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江西省贛州市中小學示范性綜合實踐活動管理中心)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了資源的數字化共享。為進一步實現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落地,各地區有關部門需要借助教育信息化發展契機,合理借助教育信息化技術促進傳統教育形式轉變,從而縮小城鄉教育水平的地區差異,實現對信息化薄弱地區的教育幫扶。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為基礎,將教育信息化幫扶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起來,探索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為實現教育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落地執行,有關部門需要積極落實教育信息化工作。關于教育信息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筆者總結如下:
一是教育信息化的落實搭建可以精準識別教育發展落后地區,并通過網絡平臺搭建人口檔案,實現教育幫扶資源庫的完善。信息化技術的加入可以分析地方教育困乏問題的原因,了解地區教育現狀和教育需求,從而為后續的鄉村振興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二是教育信息化的開展,可以實現對教育數據庫中各類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并結合新時代教育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實現對教育落后地區情況的歸類、定級,最終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三是教育信息化可以落實教育信息化薄弱地區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團隊的素質,進而推動信息化薄弱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信息化的搭建可以針對薄弱地區教師的學歷、能力等內容進行評估分析,利用信息資源的傳輸與共享優勢對教師培訓資源進行精準適配,制定適用于其能力發展的規劃方案。
實施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有效促進鄉村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提升。對于鄉村教師來說,不僅需要針對學科知識和教學能力進行不斷研究和提升,還需要學習和掌握信息化技術,這樣才能夠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進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幫助學生實現相關知識的深度理解,從而有效實現信息化課堂的構建。在鄉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只有對基礎性的信息技術操作進行了解,同時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去進行教學相關內容的操作,這樣才能夠讓學生享受到現代化的學習課堂,幫助學生實現多樣性學習方式的豐富。通過信息化教育更加可以縮短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為鄉村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網絡化環境,從而能夠促進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能夠在日常的學習和信息化教學工作實踐中不斷增強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水平,這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為鄉村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助于提升鄉村群眾的綜合素養。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不僅僅面對所有學生,同時也針對成人。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鄉村居民所具有的信息素養也在快速得到提升,這樣能夠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農業科技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提升。農村經濟提升,反過來也能促進教育的發展,形成一個正向循環。同時也能夠促進鄉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實現對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
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助力鄉村振興的戰略實現。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鄉村網絡基礎建設發展迅速,農民可以利用網絡去進行農業技術方面的咨詢,從而可以通過科學的技術去進行農業種植工作,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還能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多產業融合發展,這有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教育信息化基礎的設施質量以及規模直接影響教育高質量發展進度。為此,江西省偏遠地區在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強化對網絡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并深化對新技術的運用,從而縮小教育信息化差距。
江西個別地區在網絡基礎建設方面,存在基礎落后、信號差等問題。為此,當地需要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以此為基礎帶動5G 網絡技術的運用,建設新一代綠色安全的教育網絡基礎設施,高位、精準補齊江西信息化薄弱地區學校的網絡接入短板,快速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水平,促進農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
不僅如此,江西省在推動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還可以強化對學生實際需求的調研,并結合需求狀況建設基礎服務,從而解決偏遠地區的移動設備配置問題。江西不少學校開展學校電子設備外借制度,從而解決在校學生無設備的問題。
江西地區在進行教育精準幫扶的過程中,需要落實“共建共享、注重特色”原則,并結合當地教育需求,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科學引進、整合。
為實現對于優秀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運用,江西開展了“一師一優課”活動,并結合本土教育特色,實現教育資源針對性的提升。為此,我們要做的是優化“農村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項目,并結合信息化薄弱地區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教育資源的二次開發,實現教育資源的適切性。
再者,江西地區立足學科分類進行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從而緩解當地教育資源短缺問題,并提升了優質教學資源的適切性。事實上,數字化教育資源普遍存在來源多樣化、制作對象多元性特點,為此該地區有關人員還可以立足“質量至上,寧缺毋濫”原則,對數字化教育資源進行準確性、完整性、標準性、藝術性的評估,提升資源制作技能。
針對江西部分地區教師在利用數字化教育資源中存在的信息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當地教育部門需要結合教育信息技術2.0契機,優化信息化薄弱地區教師信息技術運用提升機制。
