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聲樂藝術是歌唱家生命體驗的真實袒露,是歌唱家心靈—歌聲—情感—形象的一面鏡子,中國聲樂藝術如同一條歷史血脈,通達著歌唱家的文化經絡,記錄著歌唱家永不疲倦探索創新的腳步。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的內容涉及多個層面:其一深入了解歌唱家在特定時代、社會、文化環境下所處的具體境遇以及藝術創作心路歷程,特別是歌唱家的情感體驗,而對這一切的確切認識與把握,建立在演唱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其二是要深入到歌唱家本身,即演唱藝術精神層面上多視角分析研究,因為任何精神性的內涵只有通過對音樂文本本身的透視才能得到更深刻的闡釋。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在深入挖掘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時代價值的基礎上,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繪制新時代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圖景。選題以歌唱家研究為核心立意,力圖通過中國聲樂藝術的輝煌歷史,鮮活生動的傳奇故事,勾連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凝聚自強不息、頑強奮斗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表達新一代音樂人對老一輩歌唱家的深情回望,展現中國聲樂藝術的美好愿景。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以時間為軸線,遙望中國聲樂藝術的滿天星光,領略老一輩歌唱家藝術精神的深沉與厚重,伴隨著時間軸線的推進,梳理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音樂人生,總結分析歌唱家演唱技法、風格、范式的形成過程。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視野是清晰和寬泛的:其一,以中國聲樂藝術歷史過往的梳理和回望為本原;其二,分析和闡述重要歷史時期歌唱家的精彩人生和音樂傳奇;其三,歌唱家不同體裁、風格作品演唱實踐舉要;其四,集中和總結歌唱家獲得的藝術經驗;其五,優秀歌唱家藝術精神的提煉等。
回顧和檢視20世紀以來中國聲樂藝術發展的歷史,大致劃分為四個重要時期和三個發展階段。
(1920—1949) ——中國聲樂藝術的創建與開拓時期,以王昆、郭蘭英等歌唱家為代表;(1949—1966) ——中國聲樂藝術的進步與興盛時期,以王玉珍、胡松華、劉秉義、才旦卓瑪、李光羲、樓乾貴、鄧玉華等人為代表;(1966—1978) ——中國聲樂藝術曲折與轉型時期,以李雙江、馬玉濤、吳雁澤、郭頌等人為代表;(1978至新時期) ——中國聲樂藝術的開放與繁榮時期,以李谷一、朱蓬勃、于淑珍、楊洪基、德德瑪、蔣大為等為代表。
為了深入闡述和具體呈現歌唱家的藝術觀念、實踐成果以及文化基因的傳承,研究者把中國百年聲樂藝術發展史劃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50年代,以王昆、郭蘭英等歌唱家為代表的“民歌與戲曲”融合演唱風格的初步形成,即民歌與歌劇編創作品的廣泛傳唱;第二階段是20世紀50—70年代以王玉珍、胡松華、劉秉義、才旦卓瑪、李光羲、樓乾貴、鄧玉華、李雙江、馬玉濤、吳雁澤、郭頌、李谷一、朱蓬勃、于淑珍、楊洪基、德德瑪、蔣大為等為代表的“西洋與民族”多樣化演唱風格相互融合,即“古為今用、土洋結合”的廣為流傳;第三階段是以20世紀80—90年代,以金鐵霖等人為代表的高等音樂院校幾代聲樂教育家專業民族聲樂技法探索創新以及人才培養。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90年代,中國聲樂藝術演唱體系形成于以彭麗媛、雷佳等人為代表的一批歌唱家及中國聲樂藝術在海內外廣泛傳播階段,可謂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國大眾關注以及當下正在發生和進行的新的歷史階段。
能夠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夠看到多遠的未來?!耙糟~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盵1]古人語延展至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梳理回顧百年歷史,中國聲樂藝術以史為鑒,明得失、正衣冠、繼往開來。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的內容是非常鮮活和具體的。中國大眾心目中的優秀歌唱家,不僅具有精湛嫻熟的演唱技藝,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他(她)們往往以優美的歌聲和崇高的形象,受人敬仰和愛戴。按照這樣的邏輯和思考維度,聲樂藝術除了具備實踐性強等特征以外,還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精神的感召力,道德行為的示范性等多重藝術特征。
