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寬 洪宜德
經典的音樂曲目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不斷地打磨、傳唱以至家喻戶曉,《知道不知道》就是一首旋律優美、曲調婉轉的經典曲目,極具歌唱性,是陜北民歌代表作之一。歌詞簡單易唱,樸實純正,生動形象,富有藝術魅力,表達了陜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與憧憬。這首歌選自影視主題曲《崖畔上開花》,20世紀60年代,《崖畔上開花》經著名詞作家樂韻和曲作家姚敏改編,成為《落馬湖》的電影插曲,后由歌唱家奚秀蘭深情演唱,歌曲再度進入大眾視野。隨著作品熟知度不斷加深,它被不斷改編成各種版本,有流行版更有樂器版。21世紀初拍攝的新年電影《天下無賊》,其主題歌曲《知道不知道》就是[1]通過陜北民歌《知道不知道》改編而來的。
兩者的旋律雖基本一致,但風格卻大相徑庭。比如,同是激動的情緒、動人的唱詞,傳統民歌和流行音樂表達的方式就不同,這就形成了風格的不同。接下來,我就以《知道不知道》為例,從結構、歌詞、節奏三個方面入手,做一個陜北民歌版本與流行音樂版本的比較。
通過譜例1我們可以看出,整首曲目是2/4拍,在G大調上進行,沒有轉調和移調,調性平穩進行,比較適合演唱者緩緩表達出女子想念心上人的矜持感。作品中女子對心上人是焦急想念的,而演唱風格是緩慢抒情的,作曲者正是通過這種“快”“急”之情與“慢”“緩”演唱形成對比,造成情緒上的反差,突出女子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情。陜北民歌《知道不知道》是由四個小節的引子加上四個方整性樂句組成的基本樂段,分別為四個小節的a樂句、四個小節的b樂句、四個小節的c樂句和重復再現的四個小節b樂句組成。符合標準的起—承—轉—合結構特點,樂句與樂句之間緊密相連。作品采用了分節歌的模式,以信天游上下句結構為基礎,通過發展重復最終形成四個樂句的樣式結構。第三句是第一句的“換頭合尾”,第四句是第二句的重復再現(見譜例1)。和聲方面,引子結束在主調的一級和弦上為收攏性結構,明確了歌曲的調性,給予聽眾柔和感;a樂句的調性停留在主調的屬調性上,為五級和弦,該句開放式的結構更好地引出了下一樂句;b樂句與引子一樣結束在主調的一級和弦上,收攏性的結構更穩定了調性;接下來的c樂句與再現的b樂句分別結束在主調的五級與一級。最開始引子部分與最后一句都結束在一級和弦上,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使樂曲更具有統一感。
譜例2流行音樂《知道不知道》結構相對簡單,歌曲為四四拍,在D大調上平穩進行。全曲一共18個小節,由四個方整型樂句加上兩個小節的結尾組成,樂句組成方面較民歌版的《知道不知道》大致相同,而在和聲進行上卻有所區別。a樂句和c樂句依舊結束在一級和弦上,b樂句結束在主調的下屬和弦上,為開放式樂句,更能催發情感,激發想象,為下一句積聚靈感。B1樂句與b樂句大體相同,尾聲部分從主音發展到下屬音,這種開放式的結尾,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更能表達女子綿綿不斷的想念。全曲采用反復記號加結尾的方式,篇幅相對較小,旋律朗朗上口,易記易唱。
譜例1

譜例2

歌曲的歌詞可直接反映出作品的中心思想,詞曲相輔相成。民歌版《知道不知道》的歌曲、歌詞就是當地勞動人民創造的智慧結晶,因為特殊的生活環境,陜北人純真質樸、善良豪邁,故而創作出的歌詞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不僅情感豐富,也貼近現實,歌詞寫真且平易近人,重要的是既表達了思想內涵也與旋律充分結合。它有三個特點:1.歌詞講述故事。歌詞剛開始就借景抒情,例如“山清水秀太陽高”,“山、水、太陽”都是我們常見之物,勾勒出了一番風和日麗的景象。在這樣的情景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不僅“想的真心焦”而且想的睡不好,天不亮就趕早,劃著槳撐著船,一路找啊找、真心焦、多辛勞,總算看到廟,祈求土地神仙實現心中所想,早一點讓自己找到心目中的美妙男子。言語間直白了當,沒有過多的修飾,有的只是樸實的敘述,卻將一個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焦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2.填詞手法的運用。歌詞將四個樂句作了“詞格變化”的填詞,如第一句:山清水秀太陽高,好呀么好風飄。作品中加入了“好呀么”三個字,把原本作品中的十字數就變成了“十三字句”,再比如下一個樂句:小小船兒撐過來,它一路搖呀搖。也符合“十三字句”的特點,這首歌曲歌詞的變化發展,必然導致歌曲的唱腔、節奏以及旋律完成相對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在中國傳統的戲曲中常常出現,單從歌詞的層面來說,有些向戲曲的方向發展的意味。3.襯詞、疊詞的運用。襯詞和疊詞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它不僅構建起情歌傳情達意的基礎,還達到了營造氛圍、增強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鳴的作用。此曲就使用了該創作技巧,突出了陜北民歌獨特的風格。襯詞,在陜北民歌中一般放在句中或句尾起輔助作用,例如本作品中:“陪呀么陪到老”“睡呀么睡不著”等,在歌詞的正中間都插入了修飾的襯詞,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補充了小節的完整性,也使得節奏變得均勻,便于上口。襯詞不僅不顯得多余,反而恰到好處,也大大提升了唱腔的感染力,使歌曲韻味十足。疊詞也是常出現的,將歌詞中的字疊起來使用,成為音樂的一部分,在表達效果上更能達到“所描之物具體形象,所繪之景明目清晰”的效果。在歌曲中“小小船兒”“路迢迢”疊詞的運用,不僅調劑了節奏,使音樂形象生動,還令旋律更加流暢,藝術表現力更強。如果換成“小船兒”“路迢”,則節奏失去規整度,旋律的氣氛也不足,歌曲也失去了美感。
