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衛華
(江蘇省南通市八一中學 江蘇南通 226014)
目前,教育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素質教育則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學生在充當素質教育的對象時,學校和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圍繞學生開展教育工作,所以在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德育教育對初中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道德素養和思想道德觀念是人才教育的目標,只有全面發展人才,才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其作為課程的核心目標,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資本。
立德樹人和道德與法治課程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連接性,他們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學生養成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而立德樹人則是為了實現這一途徑的重要理論基礎。立德樹人作為理論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的前提,是課程實現的核心教育觀。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則是為了體現立德樹人理念的實踐路徑。理論和方法同時實現,二者缺一不可。學生只有在立德樹人理論基礎上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才能夠全面養成良好的德育標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立德樹人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理論基礎,全面落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建設過程,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學目標,全面做好德育工作[1]。
在初中教學階段,教師作為學生的領導者,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肩負自己的教學任務,同時根據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及時更新教學觀念,以此來提高學生在道德法制教學學習中的思想觀念。但是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仍有大部分教師在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只顧自己在臺上長篇大論的講述課程內容,讓學生跟隨自己講課的步伐記筆記,這樣干枯的教學方法,不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還有大部分教師,在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知識點時,只是讓學生背誦課本上的知識點,不注重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課程設置的目標,沒有將知識應用到實際教育過程中。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大部分教師對教學新的教學理念已經有了新的認知,但是卻缺乏實際的行動能力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德育教育這種理論性的課程內容來說,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往往缺乏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教師在課前制定完善的教學方案,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是,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教學方案去講述課程內容,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理解能力,不能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長時間發展,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在課堂上學習別的學科,這對德育教學工作發展極為不利。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適當的增加課堂活躍氛圍,能夠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所以,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時應該極為重視課堂的互動性。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教學評價是最重要的內容。評價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并且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完善學習體系,對知識薄弱的地方加以強化學習,同時也是教師在指導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但是在目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習中,很多教師對課堂中的教學評價工作內容不能夠及時完善,在課堂總結中,不能夠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進度進行全面的評價。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大部分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教材內容背誦,依靠成績和排名對學生近期的學習進行評價,這對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應該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學習導向,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持以尊重的態度,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現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傳統的知識點背誦形式,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在一些教材中的理論基礎學習中并沒有深入研究。其中教材中的知識點和易考點,教師會著重給學生標記,進行重點講解,對于教材中的其他知識點只是一帶而過,這種枯燥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很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對知識點的機械性背誦記憶抵觸,這種情況也會對學生造成一種教材中的德育內容不重要的假象。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將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德育教學在初中課堂中的地位漸漸低下。所以,教師應該深入落實德育教材,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與實踐相結合。
例如,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課程開展時,首先應該將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定位,重新認識,在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時應該進行充分挖掘里面的德育要素,并且將挖掘到的德育知識點運用的課堂教學中,確保學生能夠運用課本的內容對德育教育有更深刻的認知。其次,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工作時,還應該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中,課程的內容學習往往需要聯系當時的時事政治,但是在教材中,通常都是提前編制好的內容,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更新時事熱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緊跟時代的熱點新聞和社會背景等,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點擴展,讓學生感受到時代中的新鮮實例分析,并且還有助于加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參與感。在部分教師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因為注重教材知識,卻忽略當下時代新聞熱點的內容,導致學生只學習課本,卻忽視社會發展的現狀,對學生的良好道德養成產生不利。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應該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點與實際社會新聞熱點進行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最后,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時,還應該組織學生定期參加社會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從書本中走向社會生活,感受德育教育的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幫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者是和老人聊聊天,再或者是走進社會撿撿垃圾等社會活動,讓學生在走進社會中,充分認識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社會內容。同時,在走進社會中,學生還可以清楚的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得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在實踐中,感受生活,并且進一步培養自己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良好的思想文化素養。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教師應該加強教材的深入挖掘,并且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校園,養成良好的高尚情操,才能夠為“立德樹人”的思想養成打下基礎[2]。
在初中德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現階段的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大部分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評價中的體系還不夠健全,往往忽視課堂評價的作用,大多數教師在進行評價時,往往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問題回答能力進行評價,從“立德樹人”教育發展中來看,這對學生是不合理的。真正的課堂評價應該是基于學生的思想層面認知,所以在教學評價中,應該融入德育評價標準,并且突出評價的過程。
例如,在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建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且結合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其評價過程應該突出過程性,在應試教育的發展下,大多數教師在課堂評價中只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所以,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整體情況,不僅僅從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定義。其次,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評價中,還應該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過程,不僅從教師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綜合發展也至關重要,建立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機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培育可以更好的發展。比如,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組織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比較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互評可以更有效展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多數學生在教師面前表現通常具有一定的“隱瞞性”,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教師,但是在同學之間就會展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所以,學生之間評價更能夠客觀的分析他人的優缺點。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可以結合他人在學習和生活中一系列道德行為,給予評價。學生在自己評價中,可以進行反省,在評價中互相分享學習經驗,讓學生更好的養成內驅學習動力。同時,還可以適當的增加家庭教育評價,讓學生家長參與其中,對學生在家庭中的綜合表現進行反饋。然后教師結合家庭和學生之間的共同評價進行綜合整理,對學生的“立德樹人”貫徹更加全面。最后,教師在德育教學評價時,也應該注重教學評價的過程,確保教學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應的減少在應試教育下的應付性評價工作,形式化的評價,這種評價模式不僅對學生的整體“立德樹人”培育沒有實際效果,還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觀察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并且給予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資本[3]。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尤其是初中階段的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心理極為敏感,因為心理年齡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所以,教師在進行德育教學時,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了解,并且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加以引導,防止學生產生極端的心理。
例如,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充分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首先應該認識到作為教師的重大責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充當教書育人的角色,同時還應該將學生作為自己的“孩子”,在德育教學中,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是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工作準則。教師也應該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道德規范,比如,當學生在課堂中出現故意擾亂課堂的情況時,教師應該對該類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通過正反案例去引導學生,舉例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并且進行分析。同時在引用案例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法律常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現在的一點錯誤在法律中的影響,以及對社會和其他同學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并且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認識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以此來約束學生自身的行為。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對學生的德育思想道德準則加以強化管理,并且在學習中,充分給予學生關愛。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學習中,教師都應該與學生積極進行溝通。比如,在課下,有很多學生喜歡打鬧,但是由于下手不知輕重,導致學生之間出現矛盾,德育教師就應該充分發揮“德育”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之間產生的矛盾進行分析,并提出公平的解決方案,讓學生明白,在充分的道理面前,沒有力量決定對錯的情況。同時,在學生出現學習中的困難時,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對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疑問,作為德育教師應該以“德”和“育”的共同指導,對學生進行幫助,讓學生走出學習的困境。比如,有的學生在面對學習的壓力時,通常表現出強烈的抵觸情緒,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在必要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讓學生清楚的認知到學習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引用一些發憤圖強最終獲得成功的案例,激發學生內心的斗志,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教師,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知識進行培育,同時,還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尤為關注,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讓學生走出學習的困境,對學生的正確引導等,可以讓學生在德育教育下,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學習理念。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學生的發展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思想道德則是現代教育發展的目標,德育教學在工作開展中,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并且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活動時,應該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內容,創建課堂評價模式,注重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全面培養學生“德育”發展。“立德樹人”教育理念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理論基礎,教師應該綜合考慮,采用多種方式全面落實,以此更好的實現學生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