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慧
(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0)
教師角色一直以來都是學者們熱議的話題,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所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的更新,現代化教學技術的介入以及教育教學環境的急速變化,教師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趨勢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教師們猝不及防地被“卷入”到“角色混亂”的尷尬境地。他們在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之間徘徊、掙扎,努力保持著平衡,積極適應著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踐行教育理念,完成相應教學目標。但是,面對人們不斷提高的期待以及社會更高的要求,教師們又時常對教育現實感到困惑不已,對自己的職業角色感到迷茫。那么,教師到底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教師應該如何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來適應社會要求,符合人們對他們的期待?本文試圖從教師角色的含義出發,并在此基礎上談談教師具體應該扮演的角色,以此來表達筆者對教師角色的理解。
教師職業的社會要求和期望必然轉化為對教師角色的規定。所謂教師角色,是指教師在復雜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中所處的特定地位,所擁有的特定身份,它客觀地規定了教師的活動范圍、應當承擔的義務,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對教師所特定的角色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從不同角度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和特點作了分類描述,這讓我們對教師的職業特點和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霍宜爾在《教師角色》一書中指出,教師應扮演“教學的專業角色”,是學科的專家,懂得教育方法及具有專業態度;并應扮演“領導角色”,以合宜的領導方式及其領導能力,促使教學的成功[1]。社會學家比德爾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教師角色界定為以下三種類型:其一,教師角色即教師行為。指教師在教師角色特有的工作環境中,即在課堂上的行為;其二,教師角色即教師的社會地位,即教師們的身份或社會地位;其三,教師角色即對教師的期望[2]。而中國的教育研究者傅道春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一書中將教師的基本角色劃分為教員角色、領導者角色、青少年朋友角色、心理保健者角色和為人榜樣者角色[3]。王莉穎則提出,教師角色的顯性定位是教育者,教師角色的隱性定位是學習者,教師角色的本質定位是創造者[4]。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角色的定位可以說眾說紛紜,各有其說。這些研究,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價值和指導意義。但在實施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這樣的角色定位已不能適應了,或者說是遠遠不夠了,新課程的實施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材選擇與開發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要保證新課程的有效實施,就要求教師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轉換,給自己的角色進行恰當定位。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由于社會結構和教育結構的復雜性,教師需要扮演眾多的角色,它已成為一個“角色叢”或“角色集”,需要協調好多重角色的關系。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扮演好以下幾種角色。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所以教師必然要擔當其促進學生學習地重任,所以,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當扮演好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教師作為促進者,是指教師要轉變知識傳授者這一傳統角色,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師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
當前,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統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遞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而應充當“知識傳遞者”的角色,把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培養學生靈活的知識遷移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促進者”的角色。擔當“學習促進者”的教師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關心,要甚于對他們掌握知識結果的關心;對于學生掌握知識方法的關心,要甚于對他們掌握知識量的關心。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但承擔著學生學習促進者的角色,而且還承擔著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示范者的角色。教師要擔當學生示范者是指教師要給學生的起到示范作用,教師對于學生不僅是社會道德準則的傳遞者,更重要的是社會道德準則的表現者。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是社會行為規范的代表,教師必須具有比較高貴的道德品格,是學生仿照的表率。因此,教師也往往被人們譽為是“靈魂的工程師”。這不僅是對教師的贊譽,也是社會對教師的職業期待。
教師是教育人的人,教育的對象是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他們的可塑性強,易受自己所親近且信任的師長的影響。在他們成長的進程中,仿照學習是他們的一種主要學習形式,教師就是學生認同與仿照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成心無心地要向教師學習;另外,學生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賴感,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有威信的,他們往往把自己尊重與愛戴的教師視為仿照的表率,這是學生的一種心理特征。學生相信教師教授的一切都是正確的,他們樂于同意來自教師的影響。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整個教育情境中,教師的儀表體態、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面貌衣飾等等都對學生起著專門大的示范作用,并對學生的心靈產生深刻而久遠的影響。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把教師比喻成“大理石”的雕塑家,其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將對學生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反省自己,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榜樣作用,在各方面都應嚴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言行成為學生的表率。
