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畔
近年卵巢囊腫的發生率在臨床上有一定增長,該疾病常見于育齡期女性,即處于25~45 歲年齡階段的女性,該疾病有著復雜的發病機制,研究指出環境、遺傳、生活習慣等因素均與其發病有關[1]。對于卵巢囊腫患者,如果不及時展開治療,囊腫極有可能出現破裂、感染等情況,對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影響。此類患者在患病早期不存在典型癥狀,到確診時,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因此多選用手術對其進行治療[2]。傳統的開腹手術可有效將發生病變的囊腫進行剔除,但開放性手術對機體創傷較大,在術中腹腔處于暴露狀態,而疾病影響、手術的各項操作都會對患者胃腸系統造成刺激,影響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3]。隨微創理念的普及及技術的進步,腹腔鏡的臨床使用率明顯上升,對于卵巢囊腫患者,腹腔鏡手術有術后恢復效果佳、切口小的優點[4],但臨床對于該術式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仍存在爭議。為進一步對比兩種術式的效果及對患者卵巢功能的影響,本文納入108 例卵巢囊腫患者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08 例卵巢囊腫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經本院婦科臨床診斷確診,并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及實驗組,每組54 例。其中,對照組,年齡21~58 歲,平均年齡(40.64±6.61)歲;囊腫直徑6~11 cm,平均囊腫直徑(8.91±1.39)cm;囊腫位置:左側囊腫25 例,右側囊腫29 例;囊腫類型:單純22 例,巧克力囊腫32 例。實驗組,年齡21~58 歲,平均年齡(40.55±6.73)歲;囊腫直徑6~11 cm,平均囊腫直徑(9.01±1.07)cm;囊腫位置:左側囊腫24 例,右側囊腫30 例;囊腫類型:單純囊腫26 例,巧克力囊腫28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前已通知倫理委員會且獲得批準,并將相關情況詳細告知所有受試者并獲其同意。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年出版的《婦產科學》[5]中關于卵巢囊腫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 歲,屬成年人范疇;③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④患者無意識障礙,對于各項治療及檢測工作均能很好的配合;⑤符合手術指征。
1.2.2排除標準 ①對此研究所使用的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②合并患有傳染性的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③肝臟、腎臟等器官存在功能異常的情況;④對此研究依從性低,未能遵醫囑者;⑤進入圍絕經期者;⑥除卵巢囊腫外,合并其他卵巢疾病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患者以傳統開腹手術進行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消毒后鋪巾,縱向做一長度8 cm 切口于臍恥正中位置,將腹膜切開,將腹腔暴露后探查囊腫,在囊腫表面對卵巢皮質行電切,對卵巢間隙的囊腫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將囊腫完全剔除,電凝止血后沖洗腹腔,常規縫合。
1.3.2實驗組 患者以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進行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消毒后鋪巾,做一長度1 cm 切口于臍下緣,將氣腹針置入并建立氣腹,腹壓為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右,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確定病灶情況,各做5 mm 切口于兩側麥氏點,將器械置入,對卵巢韌帶進行鉗夾,將病灶暴露,做切口于卵巢包膜一側并擴大,對囊腫行鈍性分離直至完全剝除。電凝止血,對卵巢以可吸收線進行縫合,沖洗腹腔后,切口不需縫合。
1.4觀察指標
1.4.1手術及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手術及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包括:皮下氣腫、切口感染、盆腔粘連。
1.4.2性激素 治療前后以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E2、FSH、AMH 水平。
1.4.3免疫功能指標 治療前后檢測CD3+、CD4+、CD8+、CD4+/CD8+水平。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及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表1 兩組手術及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E2、FSH、AM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E2、FSH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AMH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實驗組的E2、FSH、AMH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比較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CD8+水平低于本組治療前,且實驗組的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卵巢囊腫是婦科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患者在患病的早期階段不存在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到疾病中期或后期時,囊腫體積增大導致患者出現腹膜刺激、壓痛等癥狀時,才被診斷,此時必須及時施以治療,否則易導致囊腫蒂扭轉、感染等情況,威脅患者生命[6,7]。手術是常見的治療卵巢囊腫的手段,卵巢囊腫剔除術可將病灶完全清除,臨床所應用的術式包括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兩種,開腹手術清除病灶的效果雖然理想,但對機體創傷大,患者術后常會出現胃腸功能障礙等各類并發癥,影響其康復效果。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醫療器械的不斷精細化,目前腹腔鏡已在卵巢囊腫的手術治療中有了較為廣泛的應用[8,9]。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驗組手術時間更短,這是因為在腹腔鏡輔助下,術野更加清晰,病灶定位更加準確,且切口較小,術后不需縫合,因此術者操作更快;實驗組術中失血量更少,這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為微創手術,切口較小;實驗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而且術后實驗組患者的免疫能力恢復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是因為腹腔鏡手術切口小,且術后減少了腹腔暴露,因此感染風險小,且對機體創傷小,術后機體抵抗力、免疫力提高更快;術后實驗組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優于對照組,性激素水平是反映卵巢功能的關鍵指標,這是因為,腹腔鏡手術的術野更清晰,操作更精確,因此對卵巢組織的刺激更小,減少了手術操作對卵巢正常組織的創傷[10-12]。
綜上所述,卵巢囊腫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卵巢囊腫剔除術有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降低手術對患者機體的創傷,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改善患者的卵巢功能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