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正剛,查曉庭,陸孟瑤
(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蘇 揚州 225127)
滿意度概念最早提出主要指顧客在接受服務或消費產品的過程中所直接體驗到的服務或者商品質量與預期存在的差異的程度[1]。當直接體驗到的服務或者商品質量比預期低,顧客就會感到不滿意,且當反差越來越大時,顧客的不滿意程度就會更加深;相反,如果實際的體驗比開始的預期高,顧客就會感到滿意,隨著這個差異的變大,顧客的滿意程度也會提高。
此概念運用在創新創業教育上,即創新創業教育師生在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之前,也會存在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某種管理模式的一種預期,也會產生真實的感受,對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滿意度也是類似于對一般商品或服務的滿意度的區分,即教師和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期望和認知是影響教師和學生滿意度的重要因素。
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要想獲得較高的滿意度,需要如下的指導思想:第一,以人為本,以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工作為本,依靠創新創業教育專家,尊重師生意見、建議,保證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的科學合理性。第二,服務至上,要求會換位思考。從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工作需求出發,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僅有利于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領導者和創新創業教育師生之間的和諧關系,而且有利于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評價目標的順利實現。第三,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以提高創新創業教育管理質量、優化管理模式為目標,從注重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向“管理質量并舉,模式構建為主”轉變,加強組織引導工作。第四,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提供參照系,并為后續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實證研究做好鋪墊。
無論是對一所工科高校還是工科高校中的一個院系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評價,都離不開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主體[2],根據前文討論的相關顧客滿意度理論,我們通常把在工科高校內部,在一定的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運作模式下,接受或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服務的相關人員作為顧客,這里主要涉及三方面人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師以及創新創業教育具體管理人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評價的主體自然應該由以上三方面人員組成。因此滿意度評價應以他們為本,在弘揚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氛圍下,重在引導創新創業教育師生明確評價目標,圍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搞好教學和相關管理工作,增強師生從事滿意度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少被動參與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中激勵相關管理人員,提高其管理和服務水平,為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效能。
對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進行評價,就是要在確定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師以及相關創新創業教育管理人員滿意的關鍵因素的基礎上進行測量,這主要是闡述了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滿意度評價指標的選擇問題。構建指標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2.1 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選擇的指標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能夠客觀真實地反映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的相關要素和特征,要盡可能多地覆蓋評價的全部內容,同時,要對相關指標進行科學的解釋,凡是對指標相關的解釋必須做到規范化。每一項指標中包含的子指標要相對獨立,具有代表性。在嚴格遵循科學性原則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指標才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權威性。
1.2.2 系統性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由多個指標要素組成,能夠解決單一指標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必須能夠系統性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各種屬性。在本文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的、由多層次的指標組成的,指標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綜合發展的關系能夠在體系中充分反映,通過建立系統的多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綜合評價系統的目標。
1.2.3 層次性原則
系統的層次性也反映在各種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中,越高層的指標越是綜合性的指標;越低層的指標越是具體的指標。綜合性指標反映了趨向,具體性指標反映了當前的狀態。通過指標分層,能夠明晰總目標層、分目標層、準則層、判斷層和指標層等各層次的結構關系、邏輯關系。
1.2.4 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適度的指標體系能夠準確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屬性,同時還具備可操作性;反之,過多的指標需要選擇更多的因素從而影響評價的進行,而過少的指標會造成評價的片面性。因此在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時,要充分考慮各種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的特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數據,并盡量保證數據可靠。建立的滿意度因素評價體系應該能方便數據資料的收集,能夠做到橫向與縱向的比較,評估過程應盡可能簡單,以避免過度復雜。只有可行的滿意度指標體系實施計劃才會被相關工作主管部門接受。
1.3.1 通過文獻研究搜集初選指標
筆者在搜集指標的過程中發現,當前文獻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指標的研究非常缺乏,大部分學者研究創新創業教育評價或創業教育評價,他們主要從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視角展開研究,構建質量評價指標體系[3],評價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或質量。
如周蘋(2009)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細化為教育計劃、計劃的執行、管理制度、評價與督導制度、考核制度、管理隊伍、執行隊伍、師資、教師培訓、培訓的比率、專門經費占學校全部經費的比重、經費使用效益、基地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講座的頻率、學習方法、科研能力、活動的參與率、活動獲獎率、論文發表情況等[4]。呂貴興(2010)將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細化為創業意識、創業活動、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核心品質、創業率、創業社團、創業效果,創業經歷、管理閱歷、專業能力、師資結構、科研能力、教學考核、課程適合率、課程體系、校企關系、學術交流、對外合作、科研效果、學校影響力、創業基金、創業中心、創業實習基地、研究機構、創業比賽、學術氛圍等[5]。
綜上,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是加強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然而,目前工科高校尚未建立比較科學規范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可以從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借鑒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滿意度指標體系。可以看出這些指標體系雖然對創新創業改革進行了一些思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指標體系的評價主體不合理、評價指標重結果輕程序等,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的發展。故根據作者對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分析,以及部分大型現有的資料的分析,初步制訂了一個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的指標。具體的指標見表1。

表1 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初始指標表
1.3.2 通過訪談優化指標
在指標優化時,可通過與被訪談者的交流,從而獲得更多的第一手資料。被訪談者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對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工作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的領導和實踐經驗的,其中,與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接觸較多的學生、教師以及相關管理人員是主要的被訪談對象。本人首先與選擇的被訪談者事先通過電話或者郵件預約,在訪談之前已通過一些方式告知被訪談者訪談的內容,訪談的目的,他們通常會在談話前對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相關內容進行思考。所有的訪談都是在被訪談者自愿的情況下進行的。被訪談者根據表1中的初選指標,同時結合工作、學習實際,可以對指標進行認真的增減。具體訪談篩選情況如下:第一,訪談參與者建議第3個指標取代第16個指標。從現有指標來看,序號為3的“管理目標明確”此指標與序號為16的“管理方向明確”指標意思相近,訪談參與者建議第3個指標取代第16個指標;第二,第31個指標改為“評估過程易于監控”。原第31個“評估過程易操作”指標意思不明,建議改為“評估過程易于監控”;第三,改設“校內創新創業教育軟環境”與“校內創新創業教育硬環境”兩個指標。初選第34、35以及36個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環境指標表述不準,含義有交叉,建議3個指標合并為2個指標,即“校內創新創業教育軟環境”與“校內創新創業教育硬環境”。訪談參與者對初選指標進行了合理的刪減和合并,最后,初選指標由42個變為40個,需改變指標見表1括號標出。
提高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水平,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可以通過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從主觀上對管理模式是否符合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進行定性分析,只有基本滿意或很滿意的管理模式才有必要進行進一步的優化研究。本文為了解決定性研究中易受主觀影響的問題,主要從理論上分析并構建了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模式滿意度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現場實際調研進一步優化指標體現。經現場教育主體人員檢驗,該評價指標體系合理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