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杰 張 晗 周 娜
(河北經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模式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學習模式“參與式”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前確定好選題范圍,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小組成員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作出所需課件。在課中,學生將討論后的選題生動活潑地展示出來。課后,思政課教師對學生的討論和展示結果進行總結,并升華為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參與式”教學不僅發揮了思政課教師引導和講授知識,還發揮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提升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終堅定了政治立場,提高了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
思政課應改變照本宣科的現狀,應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指明方向。“參與式”教學一改“填鴨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力,將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有利于學生能夠全過程、全員、全感參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參與整個思政課課程,提高學生的“抬頭率”和“到課率”;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興趣點,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力,實現學生從“配角”轉變到“主角”,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激發學習動力,能夠發現并解決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可見教師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參與式教學將教師引導作用發揮到極致,既是課堂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又是課堂的“參與者”[1]。“參與式”教學中,教師由“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普及,高校的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不斷更新,思政課教師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通過線上平臺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解答疑惑。教師和學生之間交流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實現即時互動,把握學生學習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成為課堂的“主講人”,展示討論結果,由教師和其他學生共同進行交流,實現思想的碰撞,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獲取知識自覺性和主動性,深度把握思政課知識真正將其內化。教師改革教學方法,不再是“填鴨式”教學,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
關注現實世界、解決學生現實問題是高校思政課的一項基本要求。思政課案例取材于現實,思政理論更是為了改造現實。一方面,高校思政課課程內容現實性體現在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論不是主觀地把一個案例納入課程中,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具體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眼光分析和看待中國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困難,從而實現了對前人理論的超越和發展。這些理論是對解決現實問題形成的經驗總結,這些現實問題的解決為參與式教學提供了案例支撐,這一現實性為“參與式”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案例支撐。另一方面,大學生對新鮮事物始終有著一顆好奇心,尤其是對現實的各種社會問題比較關注,這些現實的社會現象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認知。通過小組討論、課堂辯論、情景模擬等參與式教學形式,把這些學生身邊的現實案例資源融入思政課程,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案例,建樹愛國主義情感。
高校思政課培養大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培養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思政課課程內容理論性為參與式教學實施奠定了學理基礎。正如恩格斯曾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提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2]。”思政課課程內容較為抽象,理論性很強,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若采取傳統的“說教法”和“灌輸法”,一方面不利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學生對思政課的抵觸情緒。“參與式”教學中情景模擬、小組討論、辯論等形式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師生之間交流,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
高校思政課課程內容包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改造現實世界的實踐性。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的理論。這一理論在大學生面前展開一幅中國未來的美好畫卷,對全國人民都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中國在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有利于加強對青年的感召力。一方面,正是選擇了正確的道路,國家才能不斷發展,新時代的大學生成長于國家繁榮發展的時代,對中國的理論和制度都具有自信。另一方面,思政課是意識形態的宣傳陣地。思政課理論對現實世界的強大的改造作用,通過理論映照現實,和學生產生共鳴,感召大學生建立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個人奮斗力量和創造性,能夠吸引有著強烈愛國熱情和創新活力的當代大學生,促使其為實現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理想抱負而積極進取、奮發向上,使其更加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更富有擔當意識,對未來更有信心和希望。
思政課教師實施“參與式”教學法,將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隨著新技術媒體的不斷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越來越廣,思政課擔負著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必須將理論和時政熱點相結合,宣傳主流價值,提高大學生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發展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思維活躍、熱情奔放、富有活力,對新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接受能力,尤其對現實社會的各種現象極其敏感。思政課 “參與式”教學案例取材于現實,分析針對現實,理論指向改造現實,抓住學生最為敏感的神經,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鳴。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時政熱點或社會新聞的思考,利用理論知識分析事情的本質。思政課“參與式”教學加強師生之間溝通交流,教師能了解把握學生關注的問題,可以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主動關注現實,產生愛國情感,提高道德品質和理論素養,并從思考分析社會問題入手,獲得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記憶,更加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用理論武裝頭腦。
堅持思政課教師發揮引導作用,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接班人,學生是課堂的接收者。“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3]。”參與式教學將“灌輸法”的教學方法摒棄,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方法,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課率”和“點頭率”。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通俗化”,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列寧曾說:“最高限度的馬克思主義=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5]。”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哲學部分大多生澀難懂,如若不聯系客觀實踐很難理解掌握,思政課教師可以聯系中國具體實際,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幫助學生理解把握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其次,通過思政課“參與式”的課堂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更好的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完成深度學習。思政課“參與式”教學中學生通過辯論、小組討論等形式加深對知識的思考,相較于單純地聽教師“灌輸”印象更深。馬克思曾說:“問題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時代自己內心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6]。大學生現如今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廣,速度越來越快,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理論引導,大學生可能會受到不良意識形態的影響。
思政課采取“參與式”教學模式,結合新媒體技術的課堂教師和學生之間平等交流、相互促進。思政課“參與式”教學一改往日“灌輸式”教學方法,教師不再以“命令式”地講授理論知識,而是和學生進行互動,課堂氛圍也不再是“死氣沉沉”,而是學生和教師友好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其次,“參與式”教學上課形式有利于師生之間良好互動。馬克思認為“只有在新的社會關系下,教育才會是對每個人接受教育的質量的關注,對每個人的智力、體力、技能等素質全面發展的關注。教育的真正作用才能轉變為培養“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相互交替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7]。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根本性課程。思政課和時代緊密相連,在新媒體課堂上人與人的交流是平等的,學生通過對思政熱點進行思考,在課上和教師進行交流探討,思政教師利用平等對話的方式,積極與大學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大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引導、教育,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師給予了學生充分信任與尊重,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道互信合作的橋梁。最后,師生之間平等交流能夠促進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在教與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過程中實現了教育主體的和諧互動,達到了師生共同成長的雙贏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把新媒體資源教育與思政課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利用各種互動平臺和學生進行有效交流,提高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信息的共享性也為學生提供了廣大的平臺,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免費下載馬恩原著,提高學習積極性。首先,思政課和新技術有機結合,提供了豐富的教學材料,為思政課提供平臺。“信息、知識的顯著特征就在于它具有可共享性”[8]。在新媒體基礎上的思政課,采取“參與式”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在網絡平臺進行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工作,師生之間溝通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其次,教師的授課能力也隨著新技術不斷加強。恩格斯認為,要實現共產主義不僅經濟基礎要達到,還要“還必須相應地發展使用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9]。思政課教師一改往常的“灌輸式”教學,熟練掌握新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現更多的教學資料,能夠圖文并茂地講述思政知識,吸引大學生課堂注意力,提高“抬頭率”。思政課和新媒體相融合,可以擴大影響力,讓思政課成為一種“潮流”,占領輿論陣地。“參與式”的思政課教學方法能夠在新媒體基礎上,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