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里,蘊含豐富的內容和信息指向,對歌聲(字詞、音色、音質、音量、共鳴等)富有經驗的歌唱家,能夠真實反映出現實生活之性情的多樣性與人物形象的多樣性。這也是經過精心考量的歌唱家,創造優美動人歌聲和音樂形象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所在。
歌唱家是一個特殊而又鮮活的群體,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大視野、全方位、立體式、多維度、多學科交叉研究,為中國聲樂藝術經驗和優良傳統薪火相傳,紅色基因傳承賡續,為實現中國聲樂藝術獨立于世界樂壇的戰略目標,奠定理論基礎,提供理論支持。因此,僅僅圍繞幾位歌唱家展開,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的概括性、全面性,與其相關的學術性和創新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無法實現,更會產生“頭重腳輕”或“外強中干”之感。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以紅色中國革命、新中國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期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為參照基礎,精心選擇百年歷史涌現出的十九位歌唱家,作為代表和范例,以歌唱家音樂人生和由他(她)們演唱的聲樂與歌劇作品,作為主要內容和重要的切入點,基于歌唱家的“藝”“法”“德”三個維度展開,其一具體分析和闡述歌唱家的演唱技巧、風格特色;其二歌唱家的藝術人生、音樂傳奇、藝術經驗;其三歌唱家的民族氣韻、藝術精神等。分析闡釋和研究歌唱家王昆、郭蘭英、李光羲、胡松華、樓乾貴、才旦卓瑪、王玉珍、于淑珍、李谷一、李雙江、朱蓬勃、吳雁澤、馬玉濤、楊洪基、劉秉義、郭頌、鄧玉華、德德瑪、蔣大為等老一輩歌唱家的從藝經歷、演唱技藝、藝術成果、藝術經驗,梳理和總結老一輩歌唱家的藝術精神[2]。
20世紀以來,在中華大地上,老一輩歌唱家用自己的歌聲演繹了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歷史瞬間,塑造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她)們用自己的歌聲譜寫了一部精彩感人的中國故事。中國聲樂藝術從初創、成型到今天的繁榮發展,絕非歌唱家個人能夠實現的,但是,其中包含了歌唱家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卓越貢獻,包含了歌唱家——這個特殊群體的集體智慧和創造,是歌唱家集體的智慧和藝術的結晶。中國大眾溫暖的文化記憶離不開歌唱家豐富多彩的歌聲,分析中國歌唱家演唱的代表性作品,以及由他(她)們創造的歌劇人物形象,強大的精神共鳴為中國大眾帶來的巨大感召力。為此,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也是對老一輩歌唱家的生命禮贊。
選擇十九位具有時代標志的老輩歌唱家,他(她)們是20世紀以來涌現出來的重要歷史時期歌唱家的代表。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是:從老一輩歌唱家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她)們對中國聲樂藝術建設與發展乃至世界聲樂藝術做出的獨特而偉大貢獻,看到了他(她)們對中國聲樂藝術的一腔熱血赤誠、執著追求、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他(她)們以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為載體,把心中的家國之愛與對藝術之愛合二為一,求同存異,融合創新,這就是老一輩歌唱家開闊的眼界,也是有別于國外歌唱家,特別是有別于常人的寬廣胸襟和格局。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承載著老一輩歌唱家的紅色文化記憶,流淌著老一輩歌唱家紅色文化基因。十九位歌唱家中的每一位歌唱家,都可以寫成一本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書。是一部歌唱家音樂人生的恢弘交響,是老一輩歌唱家藝術創造的生命交響。抒發家國情懷,彰顯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格,以人民喜聞樂見為人生目標,以充滿神韻的藝術品格和民族風骨,呈現出的是清麗恢宏、鮮明獨特的民族風貌,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與其是一部真情講述歌唱家演唱藝術的歷史,不如說是深入解讀和研究中國歌唱家演唱藝術的聲樂表演理論專著。
