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導語: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代表說,三個“第一”共同為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提供有效支撐,而落腳點是教育。
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作用,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在這一偉大進程中,每一位人民教師都是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教育公平,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師堅守在偏遠地區,為鄉村人才振興、教育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正是因為有無數可愛又可敬的人民教師在時代浪潮中成長成才、發光發熱,才更好地助推我國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才能匯聚成我們黨百年不息、氣勢恢宏的劇作。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他們的故事,一起感受鄉村教師的堅守奉獻。
江西省萬載縣嶺東鄉蘭田小學 張 靚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如果把黨的百年滄桑史比作一部氣勢恢宏的歌劇,那么我們山村教師的堅守奉獻便是獻給黨的一支動人的山歌,在山里奮斗過的每一個人,發生過的每一個故事,都幻化成這支山歌里躍動不息的音符。
他曾是滿腔熱情的稚嫩青年,19歲的他就拿起三寸粉筆立志從教,從此初心不改,牢記使命,29年扎根偏遠山區學校,嘗遍酸甜苦辣矢志不渝。在疫情防控期間,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帶著U盤和新課本,沿著山路從家里到學校,將自己下載好的課件送到學生手中。人們親切地稱呼他為“U盤校長”“騎手校長”。
他就是萬載縣高村鎮新竹小學校長羅長石,從1986年9月參加工作以來,他用行動詮釋了一位偏遠山區教師的教育情懷和教育理想。2005年,看到高村鎮雙洞村教學點缺少教師,他便主動申請去雙洞村教學點任教。雙洞村教學點只開設了兩個教學班,學生僅有十幾人,由兩位教師任教并負責日常管理工作。當時教學點條件簡陋,各類設施不全,羅長石每天需要很早從家步行7里羊腸小道,再騎行10多里的泥濘山路才能到教學點。在梅雨季節,泥濘不堪的山路讓人望而卻步,盡管如此,他總能準時趕到學校。在雙洞村教學點,羅校長既是班主任、科任教師,又是炊事員、門衛,還是教務主任、總務主任……學校大大小小的事務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2013年,他調任高村鎮新竹小學校長,為了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他想方設法爭取社會各界的幫助。從2016年開始,學校利用寒暑假進行了為期4年多的校舍改造工程。這幾年間,為了保證工程進度,羅校長寒暑假基本上都是吃住在學校。2019年暑假,羅校長父親病重,本應在家照料老人,但他為了保證學校改造工期進度如期進行,按時開學,他學校家里兩頭跑。在他的積極爭取和多方努力下,學校獲得來自各方的支持,建立了“一八助學助教基金”,用于獎勵教師和學生。
2020年初線上教學期間,羅校長為實現“線上學習不落一人”的工作目標,對貧困戶學生家庭、多學生家庭、居住偏僻學生家庭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走訪。羊腸小道擋不住他前行的步伐。他不僅自己奮戰在教育教學一線,還動員社會力量助學助困,以一位優秀人民教師的擔當,托起了偏遠山區學生的未來和希望。
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學一畢業就堅守萬載最邊遠初中20年,把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山里的孩子們,默默耕耘著大山里這片貧瘠的“責任田”,引領一批又一批學生走出大山,用心血和汗水澆鑄了自己無悔的人生。他,就是2019年“全國優秀教師”——萬載縣高村初中西坑分校的陶學武老師。
距離縣城65公里的西坑分校坐落于青山環抱的山區里。遠遠望去,一座廢棄的樓房,一棟兩層的宿舍,一棟兩層的教學樓,一塊長滿野草的操場,3個班100多名學生、10名教師,就是學校的全部。
1999年,24歲的陶老師從宜春師專畢業后,分配到了這里任教。西坑路遠山大溝深,貧窮落后,交通不便,那時來縣城的班車一天只有一趟。學校宿舍只有一張木板床、一張桌子,要自己動手做飯,飲用水是學校外面的河水,一到下雨天就無法飲用,這是陶老師對學校的第一印象。
面對這樣的艱苦環境,許多老師都不愿到這里任教,陶老師卻沒有猶豫,為了山區的孩子們,他堅持留了下來。剛剛從學校出來踏上工作崗位的他,什么都不懂,不管是教學上,還是其他方面。老校長對他在教學方法、技能以及職業規劃等方面給予了細致耐心的指導和幫助,他很快便成長了起來。陶老師對工作精益求精,對學生因材施教。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結合自己教育心得精心設計課堂環節,向45分鐘課堂要質量。在他任教的班級中,留守學生很多,為此,他利用校信通、微信等,與學生和家長進行聯系交流,及時反饋孩子們在校的情況,常常和孩子們談心,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他們更多的關照和幫助。2017年3月,陶老師在南昌醫院做肺部切除手術。住院期間,他堅持每天和孩子們視頻通話,給他們鼓勵、加油。全然不顧“至少休息兩個月”的醫囑,帶著病痛,毫不猶豫地回到三尺講臺,用辛勤和汗水耕耘這片最偏遠的大山里的“責任田”。
年輕教師來了又走,而陶老師卻選擇了堅守。他說,牢記黨的教誨,我愿意為家鄉山區教育一直堅守下去!
