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姝娟
HCC 是腫瘤科常見疾病,致死率較高,該疾病是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的終末期[1]。對于HCC 來說,在疾病早期癥狀表現并不明顯,但轉移可能性較高,而且惡性程度較強,大部分患者確診時已經發展到中期或者晚期,導致失去最佳治療機會,影響預后生活質量[2]。因此,對于該疾病來說,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影像學檢查技術不斷成熟,多層螺旋CT、MRI 在臨床診斷中應用日益廣泛,特別在HCC 診斷中優勢明顯,可顯著提升HCC 的早期檢出率,進而有利于臨床開展針對性治療,為患者贏得更長的生存時間,同時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多層螺旋CT 和MRI 診斷HCC 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7 年1 月~2020 年12 月診治的102 例HCC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5 例、女47 例,年齡34~76 歲、平均年齡(52.3±8.1)歲。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HCC 的診斷標準,患者的癥狀表現為肝痛、上腹部飽脹、低熱等,有肝炎史,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患者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為HCC;患者經過相關醫學檢查包括凝血功能、電解質檢查在正常范圍內;患者和家屬對于此次試驗知情,簽訂知情同意書;本次實驗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的認證。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肺、腎等血液系統疾病;合并病毒感染;智力障礙;精神異常;造影劑過敏;妊娠女性;合并其他部位腫瘤。
1.2方法 患者均行多層螺旋CT、MRI 和病理檢查,對患者和家屬開展相應的指導工作,告知影響因素等內容。
多層螺旋CT 檢查:使用16 層多層螺旋CT 檢查,先常規平掃然后增強檢查,掃描參數:電壓120 kV,電流220 mA,層厚10 mm,從膈頂到雙腎下進行全范圍檢查,增強檢查聯合動態增強掃描,靜脈注射碘海醇造影劑100 ml,速度3 ml/s,增強掃描時間節點為動脈期25 s、門靜脈期60 s、平衡期120 s,在掃描后,層厚設定3 mm,層間距1 mm,開始冠狀面和矢狀面檢查。
MRI 檢查:掃描范圍與多層螺旋CT 相同,矢狀位T1WI、T2WI、DWI 常規檢查,然后進行反轉序列檢查,視野200 mm×200 mm,然后進行矢狀位、冠狀位、同相位、反相位等成像檢查,矩陣設定參數256×256,層厚3 mm,間距0.3 mm,注入造影劑,增強掃描時間點動脈期10 s、門靜脈期50 s,平衡期90 s,在掃描后,進行圖像重建。
1.3觀察指標 對檢查獲取圖像信息進行處理,由本院專業醫師對其作出判斷,記錄病灶的相關信息,根據相應的資料判定疾病情況。將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對比多層螺旋CT 和MRI 對不同病灶直徑的檢出情況,多層螺旋CT 和MRI 的陽性檢出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多層螺旋CT 和MRI 對不同病灶直徑的檢出情況對比 102 例患者手術病理檢出病灶110 個,其中病灶直徑≥3 cm 81 個、<3 cm 29 個。多層螺旋CT 在平掃、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高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MRI 在T1WI、同相位、反相位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高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在T2WI、DWI、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與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多層螺旋CT 和MRI 對不同病灶直徑的檢出情況對比[個(%)]
2.2多層螺旋CT 和MRI 的陽性檢出率對比 102 例患者中,多層螺旋CT 檢測陽性82 例,陰性20 例;MRI 檢測陽性92 例,陰性10 例。MRI 的陽性檢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層螺旋CT 的80.39%(82/1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908,P=0.048<0.05)。
HCC 是非常常見的惡性腫瘤,在腫瘤疾病中位居第6 位[3],導致該疾病因素較多,包括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4]。肝臟是重要的供血器官,早期治療難度較低,但HCC 的早期檢出難度較高。研究顯示,疾病早期血流動力學會受到一定影響[5],因此,可根據這一變化對疾病做出診斷。影像學檢查在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可以有效提高疾病的早期檢出率,為后續治療提供幫助,進而更好的改善患者預后。
目前,HCC 檢測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查患者肝功能等指標,特異性較強[6],但無法對病灶進行觀察,不能確定病灶的位置、大小等情況,不利于后期治療。近年來,多層螺旋CT 在HCC 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肝臟情況進行觀察,能夠確定病灶位置,準確呈現病灶與膽管、肝門血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對病灶形態進行分析。掃描時可以進行容積掃描和高速掃描,尤其是在動脈期中,對比劑沒有到達肝臟部位,病灶供血出現明顯強化,能獲取到相應的峰值數據[7],通過與正常實質對比,實現對疾病的診斷。注入對比劑之后,對<3 cm 的病灶檢出率高于常規平掃,在動態掃描檢查中,可以對病灶狀態進行觀察和分析,通過輪廓大小和淋巴結情況對病灶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做出分析[8]。影像表現為病灶為結節樣,銳利的邊緣消失,周圍出現暈圈征,肝動脈期強化明顯,門靜脈期強度減弱,延遲期更弱。
MRI 檢查技術臨床應用廣泛,不僅能清晰觀察到病灶組織情況,而且對患者不存在輻射,可以對脂肪變性情況進行分析。由于MRI 檢查分辨率較高,能夠清晰顯示軟組織對比度,在檢查后獲取到肝組織解剖信息以及相應的功能狀況,而且可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分析,診斷優勢明顯。注入造影劑后,在動態增強檢查中,可對病灶部位的血流情況和組織結構進行觀察,并對HCC 情況進行分級。在強化掃描中,圖像表現為“快進快出”,而且病灶強化非常快速,在門靜脈期病灶強化下降,在平衡期病灶為低密度,在門靜脈期對靜脈癌栓的觀察更為清晰,可評價血管侵犯的情況。實際檢查中,對直徑<3 cm 的病灶檢出率仍較為理想,其中T1WI 檢查表現為中等信號,結節狀肝動脈期強化,在門靜脈期消退,在平掃或者延遲掃描中發現囊狀影。T2WI 檢查表現為高信號,注射對比劑后,動脈期出現輕度或者高度強化。
本次研究發現,102 例患者手術病理檢出病灶110 個,其中病灶直徑≥3 cm 81 個、<3 cm 29 個。多層螺旋CT 在平掃、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高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MRI 在T1WI、同相位、反相位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高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在T2WI、DWI、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與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對不同病灶直徑檢查時發現,多層螺旋CT 對于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不是很高,而病灶直徑≥3 cm 的檢出率高,可見,病灶大小對多層螺旋CT 診斷檢出率影響較大。MRI檢查方法對<3 cm 和≥3 cm 的病灶檢出率在T2WI、DWI、動脈期、門靜脈期、平衡期都比較高,數據差異較小,提示病灶的大小對MRI 檢查結果的影響較小。MRI 的陽性檢出率90.20%(92/102)高于多層螺旋CT 的80.39%(82/1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MRI 檢查HCC 準確度更高,誤診、漏診情況更少,優勢更加明顯。分析原因,多層螺旋CT 檢查準確度較低可能與腫瘤部位的血運和個體血液循環時間存在關系,特別對于脂肪肝下病灶,血液循環緩慢,導致在多層螺旋CT 檢查中出現誤差。但是MRI 檢查的時間長于多層螺旋CT,檢查的花費也比較高,存在檢查禁忌證,不適合所有患者,在檢查中存在缺點。
綜上所述,多層螺旋CT 和MRI 檢查在HCC 診斷中的價值均較高,但MRI 在小病灶診斷中存在一定優勢,臨床檢查中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科學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