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祥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廣東佛山 528231)
為充分發揮高校課堂的主渠道育人功能,激發學生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自覺性,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食品微生物學”教研組積極推廣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法,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全面推行課程改革,努力開創新教學體系,向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的目標邁進。
微生物個體小,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對微生物的作用一時難于理解,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融入課程思政加強了“食品微生物學”教學的人文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創造性思維空間。縱觀目前我國高校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和缺陷,一方面填鴨式教學法使學生缺乏思考的熱情,課堂氛圍沉悶,師生互動少,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無法將思政理論融入專業教學。另方面,思政教學案例與本地經濟發展結合不夠,課程內容與本土經濟結合少,學生難以融入課程案例情境,不利于學生將微生物學理論與身邊的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直接聯系。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思路,圍繞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基于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因素,調整傳統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即學生在教師案例教學引導下自主搜集、查閱相關資料、自主思考和小組討論,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總結和匯報并生成新知的教學方法[3]。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由于學生對此類課程知識認知度偏低,難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思政內容的有效融入,導致課程思政教學效果不佳。
由于學生缺乏對思政課程的認識,很多知識難以通過單純的課堂教學來掌握,例如,在如何區分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促進經濟發展知識點學習過程中,通過發現、分析、預防和消除有害微生物的危害,培養培養科學精神、工匠精神、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等。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中,并在實踐中將本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案例和課程思政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案例分析和社會實踐,對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健康問題進行分析,形成獨到的見解,從而提高對“食品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在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法應用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啟發者與管理者,應精心設計學習任務,搜集和提供參考案例,合理分組并在學生討論過程中予以解惑答疑,并對小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協助學生完成資料查詢、分析案例、撰寫報告和課堂匯報等工作[3]。
在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實踐中,教學設計的關鍵在于教學組織管理是否得當,教學實踐過程是否合理[3]。基于微生物的特征,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必須結合社會現實,教師應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和教學流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載體恰當引入課程思政內容,實現食品微生物學課程設計與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有效銜接。為此,我們在原有教學教案設計中加入思政內容,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圖書館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教師引導、布置作業、分組討論、學生演示等環節,構建以案例為導向以學生為主導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具有家國情懷、有責任、有擔當的食品行業新工科人才。
1.分組和評分方式
在學生主導型課程思政案例教學中,學生分組合理性直接影響學生參與積極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因此,為保證學生分組合理性,教師組織學生自由組合,按4—6 人為一組,組長采用學生自薦和組員推選方式產生。小組長承擔組內分工、協調完成組內任務,起到核心帶頭作用。
小組評分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教師評分,即教師根據小組完成任務情況予以評分,滿分為10 分,另一部分為小組長根據組內成員對小組成績貢獻度進行分別打分,滿分為10 分。教師評分和小組長評分共同構成學生課程總結報告得分,在課程成績中占比20%。通過優化和完善小組評分方式,將教師評分與學生評分有機結合,督促學生積極參與到小組學習任務和討論中,共同圍繞提高小組成績而努力,有助于發揮小組成員合力,在小組成員明確分工情況下積極討論和解決各種問題,防止學生“搭順風車”完成任務,實現課程教學實踐的全員、全過程參與[3]。
2.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案例選取
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實踐中,課程思政案例選擇恰當性直接影響教學成果,要求課程思政案例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學生切身體驗,引發學生產生共鳴并由思政案例生成新知。因此,恰當的課程思政案例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則可能導致學生對案例理解產生認知沖突,造成反向效果[3]。結合微生物特點及食品微生物學各章節內容,我們選擇以食品生產與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及地震引發的霍亂流行等為案例方向,要求學生以此為切入點,自主確定案例方向,利用圖書館數據庫查閱相關資料,進行小組案例討論,撰寫分析總結報告,并進行PPT 匯報演示。
1.理論知識與課程思政相結合
