革管理體系混亂,院系各自為政。大數據分析技術方興未艾,經濟學院、會計學院、金融學院、管理學院等商科學院紛紛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更新教學計劃,新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課程,但各學院各自為政,搶跑搶資源,缺乏統籌規劃、系統管理和綜合監控,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體系混亂。同時,以產融項目推動的由技術型企業主導的教學改革,教學案例同質,專業深度不夠,對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研究不足,這類教改表現出以下問題:第一,教學案例數據問題,拿大數據分析技術運用于小數據案例,有大炮打蚊子、殺雞用牛刀之嫌,譬如用Excel、SPSS等傳統分析工具也能實現,卻要求學生上Python、PowerBI、RPA等通過編程來實現;第二,各專業實驗教學軟件融合不足,學生疲于學習各種軟件,數據不共享,技術不通用,無法簡單復用,譬如大一學了金蝶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大二要用用友ERP,大三又上福斯特大數據;第三,跨專業綜合仿真的教學場景開發不足,學生沒有來自貼近現實社會的仿真業務需求,無法產生利用新技術解決商業和管理問題的內驅力,學習走過場,成果不突出。
構建教、賽、研、創進階式實驗課程體系。為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新商科發展趨勢,培養出具有應用型能力、創新型思維的高等人才,既要熟悉經、管、法專業知識,又具有“大智移云物區”技術,以及靈活應變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創業素養、系統性和批判性思維。實驗教學搭建起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是完成“商技融合”“實踐創新”的重要教學環節。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職能定位,構建新商科實驗教學新生態,深化內容、資源、隊伍、管理體制與服務體系建設,以新技術驅動新模式,形成教學、競賽、科研三足鼎立新優勢,構建實驗教學、團隊商賽、學術研究、雙創孵化互融互促的實驗課程體系新范式,以課程群建設、教學聯盟/虛擬教研室建設、學生協會建設、企業云谷支持等多方協同為支柱,利用三大課堂整合,推進全年級層、階梯式的知識進階、能力進階、層次進階,實現新商科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新商科教、賽、研、創一體化實驗課程體系設計
基于PDCA+OBE理念建設課程內容。培養“知專業、知技術、知應用”的新商科人才,須以“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價值塑造為基本”,用學習成果反映教學的實用性。以跨專業綜合仿真實習課程為例,課程內容從企業實務出發,解析商業模式,映射現實企業原型,提煉、建構、脫敏并改編成實驗項目,以年度為周期循環計劃、執行、總結、處理來設計業務流程,對應教學的規劃、設計、考評與改善四項職能,用教輔管理的課前、課中、課后、教研四個環節來執行。基于PDCA+OBE理念建設的課程內容回歸社會需求,體現高等教育實驗實踐教學的社會實效性,反映創業轉化的社會可行性。實驗手段突出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特點,實驗內容自然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協調安排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圖2,p72)。

圖2 以校內仿真綜合實習課程為例的內容設計圖
創建新商科虛擬教研室。建立由名師、專家、企業顧問、優秀學長、網絡助教等組成的教師庫,完善管理機制體制,培養“跨界多棲”教師團隊,形成教學聯盟。第一,用行政手段成立新商科實驗教學領導小組、新商科實驗課程建設領導小組,上升統籌規劃級別,有效調動全校資源,厘清權責和職能,建立可持續的機制和體制。第二,從各學院、實驗中心、合作企業中招募、遴選和培養青年專兼職導師,構建一支結構完整、由商法技多學科融合、校企行多方參與的教研團隊,形成嚴謹治學、學術扎實、善于帶賽、熟悉創業實務的教學聯盟,共建平臺,共享成果,加強交流,重視青年教師培養。第三,加強跨校合作與交流,舉辦全國性新商科(新文科)創新人才培養研討會議,推動該領域共建共享。
校企協同共建共享,開發教學平臺,突出學生能力數智化測評功能。依托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利用技術手段解決專業交叉教學、打破跨學科知識壁壘、貫穿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智能研判學生能力升級等問題。由實驗中心研發統籌,獲得教務處、校團委、各學院、產學研合作企業的支持,推動校企合作共建。該平臺深耕新商科綜合仿真實習教學需求,突出“場景化、集成化、數智化、實戰化、定制化”特色,圍繞大數據分析、實戰博弈、智能測評三大核心功能,形成“教賽互哺”“師生互助”“質量導向”的技術范式,實現教學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評價可視化,產生深度沉浸式的教學效果。數智化學生能力測評模型根據CDIO工程教育理念,結合CMM能力成熟度思想,采用企業數字化轉型成熟度魔方評估體系,從三層九軸27個指標,立體、全面、動態地對學生數智化能力進行能力值測量,規劃學生能力從初始級向已管理級、已定義級、量化管理級、優化級提升。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融合和創新是新商科跨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思路,新商科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將圍繞虛擬仿真(元宇宙)技術、“兩性一度”(金課)標準、教學聯盟(虛擬教研室)機制等建設任務,在課程建設、教材出版、平臺開發等方面產出更多標志性成果,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服務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商科人才培養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