顯而易見,按照上述理論邏輯和思考維度,其研究內容和方法就變得明朗起來,主要內容包括:其一,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進程,音樂創作對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藝術創作的有力推動;其二,中國聲樂藝術與西方聲樂藝術的互融互鑒;其三,中國聲樂藝術對民歌、戲曲的繼承與創新等多個藝術層面,從中可以完整地窺探;其四,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時代環境下,特別是在中國音樂創作的推波助瀾情況下,在中國大眾的熱情支持下,與時代同行,為時代而歌,歌唱家用優美的歌聲和崇高的形象踐行自己的藝術使命,中國聲樂民族神韻、歌唱美學、藝術精神如何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和彰顯;其五,一個世紀以來,歌唱家所取得的豐富的藝術成果,積累了寶貴的藝術經驗;其六,歌唱家在展現民族氣韻和藝術品格的同時,產生了怎樣的精神共鳴,發揮了怎樣的文化影響力等。
選題沿紅色中國革命歷史、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代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脈絡,在深入分析歌唱家的藝術成就、代表性聲樂作品、歌劇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歌唱家的藝術風格、審美理想、藝術魅力的前提下,深入細致研究歌唱家的“藝”“法”“德”,科學處理和把握主觀與客觀、歷史過往與未來展望、中國聲樂與世界聲樂、聲樂文明與聲樂文化的多重關系,研究特點既具備邏輯思維,進行歷史脈絡設計,又能夠從藝術思維角度客觀評價歌唱家,填補中國聲樂藝術中歌唱家系列研究的空缺,構建大視野、全方位、立體化歌唱家研究體系,多維度分析與思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中國聲樂藝術建設與發展理論研究之成果。
選題基于中國聲樂藝術民族話語體系構建,突出中國聲樂演唱理論研究的學術特色,融入中國聲樂演唱體系研究之序列。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成果,將成為實現新時代中國聲樂藝術獨立于世界樂壇戰略目標,有力的支撐點和強勁的推進器。
事實上,中國聲樂藝術前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對傳統聲樂藝術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中國社會與時代的驅動,離不開時代潮流和歷史發展趨勢的強力助推。特別是紅色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用歌聲喚醒大眾,號召大眾,團結大眾,以抒發家國情懷為己任,用自己的精湛演繹踐行著自己的藝術使命,發揮重要作用和巨大影響力。歌唱家既是一個特殊的社會文化群體,一個鮮活有形的研究載體,也是一段歷史瞬間的記錄者、一個時代的標志,在中國大眾的心中,歌唱家是帶著親切感和溫度的名字,是藝術的象征和文化符號。中國歌唱家豐富多彩的藝術人生、藝術經驗、光榮傳統、藝術品格,為中國聲樂藝術留下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回顧和梳理中國聲樂藝術的歷史流變,通過歌唱家研究,深切地感悟老一輩歌唱家的民族神韻,通過歌唱家研究,我們還可以深刻地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味與厚重,從而,不斷地激勵我們向深處去探索、去挖掘中國聲樂藝術蘊含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傳播價值……從而不斷地引領我們繼續開拓和豐富中國聲樂藝術建設與發展的新路徑,不斷地激勵我們去繼續創造中國聲樂藝術新的輝煌和燦爛的未來。
老一輩歌唱家具有高超的演唱技藝,具有精彩的音樂人生,他(她)們以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為載體,以抒發家國情懷為己任,以大眾喜聞樂見為目標,具有鮮明的民族品格,執著的藝術追求,崇高的藝術精神,以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奠定了藝術創作的基礎,引領著他(她)一步步邁向藝術大家的行列。選題將圍繞回溯、展望、分析、思考等關鍵詞,溫故而知新,讓歌唱家的演唱技藝薪火相傳,讓歌唱家的藝術精神弘揚光大,讓歌唱家優美的歌聲,在中國大眾心中的文化記憶成為永恒。
無論歌唱家的音樂風格多么有個性,終極目標是為了傳遞一種可以被大眾共同分享的文化力量和生命態度。前有所述,老一輩歌唱家的身上,擁有一個共同的藝術特質,他(他)們都是從艱苦的歲月中一步步走出來的,是經過了社會和大眾精心培育一步步熬出來的,社會地位也是這樣奠定的。沒有職位高低和職業的差別,他(他)們以高超的演唱技藝、真摯情感,唱出了震撼大眾、影響社會的作品,人們對歌唱家懷有深刻美好的印象,也切身感受到歌唱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0世紀中國聲樂藝術是極為深厚豐富的審美文化現象,更是當下正在發生、正在走向未來的活生生的藝術現實,老一輩歌唱家既是中國聲樂藝術歷史長河中的閃光點,更是引發中國大眾關注、熱議和產生“偶像”效應的文化焦點。老一輩歌唱家,作為文藝界的精英和優秀代表,藝術境界是純粹的,藝術精神是崇高的。他(她)們在為時代放歌、為大眾“代言”,在固守傳統根脈、為時代立美、護佑和引領審美中,創造精神共鳴,發揮文化影響力,至此,大眾才給予他(她)們歌唱家的美譽。
