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慧
(華南農業大學海洋學院 廣東廣州 510640)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要堅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至全國高校的教育教學中,開創我國教育事業嶄新新局面[1]。2020 年6 月,教育部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提出,首先要提升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并提高其能力,這說明教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首要責任人,只有其具備建設課程思政的能力,才能有助于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關鍵是充分挖掘每一門課程內容所涵蓋的思政元素,而課程理論內容都來源于實際,因此找到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也就為課程思政建設與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能性,也就為新時代發展所需的應用型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創造了條件[2]。中藥養生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教師在不斷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為了進一步提高中藥養生學的教學質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使教學內容符合新形勢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此,結合我校目前實際教學情況,通過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模式多元化,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行中藥養生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目前我校開設的中藥養生學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學生認為中藥養生學僅僅是一門選修課,從思想上對該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只要做到不曠課、不遲到、在期末考試上能拿到及格分數就滿足了課程要求。相比其他專業課程,中藥養生學這門課的學時較少,也容易誤導學生,使其對該門課程不夠重視。(2)課程內容比較煩瑣。該門課程是將中藥學基本理論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養生知識結合在一起,學生雖然對養生知識相對比較感興趣,但由于大多數學生不是修讀藥學相關專業,因而普遍缺乏中藥相關知識背景,且中藥學知識點又分布廣泛,學生對中藥配伍原理、中藥命名原則較難理解,則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對該門課程失去興趣。比如介紹中藥命名方法時,會介紹中藥的學名、植物名、常用名和拉丁名及中藥拉丁名的來源和書寫縮寫規范;在介紹中藥煎煮方法時,會介紹中藥煎煮次數、先煎、另煎、烊化、煎湯代水等煎煮方法對藥效的影響;在講述中藥藥性理論時,會介紹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中藥基礎理論,而這些中藥相關專業基礎知識,無藥學及其相關專業背景的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繼而無形增加了學生對這門課理解的困難。(3)教學方法單一。簡單地利用多媒體通過課件向學生生硬地介紹中藥基本理論知識和養生知識,教師如不能傳授將養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技巧,就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課堂上就往往會出現“教師在講臺上津津有味地傳授知識,學生在臺下東西張望開小差”的現象。中藥學本是一門知識點多且難學難消化的學科,養生知識涉及面比較廣,再加上教學任務繁重和課時有限,造成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和互動的時間較少,變相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趣味,日積月累,如果老師不緊跟時代潮流,對其授課方式進行創新,不能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即使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會逐漸被老師乏味的授課方式和空泛的知識點給消磨掉。(4)期末考試成績是考核學生對平時所學知識掌握程度好壞的最好說明,在大多數課程考評中,對學生一門課最終成績的評價也主要傾向于以期末的理論考試成績為標準。然而,這種考核方式會造成學生投機取巧的心理,平時上課學生不認真專注聽講,在期末考試前“臨時抱佛腳”,靠死記硬背勉強取得及格分數,學生在考試結束后,更不會繼續在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內容上花心思與精力。該考核方式將導致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在腦海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更談不上在日常生活中對所學知識加以運用,有悖應用型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中藥養生學內容比較豐富,涉及知識范圍廣,但由于課時少,很難系統深入地把所有中藥背景相關理論知識都為學生講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若只傾向于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不重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也達不到向社會輸出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因此,必須優化教學內容,深化教學內容改革,以達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目的。首先,確立教學目標,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針政策,為滿足新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課程特色和學生對相關背景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中藥養生學的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及時弱化或刪除對學生意義不大且實用性低的教學章節內容。例如刪減對中藥命名原則的介紹,學生學習該部分內容后,依舊不能自主地對平時所接觸的中藥材進行命名并合理使用該藥材,意義不大。同時,增加一些有趣且實用性強的知識點,即適當增加與各章節內容有關的傳說故事和案例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介紹中藥著名的著作《本草綱目》時,向學生們講述作者李時珍的傳說,從而加深學生對這本著作的了解。在介紹一年四季養生原則時,向學生們介紹一些季節性疾病的案例和保養方法,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運用養生知識,提高其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通過以上教學內容改進和優化,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日常生活中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還能變相提高學生遇到問題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而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中藥養生學知識點涉及面比較廣,不僅包括對中藥治病原理、中藥藥性、中藥煎煮方法的介紹,還要介紹四季養生原則、晝夜變化和氣候變化對養生的影響等,對學生記憶養生知識增加了不小的阻力,這就啟發教師可以將知識點先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再對學生講授。