在進行該機制優化作業的過程中,需要首先進行鄉村教師對于信息技術運用的內驅力,并將信息技術掌握情況與職稱考核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教師在教育精準幫扶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實現自主開展工作,更主動地學習、掌握、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并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其次就是在保障經濟效益的同時,立足教師崗位的特點進行教學實踐活動,為教師開展多層級的培訓工作,發揮政府、機構、校本等多維度的力量,搭建培訓體系,實現對“雙師”模式的總結,并對該模式促進教師信息技術運用的經驗進行總結,通過實踐優化,實現訓用結合目標,從而確保培訓實效。支持有條件的學校主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助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開展教師研修伴隨式數據采集,增強培訓效果監測和評價的準確性。
最后,江西個別薄弱地區也可以結合城鄉教師發展的差異性與特點,搭建網絡共同體,積極營造可共享的教學實踐文化,并引導教師通過教研等方式獲取隱性經驗知識,從而確保教師可以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技術應用知識,促進相關能力的提升,保障學生的自身專業發展。最終通過互聯網共享優質教師資源,以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幫扶的精確匹配,讓城市優質教師對鄉村教師進行精準指導,切實提升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信息化的“造血”能力。
就江西偏遠地區的教育精準幫扶工作而言,當地教育部門需要實現對落后地區的關注,并由此促進教育現代化開展。教育信息化體系的搭建完善有助于實現當地教育公平,并促進教育信息化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工作的進一步整合,進而對幫扶對象和工作開展進行精確管理。該方法的落地執行具有較強優勢,具體如下:
首先,江西省信息化薄弱地區借助“三通兩平臺”等教育信息化基礎體系,進一步搭建并完善教育幫扶體系,從而科學識別幫扶對象,諸如該體系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技術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進行識別,從而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傳達。二是借助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師可以進行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將教學資源精準配置到學校與學生。三是借助信息技術,有關部門可以實現對教育幫扶數據的及時收集分析,從而實現對教育幫扶過程的精準監測,扎實推進信息化與教育幫扶有機整合。
為完善資源的有機整合,教育部門可以立足“三通兩平臺”,實現資源的對接分享,并加強對于當地資源的開拓,借助公眾號、小程序等軟件手段,進行多類型、多維度、多渠道的教育數據收集與匯聚,后臺可以借助數據資源對教育資源貧乏的學生進行準確識別,并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動態分析,從而確保教育精準幫扶方案更加細致科學。
與此同時,有關教育精準幫扶數據的采集分析,需要以縣為單位,從而獲取動態數據資源分析,并借助結果通對教育幫扶措施進行優化調整。其次,在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精準幫扶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高校、社會、企業共同參與的教育精準幫扶多元協同機制,形成全社會參與民族地區縣域教育精準幫扶的合力,建設各種精準幫扶共同體。
在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為了能夠促進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開展,特別應該注重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教師隊伍規模,從而為江西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提供教師資源。因此,更加需要針對現有的鄉村教師人員進行信息技術的培養,讓其能夠以縣為單位來進行培訓工作的開展。所有中小學校教師都應該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的開展,完成學習任務。同時還應該針對教師的培訓工作制定科學的考核制度,從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學習情況進行考察。需要保證所有的教師人員都應該考核合格,這樣才能夠完成教師隊伍培養的目標。若是存在考核不合格的問題,必須要求教師重新接受培訓,直到通過信息技術考核為止。對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師,還應該對其工資待遇進行減少,這樣才能夠讓考核工作變得更加嚴格,提升教師在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能夠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快速提升??h政府部門還需要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工作,讓所有教師都明白信息技術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主動進行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此同時,還應該做好人才吸引工作。通過宣傳來吸引更多具有信息技術的教師,讓在各個大城市工作的大學生回到鄉村從事教育工作。多數剛畢業的大學生具有比較高水平的信息技術,通過人才的吸引來實現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開展,會讓鄉村教師隊伍規模變得更加龐大,有效促進教師整體水平的提升。各個鄉村學校更加應該開展信息化教育的教研項目,引導所有教師針對《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文件進行深入研究,明確信息化教育工作開展的必要性。同時,多創造條件讓教師之間進行信息化教學方法實施的心得交流,通過教研工作不斷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融入,促進整體信息化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江西鄉村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開展中,為了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特別需要對教學范圍進行一定的拓展。信息化教育工作不僅僅針對鄉村中小學生進行開展,同時也需要對所有的村民做好信息化教育工作,這樣才能夠實現人才培養。鄉村振興工作更加需要進行“人才振興”,只有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才能夠真正地實現鄉村經濟的蓬勃發展。因此,更加需要利用信息化教育來實現全能型人才的培養,注重農機技術的教育宣傳工作,讓農民對農機技術內容進行關注,通過信息化教育工作幫助農民進行農機技術的了解和學習,并且能夠運用到生產實踐之中,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促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除此之外,還應該在鄉村振興建設的同時做好環保方面的信息化教育工作,提升村民的環保意識。由于智能手機的普及,還可引導農民運用手機來實現網絡學習,讓村民可以獲取更多的教育機會,提升村民的綜合素養,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
為迎合時代發展的需要,我國加快了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腳步,并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教育精準幫扶工作。本文著重論述了教育信息化內涵,并就其對于教育精準幫扶工作的影響進行分析。事實上,隨著教育幫扶工作方式與理念的轉變,教育信息化技術在精準幫扶中的作用必將獲得顯著提升,并實現了教育精準幫扶抓手的把控,創造性地將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扶貧工作融合,使教育信息化成為推進教育精準幫扶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