教師作為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集體的領導者,二是紀律的執行者。班級是學校中主要的基層組織。教師同意學校的委托,在班級內施加有權威性的影響,承擔著領導行為。教師作為學生班級的領導者,應有計劃地去培育班集體,要創造一種和諧、民主、進取的集體環境,形成良好的班風,使學生自覺地同意管理,增強自我管理并踴躍參與班級管理。作為紀律的執行者,教師不但要傳遞社會的價值系統,而且還要依此評價學生的行為正確與否。教師必須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遵守學生守則,幫助學生形成“律己”的適應和控制能力。教師要擅長和學生一路安排學習活動,并在各項活動中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進展他們的能力,完善他們的個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集體中的某些因素會鼓勵學生學習,學生在精神振奮和團結一致的集體里學習比在渙散的集體里學習會更有效。因此,作為管理者,教師還應該增進學生彼此的了解、信賴,調節學生之間、學生與其他任課教師之間的人際關系。作為管理者的教師具有一些權利。例如,獎勵與懲罰的權利,維持教學秩序的權利,安排班級活動的權利等等。權利是一種帶有強制性的影響力,權利也是一種教育。教師對各種權利的運用應顧及學生身心進展的不同,從更重要的意義上說,教師的領導方式本身也會對學生的人格特征和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教師對權利利用適當,才能發揮正常的管理作用。教師在利用權利時,要切忌“以權壓人”“命令主義”“專制高壓”等不妥的管理偏向。
現代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使青少年學生面臨過去幾代人均未遭遇過的心理壓力、心理沖突和困惑,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輕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重者會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社會、學校、家長高度重視,這次課程改革的目標明確提出了“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維護者,承擔起學生心理保健醫生的角色,不僅要排除學生心理的苦惱,解決其心理“病狀”,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教學和班級組織管理工作中,依照心理健康的原則,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消除學生的緊張和焦慮,減少每個學生可能產生的挫折感,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
教師的工作是培養人的工作。在這開放的社會中,教師與社會、家庭的聯系越來越密切,這就要求教師樹立大教育觀,走出校門,主動爭取社會、家庭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進行交往,教師應成為和諧人際關系的營造者、協調者,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成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此外,教師要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教師之間必須通力合作,這也是新課程給教師提出的一條重要要求。只有教師之間的密切合作,才能相互提供支持,啟迪靈感,共享智慧,促進成長。教師應該明白,在新課程背景下,與自己工作環境有關的各方面的人建立協調的人際關系不僅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需要,也是教師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課程資源就是與課程相關,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中有助于學生發展,可以進入課堂的各種資源。現今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除了課本外,網絡、電視、報紙、雜志等媒介都成了知識獲取的渠道,面對這些多元化和豐富化的學習資源如何選取適合學生使用的知識資料,這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作用,優化組合 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將資源的教育功能發揮到最大。新課程提倡開放式學習,教師在選擇學習資源時要綜合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水平、學情,同時依靠自身雄厚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經驗,去判斷、挑選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適合學生思維特點,能夠促進學生階段性發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資源,學生通過應用這些資源,夯實基礎知識,并將所學的知識用于生活實踐,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可以有效地開發和利用鄉土文化資源,并將其引進課堂,讓它們成為教學資源;學生通過這些鄉土資源,聯系實際,體驗生活,在活動中感受鄉情,提高探究知識的興趣。社會資源不是課程本身,這些資源不會主動進人教學領域,教師要去捕捉、創造課程資源,還要對其進行開發、加工和利用,也可以進行轉換和創新,使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提升。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非常有限,有時不足以支撐學生探究的興趣,教師為了說明問題還要選取適當的材料進行補充,但是材料太多又容易成為學生的負擔。要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教師就要精心備課,優化教材。如教師可以結合課標,先將教材內容打亂,再重新整合;也可以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根據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將不同學科之間有聯系的知識進行整合,使教材變得靈活。在備課時,教師可以以材料為主,由淺入深,層層探究;也可以以線索為主,構筑思維導圖。這些方法都可以在有限的吋間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教師傳統的角色“傳道、授業、解惑”正受到挑戰。教師的知識和學生的知識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教師的知識應該是一條流動著的河,是噴涌而出的甘泉。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豐富知識,擴大視野,才能適應課改的要求和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葉瀾等學者通過深入的研究,把教師專業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非關注”階段、“虛擬關注”階段、“生存關注”階段、“任務關注”階段、“自我更新關注”階段[5]。由此觀之,教師的每個階段都在不斷豐富自己,更新自身的知識,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實現高質量的教學,符合社會要求和人們的期待,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身份,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學實踐,扮演好自身的多重角色。教師要積極使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從講授者的身份蛻變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言傳身教的示范者、嚴格的管理者、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人際關系的協調者、課程資源的管理者和發掘者以及終生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