比如在介紹中藥基礎理論和四季養生知識時,可以將各個知識點總結為“七言絕句”或者順口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更好地記憶掌握知識點,如對于中藥藥物性能的介紹,可以概括為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等,對四季養生的原則概括為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這樣老師對總結之后的內容簡單解釋后,學生們對知識的記憶往往印象比較深刻且事半功倍;而對于一些較復雜的知識點,可以借助圖表法或者流程圖將知識點歸納,再向學生們介紹,這樣產生的教學效果比生硬的板書效果更佳。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替代傳統的板書教學方法,但單純利用多媒體通過PPT 向學生們講授知識難免使課堂氛圍變得乏味、單調,也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產生厭學情緒,可以將板書與多媒體合理結合起來,并充分利用多種多樣的線上平臺,如微信、QQ 群、云課堂等來烘托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趣味[3]。本課程在教學中加入了大量的圖片、視頻等資源,如中藥材生動圖片、來源傳說故事、養生小知識課堂等,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通過圖片和視頻展示,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記憶。但多媒體播放課件速度較快,通常會出現學生還沒消化吸收一張幻燈片所展示內容就被迫接收下一張幻燈片內容,因此,在必要的時候,特別是講授重要的知識點時,仍須將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以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當提出一些質疑性或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日常生活中學生是如何養生的話題,讓學生通過分享自己的養生知識,主動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另外,受上課時間限制,教師很難在課堂上一一回答學生不解的問題,課上未解答的問題在課后可以利用微信、QQ 等工具在線上對學生疑問進行提問和解答,并將課件內容分享給學生,方便學生課后查閱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課本理論知識內容枯燥乏味,除了講授課本內容,教師還可以利用以下方式進行多元化授課,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在課堂上加入趣味科學小實驗:可以準備一些食物相克的素材,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些簡單實驗,觀察因食物相克所產生的化學反應。(2)邀請營養師交流分享養生知識:生活中處處可應用養生知識,可以邀請專業人員在課上分享經驗,教導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應用養生知識,保持身體健康,抵制市面上奶茶、油炸食品的誘惑,有效提高學生的行動力。(3)教學適時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方向,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理應處處有思政。如在介紹傳統中藥發展史時,可以向學生們介紹我國傳統中藥在世界中藥史的重要地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藥在控制疫情、提高人體免疫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新冠疫情防治措施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建立全面的教學考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對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傳統的“期末考試”模式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課程考核還應該包含對平時成績的積累,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課堂出勤率和課堂作業是平時成績的考量指標,除此之外,還應包括學生在課上的發言積極性、學生與老師互動情況、小組作業完成情況等。通過對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學生上課積極性,鼓勵其積極發表個人想法,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合理全面的成績考核方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學生投機取巧式的靠死記硬背知識點以得到高分,激勵學生向理論與實踐能力并存的應用型人才方向發展。
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常規的課堂授課,在課后創建豐富多彩的科研活動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本課程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提高學生科研素養。可以從如下方式進行改革:(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挖掘相關優質公眾號推薦給學生關注,引導學生課后通過公眾號學習最新的養生知識和中藥領域相關文章及前沿動向。(2)組織學生參觀學校中藥研究實驗室,使學生了解中藥有效化學成分研究過程,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同時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線上和線下的養生知識講座,讓學生更全面、更直觀地了解中藥養生知識領域及其應用。(3)向學生提供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并鼓勵其積極參與,讓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接受科研氛圍的熏陶,激發學生自主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4)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與科研活動,如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專屬科研競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高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激發創新性思維,成為應用型及創新型人才。
新時代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和創新性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高,高校教育必須加大力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傳統的授課模式往往專注于教授理論知識,使課堂教學變得枯燥乏味,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我院結合已有的教學實踐經驗和學生自身實際情況,為滿足創新型和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中藥養生學課程教學進行了有效改革。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應用多種教學方式和建立科學的考核機制等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了培養創新型與應用型并舉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