文藝界有一種現象,媒體以“流量”多少排名扮演推波助瀾角色,以“流量”數量判斷作品影響力,以作品在商業市場中的定位評價精神價值,美其名曰為了迎合商品市場,造成一些人打著歌唱家的稱號招搖過市,滿世界飛。但是,按照老一輩歌唱家的標準,人們驚訝地發現,凡打著歌唱家旗號,披著歌唱家外衣的,實際上是金錢與名利的代表,這樣的歌唱家已經變了味兒了,大眾絕不會認可。
為此,以“藝”為主題,對歌唱家的藝術人生采用娓娓道來講述的方式具體呈現,以“法”為載體,結合經典聲樂與歌劇作品,對其演唱技巧、人物形象塑造、演唱范式深入研究,以“德”為核心,圍繞音樂風格、民族品格、藝術精神,對歌唱家的藝術成果、藝術經驗進行全面梳理總結、提煉,通過歌唱家的藝術品格、思想、風貌以及審美理想等方面的分析、闡釋,深入挖掘和解構“藝”“法”“德”三位一體,交織融合,構成了中國聲樂藝術的基本路徑、闡釋維度、研究方法和理論特色。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歌唱家研究與音樂作品分析結合,沒有依照某一時代、某一歷史階段流水式地簡單梳理,也沒有就事論事或針對某一兩位歌唱家展開論述,而是以歷史發展脈絡為主線,以藝術文化大視野,以紅色中國、新中國建設、改革開放以及新時期偉大復興為背景,以中國傳統聲樂歷史本源、文化傳統為理論依據,以文化傳承為思考闡釋維度,以中國歌唱家演唱的聲樂與歌劇作品為載體,將紅色中國革命歷史進程重要節點涌現出的歌唱家以及由他們演唱的經典聲樂作品融入其中,多視角、大視野、全方位綜合分析,對歌唱家所取得的藝術成果、藝術經驗等,進行全面客觀、實事求是的整合、分析、研究與評價。
一以貫之,中國聲樂藝術在20世紀走向啟蒙、走向革命,走向現代化的歷史趨勢及其社會生活、政治因素、意識形態、音樂創作等多重力量的助推之下,逐漸發展成熟。中國聲樂演唱體系——歌唱家的藝術創造構筑在傳統戲曲、民歌的基礎上,并以西洋美聲唱法為參照互融互補,顯現出綜合藝術品貌和多元風格。歌唱家通過中國的聲腔、潤腔和表演體系,即“聲、字、情、表、形、真、境、潤、味”抒情達意,講述故事,用中國的樂思闡釋文化,彰顯中國藝術精神、中國風格和審美意象。
一百年來,中國聲樂藝術建設與發展,歌唱家“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中西融合”,抒寫的是傳統聲樂文化繼承與發揚的歷史,是多元融合+時代風貌+文化一體記錄的是老一輩歌唱家踐行中國聲樂藝術屹立于世界樂壇的理想信念和初心。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边b遠時空下中華文明是傳統聲樂的文化源頭,傳統聲樂則是中國聲樂藝術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枝繁葉茂的文化根脈。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堅守傳統文化,根脈不移,在虛心學習、廣泛借鑒、多元融合中,求生存、謀發展,在“融合”這個核心詞匯里面飽含了深刻的哲學沉思,而哲學思維進一步引領歌唱家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堅定初心使命,堅持探索創新,突出大眾喜聞樂見新唱法、新范式,彰顯中國藝術風格、中國精神品貌。
傳統聲樂對中國聲樂藝術意味著什么?對年輕一代聲樂人究竟又意味著什么?也許傳統聲樂長期存在并圍繞在大家身邊,所以,慢慢會產生一種“時過境遷”的錯覺,會產生不屑一顧或者不夠新鮮的錯覺。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發展,大家對待傳統聲樂文化廣泛性的認知與接受,越來越懶得思考,越來越難以深入研究,更有甚者還會產生一些誤讀。
傳統聲樂藝術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涓涓溪流發源于這座高山,歌唱家都是圍繞在這座高山的上邊,看到的風景都是因為這座高山的高度帶來的??梢赃@樣說,如果沒有這座高山,歌唱家的演唱就難以彰顯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中國聲樂藝術獨具一格、屹立于世界樂壇演唱體系的構建,就是一句虛無縹緲的空話,演唱也不可能獲得非凡卓越的藝術成就,產生巨大影響。
許多歌唱者以為自己完全可以越過這座高山,其實不然。藝術的經驗充分證明:每一位聲樂從業者都要依靠這座高山的滋養,必須依靠汲取傳統聲樂文化的豐富養分才能不斷壯大自己,一旦脫離傳統聲樂文化根脈,就會變成一條無源的河流,一葉無根的草木。在世界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下,歌唱家以國際化視野與開放包容的藝術態度,積極與古今、東西、雅俗等不同類型的文化展開對話,為中國聲樂藝術注入了深廣而豐沛的藝術元素,尤其是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演唱的家國情懷、民族氣韻、至真情感、人文精神、探索奮進的中國聲樂與歌劇作品,激發中國大眾的情感共鳴,喚醒中國大眾共同的文化記憶。
中國聲樂藝術——歌唱家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以及由此闡發的理論觀點、藝術評價,均屬一孔之見,其中難免出現些許謬誤,恭請各位專家和聲樂同行參考,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注釋:
[1]出自《舊唐書·魏徵傳》。
[2]藝術精神包含了歌唱家的智慧,包含了演唱技法、民族風格、民族神韻的創造與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