流行版《知道不知道》與陜北民歌版本相比,也有三個特點:1.歌詞相對淺顯易懂,它去除了民歌中的襯詞和疊詞,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展開,沒有多余的裝飾。2.歌詞內容較之民歌版也大有不同,開頭第一句“那天的云是否已料到,所以腳步才輕巧”便采用擬人的手法,也是埋下了一個伏筆,為什么“腳步輕巧”?下一句歌詞就解開了答案“以免打擾到我們的時光,因為注定那么少”。雖然只有短短兩句話,但讓我們嗅到了一絲淡淡的憂傷。緊接著下一句“風吹著白云飄,你到哪里去了”讓人嘗到了苦苦尋找愛的人的心酸滋味。最后一句“想你的時候,抬頭微笑,知道不知道”像是在自我安慰,充滿悲情與無奈,“知道不知道”像是對自己說也像對愛人說,使人陷入遺憾的情緒不能自拔。敘事的開頭往往和抒情的結尾相配合,在歌詞結尾處只用了一個“啊”,這個“啊”給人不同的共鳴。與正詞不一樣,襯詞和疊詞不能離開音樂單獨存在,只有與旋律結合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3.唱腔與歸韻不同。民歌版采用民族唱法,吐字清晰、氣息講究、音調多高亢;流行版采用通俗唱法,強調用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演唱,體現聲音個性化與特色,演唱風格隨意、自然。歸韻,就是在唱念中或行腔中,充分發揮發音的共鳴作用。發音時間的長短和音量的大小與頭、腹、尾俱全的字音有關。頭尾短而小,表示頭、尾發音較為短暫;字腹長而寬,表示字腹發音長而大。比如:陜北民歌版《知道不知道》中字節大多為短字腹,比如:“高”由聲母g+韻母ao,頭尾短小,發音短暫。類似這樣的字節有十一個之多,像“搖”“早”“老”“道”等。而流行版《知道不知道》中“巧”由聲母q+單韻母i+復韻母ao組成,字音俱全且字腹長寬,一般發音較大且長。全曲共有七個字歸韻在“ao”上,其中四個都為這樣的長字腹,它們是“巧”“飄”“了 (liao)”“笑”,這些字的運用使得樂句尾音拉長,善于表達低沉憂傷的情緒,形成了流行音樂善于抒情的特點。
節奏是音樂風格中最主要的表現成分,民歌版大多數采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這些音符的時值較短,也使用少量的二分音符,同時運用了附點音符,節奏型較為密集,為作品帶來一絲活潑的特點。民歌版《知道不知道》的前奏由兩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進入,而后采用大附點拉寬節奏,緊接著通過小附點、前八后十六節奏型,再加上二分音符組成,該句連續采用五種不同的節奏型,創作技法獨特,別具一格。全曲采用大量短連音線,多用于前八后十六與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中,使節奏更具有粘連性。每一句均結束在二分音符上,形成前緊后松的節奏特點。a樂句與c樂句末尾處均采用單倚音,單倚音與前一個音為同音,使得前后銜接更為緊密,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c樂句出現單順波音,增加了樂曲的俏皮性。全曲沒有使用休止符號,一氣呵成,使樂句與樂句間更具連貫性,音樂上更具有連貫性,更能表達女子焦急的心情。
流行版則是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為主,節奏型較為松散,更能襯托歌詞中低落的情緒、悲傷的情感。經過改編之后,流行版《知道不知道》沒有前奏,直接開始演唱。作品節拍發生變化,原來的2/4拍變為4/4拍,強弱規律也發生改變,由強弱變為強弱次強弱。全曲每一個樂句在演唱時都停留在休止符上,形成聲斷意流的特點,更突出歌曲悲傷的情感。與民歌版二十處連音線相比,流行版僅采用九處短連音記號且多用于八分音符處,時值與前者相比較長,節奏被拉寬。原本快速進行的十六分音符,猶如奔騰的流水,是高亢挺拔的“信天游”風格,表達對美好愛情生活的無限追求。流行版降低了原來樂曲的速度,節奏被拉開,曲調變得空蕩悠恍,失去了松弛活躍的感覺,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
歌曲《知道不知道》陜北民歌版本高亢悠揚,旋律清新質樸,歌詞生動形象,樸實自然,洋溢著黃土兒女的真實情感。它沒有丁點兒的矜情作態,人們把心中的真實感受盡情揮灑,真實反映著陜北人民善良樂觀和堅韌不屈的性格。流行版本結構短小、內容通俗、曲調順口,情感自然親切,容易引起共鳴,群眾傳唱廣泛。不論何種音樂都有它獨特的風格,你更中意哪一種呢?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與保護下,音樂的生命會更加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