2018年9月10日,第34個教師節。
授獎結束,有一個鄉鎮領導看著手捧獎牌的我,驚訝地說道:“這么年輕的小姑娘就評到了最美鄉村教師呀,真不錯!”
“可不是”,還沒等我反應過來,身邊一位熟悉我的老教師就接話道:“別看她年紀輕,她可是我們學校的教師楷模呢,孩子們可喜歡她啦,教學水平也相當棒,今年接手的畢業班又拿了全鄉第一呢。”
“喲,小姑娘真厲害呀,好好加油干。”領導沖我豎起了大拇指。
2012年從師范大學畢業的我,走向工作崗位,圓了自己的教師夢。
剛剛走進山里、走上講臺的我,班級瑣事“一地雞毛”:搞衛生、抓紀律、排路隊等,班級中總有數不清的事;每天披星戴月,朝七晚六,一天又一天。教學研究“一地雞毛”:在大學里拿過講課比賽大獎、在實習期被評為優秀實習生的我,入職后的第一次亮相課卻被批得體無完膚,教學成績也讓我迷茫和痛苦。
工作第二年,機緣巧合,我遇到了一位很有經驗的語文老師,并成為她的徒弟。老師是我們縣里的“十佳黨員”。在她的引領下,我加入了他們學校的“三人行”班主任團隊。我們每周舉辦班主任論壇,梳理班級管理中遇到的難題,再由有經驗的“老班們”為我們解答。思維在碰撞,思路在拓寬,在優秀的同行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方向,看到了近在咫尺的美好希望。
老師還給我推薦了不少有關班級管理方面的書籍。閱讀后,我獲得了班級管理的大智慧: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學生不是“被管”,而是“被激發”;活動育人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培養班干部,營造民主的班級氛圍,實行班級自主管理……曾經“一地雞毛”的班級管理狀態真的改變了。
在老師的鼓勵下,我開始了閱讀與寫作。每月讀完一本書,每周寫篇千字文,教學因讀寫變得生動,“一地雞毛”的狀況也有了改善。“設計巧妙”“能抓住課堂的生成點”“大問題貫穿整節課”等這樣的課評讓我看到了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亮點。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記錄,我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從“一地雞毛”到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子”,從剛出校門的迷茫困惑,到現如今的從容自信,我從未忘記黨和學校的栽培教育,從未忘記老師和榜樣的示范引領,更未忘記自己的初心使命,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
時代向前,青春獻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如何在新征程上執炬向前,時代等著我們用行動作答!
學習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的關鍵節點,我想把這支山歌唱給黨聽,在這支山歌里,每一個音符都是鮮活生動的,每一個節拍都烙有萬載教育的印記。也許正是有了無數個這樣的音符,才會有萬載教育這支山歌;正是有了無數支萬載教育這樣的山歌,才能匯聚成我們黨百年不息、氣勢恢宏的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