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鵬
TNBC 是乳腺癌的一種分型,占比約為10%~17%,主要臨床特點為孕激素受體(PR)、雌激素受體(ER)以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表達為陰性[1]。根據臨床資料顯示,發病患者年齡較小,病情進展快速,且轉移率高。目前針對TNBC 患者免疫治療是重要研究方向,臨床試驗效果具有突出優勢。腫瘤特異性T細胞在腫瘤細胞行為中起到促進生長和清除的作用,是免疫治療中的重要觀察指標[2]。腫瘤細胞在治療期間通過突變和間質細胞作用,可躲避清除,造成癌細胞轉移。CD8+T 細胞在其中具有滅殺腫瘤細胞的重要作用,為了研究免疫治療中CD8+T 細胞的臨床價值,本文于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的患者癌組織中,隨機選取88 例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88 例患者的癌組織為樣本,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 例。并于兩組患者中各隨機抽取22 例取癌旁組織(共44 例)作對照。對照組中,女44 例,年齡(50.48±3.62)歲;根據WHO 分級,Ⅰ~Ⅱ級22 例,Ⅲ級22 例。觀察組中,女44 例,年齡(51.62±3.50)歲;根據WHO 分級,Ⅰ~Ⅱ級21 例,Ⅲ級23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對照組患者均經過組織學及免疫組化檢查,確診為非TNBC 患者;②觀察組確診為TNBC 患者[3];③對本研究知情;④兩組患者預估生存期均>1 年,配合度高,全程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已經出現遠端轉移的患者;②患有合并其他部位腫瘤的患者;③中途退出,不配合本研究的患者。
1.3方法 癌旁組織取患者腫瘤邊緣5 cm 外的正常組織。使用免疫組化染色處理,制作切片,進行抗原修復。經過孵育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由2 名高年資病理科醫師進行評估,得出統一結論。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及癌旁組織中CD8+T 細胞表達結果。根據免疫組化評價標準[4],通過顯微鏡觀察染色陽性腫瘤間質細胞占比,統計視野內陽性占比。通過計數法進行免疫組織化學的評價,按照計分制,0 分:0~5%;1 分:6%~25%;2 分:26%~50%;3 分:51%~75%;4 分:76%~100%。根據染色情況進行計分,和背景顏色一致,0 分;呈現淡黃色,1 分;呈現棕黃色,2 分;呈現棕褐色,3 分。兩次分數相乘后為最終評分,≥2 分,為陽性;<2 分,為陰性。②對比兩組WHO 分級和CD8+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③對比兩組復發或轉移預后效果和CD8+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及癌旁組織中CD8+T 細胞表達結果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CD8+T 細胞表達陽性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CD8+T 細胞表達陽性率均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及癌旁組織中CD8+ T 細胞表達結果對比[n(%)]
2.2兩組WHO 分級和CD8+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對比 觀察組中,WHOⅠ~Ⅱ級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明顯高于WHOⅢ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WHOⅠ~Ⅱ級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與WHOⅢ級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WHO 分級和CD8+ 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對比[n(%)]
2.3兩組復發/轉移預后效果和CD8+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對比 觀察組中,無復發或轉移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明顯高于存在復發或轉移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無復發或轉移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與存在復發或轉移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轉移預后效果和CD8+ T 細胞表達水平的關系對比[n(%)]
腫瘤發病和進展都和人體免疫系統關系密切,腫瘤發展和轉移也受到免疫效益影響。其中腫瘤特異性淋巴細胞起到關鍵作用,和抗腫瘤治療關系密切[5]。其中CD8+T 細胞具有腫瘤抗原特異性,能夠對腫瘤細胞起到殺傷作用。腫瘤特異性CD8+T 細胞在淋巴細胞浸潤中占據60%,在免疫治療和腫瘤疫苗研發中廣泛應用[6]。目前已經有研究證實,CD8+T 細胞可以在微環境中對腫瘤細胞靶向殺傷,從而發揮出抗腫瘤的作用[7]。也有研究指出,CD8+T 細胞數量和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存在正相關關系[8]。
TNBC 患者接受免疫治療通過維持人體免疫循環系統,恢復正常的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抗腫瘤作用,從而達到清除或控制腫瘤的效果。目前以PD-1/PD-L1為靶點進行免疫治療較為常見,通過和B7 球蛋白配體結合,降低T 細胞活性,激活T 淋巴細胞以及B 淋巴細胞等。有研究指出,在TNBC 細胞中可見PD-1/PD-L1 表達。在腫瘤細胞微環境中,T 細胞表達PD-1分子結合腫瘤細胞表達的PD-L1,從而激活PD-1 通路,抑制T 細胞殺滅腫瘤細胞,造成腫瘤細胞免疫逃逸。給予PD-1/PD-L1 抑制劑進行免疫治療,阻斷PD-1 和PD-L1 結合,從而提高人體抗腫瘤機制,達到治療作用。過繼性免疫療法是將具備特異免疫的淋巴細胞輸入給患者,提高患者抗腫瘤免疫力。巨噬細胞、殺傷細胞以及CD8+T 細胞則是常見的效應細胞,具有特異性免疫力[9]。最常用的就是CD8+T 細胞,通過體外篩選,選出具備靶向識別作用的CD8+T 細胞,或者直接對CD8+T 細胞受體序列進行改變,實現靶向識別,能夠嵌合抗原受體。但由于經過篩選后的CD8+T 細胞進入人體后,并不能定居于實體瘤,抗腫瘤效果不佳[10]。但目前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CD8+T 細胞和患者預后關系密切,隨著CD8+T 細胞數量增加,患者預后效果越好。因此本研究選擇TNBC 患者和非TNBC 患者體內CD8+T 細胞的表達情況展開研究,發現觀察組與對照組CD8+T 細胞表達陽性率均高于癌旁組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乳腺癌患者CD8+T 細胞表達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但在不同分型中,CD8+T細胞表達并無明顯差異。
CD8+T 細胞表達和TNBC 患者預后有密切關聯,有研究指出,在TNBC 患者中CD8+T 細胞表達水平越高,對應著患者無復發生存期越長,且臨床分期更好[11]。本研究證實,觀察組中,WHOⅠ~Ⅱ級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明顯高于WHOⅢ級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WHOⅠ~Ⅱ級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與WHOⅢ級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TNBC 患者中,隨著CD8+T 細胞表達水平降低,患者病理分期惡化的可能性更高。在WHO 分級低,患者生存期長時,惡性程度低,CD8+T 細胞表達水平更高,患者具有更好的預后效果[12]。CD8+T 細胞表達水平和預后效果具有一致性,本研究證實,觀察組中,無復發或轉移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明顯高于存在復發或轉移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無復發或轉移患者的癌組織中CD8+T 細胞陽性率與存在復發或轉移患者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CD8+T細胞表達水平和TNBC 患者惡性程度以及預后效果有密切關系,CD8+T 細胞浸潤越多,表示TNBC 患者的預后越好,而在非TNBC 患者中并未表現出這一關聯性。
綜上所述,在TNBC 患者中CD8+T 細胞表達較高,陽性表達越高患者WHO 分級越低,復發、轉移率越低,CD8+T 細胞表達水平和TNBC 患者病理特征、惡性程度關系密切,在非TNBC 患者中并無這一關系。臨床上對CD8+T 細胞表達進行監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測TNBC 患者的預后和病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