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醇
嬰幼兒因消化系統尚未完善,故而對于部分食物缺乏一定的耐受性。而食物不耐受作為因變應原而導致嬰幼兒無法形成正常的免疫反應疾病,常在其進食中產生過度免疫現象,從而誘發濕疹、咳嗽、腹痛等病癥,甚至產生各種炎癥,破壞嬰幼兒系統穩定性,繼而威脅嬰幼兒健康[1]。現下,結合多方研究成果,食物不耐受已受到人們的重視。從眾多食物不耐受患者的調查數據中可發現:因食物誘發病癥的人數大體上占據50%以上,特別是嬰幼兒群體,其發病率更高[2]。本次研究活動中,專門選取了368 例有食物不耐受癥狀嬰幼兒的血清樣本予以研究,經過血清抗體檢測,了解在嬰幼兒群體中易產生應變反應的主要食物,從而在日常護理中注重嬰幼兒喂食種類,最終對嬰幼兒疾病的預防和診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6 月在沈陽市婦嬰醫院兒保門診就診的368 例有食物不耐受癥狀嬰幼兒,按性別分為男童組(206 例)和女童組(162 例);按年齡分為嬰兒組(<1 歲,291 例)和幼兒組(1~3 歲,77 例)。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瀉、濕疹等食物不耐受癥狀。
1.2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患兒血清中14 種常見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患兒空腹采集靜脈血3 ml,30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用于檢測,所有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說明書執行。采用的檢測試劑以美國生產的IgG 抗體檢測試劑盒為主,針對血清樣本中易形成食物不耐受的14 種食物予以分析,具體包括肉類(雞肉、牛肉、鱈魚、蝦、豬肉、螃蟹)、蛋白類(牛奶、蛋清/蛋黃)、菌類(蘑菇)、淀粉類(大米、玉米、小麥、大豆)、維生素類(西紅柿)。搭配離心機處理樣本,其儀器型號為BY-R320、RT-6100 酶標分析儀。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368 例嬰幼兒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比較不同性別組、不同年齡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判定標準:<20 U/ml 為陰性,0 級安全;≥50 U/ml 為陽性,其中:50~100 U/ml 為1 級輕度敏感;101~200 U/ml 為2 級中度敏感;>200 U/ml 為重度敏感。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368 例嬰幼兒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368 例嬰幼兒中305 例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陽性檢出率為82.88%。其中以牛奶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最高(69.84%),其次為西紅柿(35.05%)、蛋清/蛋黃(27.72%)、小麥(20.65%)。其余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分別為大米(10.60%)、玉米(7.34%)、大豆(7.34%)、鱈魚(6.79%)、雞肉(3.53%)、螃蟹(3.53%)、蝦(3.26%)、牛肉(0.81%)、豬肉(0.81%)、蘑菇(0)。見表1。
2.2不同性別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比較 男童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為82.04%(169/206),女童組為83.95%(136/16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34,P>0.05)。女童組蛋清/蛋黃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33.33%高于男童組的2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56,P<0.05);兩組蘑菇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均為0;兩組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螃蟹、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比較[n(%)]
2.3不同年齡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比較 幼兒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為97.40%(75/77),高于嬰兒組的79.04%(230/29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4.473,P<0.05)。嬰兒組、幼兒組牛肉、豬肉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蘑菇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均為0;幼兒組雞肉、鱈魚、玉米、螃蟹、蛋清/蛋黃、牛奶、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嬰兒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檢出結果比較[n(%)]
嬰幼兒對部分食物產生的不耐受反應會對其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因其具備遲發性特征,故而嬰幼兒多在進食后的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會出現異常反應[3]。與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的速發型過敏反應不同,食物不耐受發病隱匿,沒有明顯的過敏癥狀,容易被家長忽視。嬰幼兒家長若在喂食中未能結合嬰幼兒的耐受能力為其提供輔食或準備相關食物,輕則引起嬰幼兒不良反應,使其承受較大的痛苦,無法安心入睡,汲取食物營養,重則限制嬰幼兒的發育能力[4]。當下在食物不耐受能力中的調查臨床上較為普遍的看法是,嬰幼兒在進食后,其食物無法在嬰幼兒體內獲得消化酶,造成食物成分得不到有效分解,長此以往,食物的分布形式將以多肽以及分子狀態為主,繼而增加嬰幼兒體內免疫系統過度排斥風險[5]。而且食物成分也會結合IgG 抗體對嬰幼兒系統產生不良刺激,誘發炎癥[6]。本文對368 例嬰幼兒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進行了檢測分析,總陽性檢查率為82.88%,其中以牛奶、西紅柿、蛋清/蛋黃、小麥的陽性檢出率較高,與胡雯等[7]的研究結果較一致。牛奶和雞蛋的陽性檢出率較高,由于大多數家長認為牛奶和雞蛋屬于有營養的食物,故而常在輔食中摻入此類物質。但因嬰幼兒尚不能吸收有用成分,致使在食用此類食物時誘發不耐受反應[8]。
嬰幼兒時期有較高的西紅柿陽性檢出率可能與輔食中較多添加西紅柿補充維生素有關[9]。有較高的小麥陽性檢出率可能與添加的輔食里主食含有小麥成分有關。男童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女童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性別不是影響食物不耐受的主要原因。女童組蛋清/蛋黃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高于男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幼兒組食物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高于嬰兒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嬰兒組、幼兒組牛肉、豬肉特異性IgG抗體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蘑菇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均為0;幼兒組雞肉、鱈魚、玉米、螃蟹、蛋清/蛋黃、牛奶、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特異性IgG 抗體陽性檢出率均高于嬰兒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幼兒組的食物不耐受種類增多,可能是由于<1 歲患兒有相當一部分還沒有添加輔食,食物品種單一,即使增加輔食種類也比較少,而且增加時間不長,抗體產生也相對較少[10-12]。
綜上所述,嬰幼兒多發食物不耐受疾病,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建議根據食物不耐受具體分級情況,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改變烹調習慣、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通過禁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減少疾病的發生,改善患兒食物不耐受癥狀,早日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