課程思政融入微生物學專業學習強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在具體實施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法中,我們非常注重二者的有機結合,即在講解每個章節的理論知識時,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本地企業生產、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健康問題,適時插入課程思政的案例,通過案例教學將企業生產實際和食品微生物學知識的學習聯通,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蘊含在微生物學專業知識中的思政元素,了解課程思政與理論知識的關聯性,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主動思維,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比如,在“緒論”章節中引入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尋味順德》,不僅讓學生了解到微生物的辛勤勞動,賦予蔬菜、豆類等新的活力,又對本土品牌食品如順德倫教糕發酵、豆類醬料的釀造中微生物的作用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懷。在“原核微生物”章節中引入家鄉某奶制品公司相關的產品和生產工藝,了解細菌在酸奶生產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真核微生物”章節中引入佛山一些本土知名食品企業的相關產品和生產工藝案例,加深學生對霉菌、酵母菌在醬油、酒等釀造食品中的作用的了解,培養工匠精神。在“傳染與免疫”章節中引入電影《埃博拉前線》和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抗“疫”相關的紀錄片,不僅加深學生理解病毒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傳染性,更重要的是通過以我國鄭書鵬、鐘南山等為代表的中國醫生,冒著生命危險,用精湛的醫術與病毒作戰,挽救生命的事跡,展現中國醫生大愛精神,詮釋生命至上的理念,促進學生的敬業精神。在“微生物與食品生產”章節中引入佛山、順德等地酒廠的制造工藝案例,講述酒曲制備、微生物的物質代謝、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的生長與控制的相關教學內容[4],并安排學生參觀酒廠和實習,融入生產實際中,使學生明白食品微生物的知識如何學以致用于生產,培養學生新工科、創新型人才意識。在“微生物與食品腐敗變質”和“微生物與食品衛生”章節中[4],講述現實生活中因霉菌引發食品中毒事件,提高學生對食品腐敗變質和食品衛生中微生物重要作用的認識,培養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和優秀企業家品德。
2.小組討論與報告撰寫
小組討論是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的核心環節,在分組討論之前應先確保每名學生都充分學習和理解案例[3],因此我們將食品生產、安全、發酵與釀造及新冠肺炎疫情等為案例布置課堂作業,要求學生結合課程內容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報告要求闡明案例背景,明確研究理論及研究方法,并圍繞主題展開具體研究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依據案例報告格式和內容要求,學生圍繞教師提供的案例按“闡明觀點—理性思考—具體分析—案例總結”的思路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形成多角度、多思路的研究分析報告,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3]。
3.小組展示與匯報發言
近年來,食品微生物課程思政案例教學活動共有二個班級,60 名學生參與,按照自由組合原則分為12 組,每組4—6 人。上課至第九周,完成“我認識的微生物”的PPT,所有課程結束前完成“微生物,大世界——課程思政面面觀”PPT課件制作并進行展示和小組討論。小組匯報采取抽簽的順序,由小組成員隨意發言,課堂氛圍力求民主、活躍。為切實促進小組成員深度參與小組討論、任務完成等工作,小組匯報時各小組成員均須發言,闡述自己在小組任務完成工作中分配的任務、總結和反思完成情況、結合案例總結個人見解,分享小組合作過程中生成的個人感悟。通過小組成員分別匯報機制,有效調動了學生參與積極性,鍛煉了學生案例分析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團隊合作、口頭表達、隨機應變及課件展示等綜合能力[3]。
教學活動中,同學們能夠按照課堂作業的要求,結合理論知識,利用圖書館數據庫查閱文獻,尋找課程思政元素。從真菌引入食品的發酵和生產,培養工匠精神;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引入防疫中的先進事跡,根植愛國主義情懷,從食物中毒引入食品安全教育,提高誠信、責任意識。有的小組以佛山的食品企業為案例,闡述有益微生物的利用,加深對生產酸奶用乳酸桿菌,酒、面包生產用酵母菌,醬油生產用黑曲霉,各種食用菌等微生物的認識和對企業發展的作用;有的小組以有害微生物為案例,如腸胃炎、肺炎的細菌,食物中毒的真菌、細菌,肝炎病毒、天花病毒、禽流感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等,講述病原微生物與食品安全和人體健康的關系,對如何做好防控措施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年來在全球范圍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微生物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5],對人類生活和健康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與疫情進行頑強斗爭的漫長過程中,我國涌現出大量新冠肺炎疫情抗“疫”英雄和感人事件[6],體現極強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勇于擔當的精神。因此,近二年教學活動中,將這些典型案例融入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活動中,引發同學們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社會責任感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提高了學習微生物學專業知識的積極性。
學生到課率、上課集中率、學習成績和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成效[3]。首先,提高了學生的到課積極性,經點名和發言抽查,《食品微生物學》學生到課率100%,課堂上玩手機、不聽課的幾乎為零。此外,近年來課程及格率提高,達95%以上,優秀(成績90 分及以上)率達18%以上。而且學生發明創造的積極性提高,參加該教學活動的同學中,曾獲得“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廣東賽區)銀獎,專利授權10項。在教學質量評估中,任課教師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學生打分權重占比90%),獲得學校“卓越教學成就獎”。通過在食品微生物學課程中引入和運營學生主導型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案例分析過程,以教學案例為載體銜接課程內容和課程思政內容,顯著增強了學生學習食品微生物課程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了全員主動參與材料閱讀、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報告撰寫、課堂匯報等教學環節,并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思考、總結,促進學生對食品微生物學的相關理論和基本知識點形成全面性、系統性理解和掌握,真正起到了學生為主角,教師引導,教學相長,促進教學成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